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困境原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近年來,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但其质量却仍面临提而不升的困境。与此同时,一些有违高等教育实质内涵的形式主义的现象在高校有所抬头,并带来潜在的严重危害,久之发展成为有名无实的“形式化”教育。这种走过场式的教育严重冲击了高等教育质量,削弱了人们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效果。在反思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困境的同时,应该坚决反对和杜绝教育形式化。
  关键词:形式主义;教育形式化;高等教育质量;困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6-0193-03
  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从高等教育定位、师资队伍管理、办学条件建设等角度来分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如有人认为没有一个系统化的办学思想,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良好的教学条件是保证获得高质量的必要的物质基础。[1]也有学者从管理的角度提出,在高等教育质量由评估向管理的跨越中,管理是维持和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方法。[2]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作了有益的理论探讨。本文认为,我们在正面探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策略和对策等积极因素的同时,不要忽视从反面或侧面来论证那些削弱高等教育质量的消极因素。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困境
  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扩招,吹响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号角。随后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高度关注,使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高等教育理论与实务领域共同重视的课题。人们纷纷就高等教育“量”的扩张和“质”的保障如何有机统一这一重大命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但是,时过境迁,有关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仍然保持“研”而未决的状态,高等教育质量也仍处于“提”而未升的尴尬境地,否则,也不会有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式的质疑。[3]我国实施扩招已逾十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早已超过大众化阶段要求的最低指标,高等教育质量却仍没有逃脱人们的质疑,反而逐渐陷入了徘徊不前的提升困境。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除了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外,高等教育实务领域中的隐蔽存在的教育形式化现象也难辞其咎。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7%,正式跨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而到了2007年,大学生在校生已达2700万,世界第一。在“量”的扩张呈现虎虎生机的背景下,“质”的保障却陷入了力不从心的尴尬困境。当前,在各种因素的制约下,还没有一步到位的措施可以帮助我们迈出这个困境。入学人数的激增,原有的教学资源不堪重负,高校只能疲于应对,再也难以保证扩招后仍能维持精英化阶段的教学质量。日前,有关高校博士培养质量下降的争论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我国博士数量迅猛增加,但整体质量却在下降,这再次激起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和关注。其实,“我国从1999年扩招到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仅仅用了4年时间。这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奇迹,但我国社会是否能继续承载这样的发展速度还是个问号”。[4]在有效保障措施大量缺位,现有保障手段又滞后于数量的扩张的情况下,再加上形式主义对教育质量的冲击,高等教育质量真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所以,有学者声称:“目前在质量大堤下,高等教育质量已经陷入危机之中,由于规模的膨胀和成本的消减,质量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硬通货正在迅速贬值”。[5]这些绝非危言耸听的言论,不断提醒着人们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困境的存在。
  二、形式主义与教育形式化
  日常工作中,形式主义泛指那些片面地注重形式而不管实际的工作作风,或只看事物的现象而不分析其本质的思想方法。这样的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曾经在我国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长期存在,严重损害了群众的利益,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毛泽东曾经说过,形式主义害死人。邓小平也说过,“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这些振聋发聩的批评至今余音绕梁,提醒人们警惕形式主义的危害。尽管形式主义在我国长期作为批判的对象,但却成了屡“批”不倒的靶子。只要形式主义没有杜绝,教育就未免会染上它的恶习。教育形式化现象来源于教育领域里存在的形式主义。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教育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有形无实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充斥着部分高校。我们可以把高校教育中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归纳为“形式化”教育。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形式化”教育既非一种教育类型,也非一种教育层次,更不是一种教育方式,而是特指存在于我国高校中的教育形式化现象。
  三、教育形式化的表现
  教育形式化的表现不一而足,但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来描述。宏观层次的教育形式化表现,主要集中教育机制和教育制度层面。如2003年我国开始启动的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每年参加评估的高校获得优秀的比率逐年升高,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网络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的关注。有人质疑指出,“优秀”成为常态这一有悖常理的评估结论,恰恰说明了高校教学评估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走过场”。另外,对我国实行的成人高等教育,有学者认为“成人教育不伦不类,既干扰了重点大学的职能,又没有履行成人教育真正的职责”。[6]既然成人高等教育不能履行教育的真正职责,它的所谓“教育”实质上已经沦为一种形式了。因此,以上两例可以说是我国教育制度这一宏观层面存在形式主义的佐证。微观层次的教育形式化大部分呈现于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当中。如一些高校为了迎合教育部门对就业率的需要,不去狠抓教风学风、提高教学质量以加强学生的专业竞争力,而是人为降低毕业要求,对于考核没通过的科目,有许多补考机会让学生通过,导致毕业比入学还容易。还有许多政府部门官员为了仕途需要,纷纷到高校充电混文凭。而相关高校也投其所好,为了学校的利益乐此不倦。另外,许多成人高校放松管理,连考核也沦为形式,几乎全部考生都能过关领到一纸文凭。这种遭人诟病的成人教育中混文凭的现象和以上各种乱象一起都属于教育形式化的微观表现。
  四、教育形式化的形成

相关热词搜索:探析 困境 教育质量 提升 原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