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的学术至上、育人为本、社会服务的大学观,民主管理、教授治校的管理观,重视师资、广泛延聘的教师观,大学“治学”、科学定位的学科观等高等教育思想和改革实践,不仅在当时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即使在今日对中国高等教育端正高校职能、民主管理高校、重视师资建设和科学特色发展等仍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学术至上;教授治校
  中图分类号:G649.29;K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8)01010806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份“影响世界历史百人名单”中,有五位中国人入选,依次是孔子、孟子、孙中山、毛泽东和蔡元培。蔡元培之所以能够位列榜单,并非由于他在中国的政治地位和作用,而是“以其公认的领袖地位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对蔡元培先生的评价,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很多,但“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1]。
  蔡元培(1868—1940),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政治家、学者,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等职务,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具有卓著贡献。毛泽东也盛赞蔡元培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先生逝世时中共中央的唁电也说“先生……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
  一、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的形成
  蔡元培高等教育思想是受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和其自身教育及实践的综合影响而形成的,具体来看,其影响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一)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
  蔡元培生于时局动荡的晚清,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经历过科举,中过秀才、举人、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担任翰林院编修;接触学习了西学,倡导新学,曾任职于新式学校,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上海澄衷学堂监督、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等;自费留学德国,就读于德国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美学和心理学等课程,研究教育原理;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又游学欧洲诸国,考察西方教育实况。
  蔡元培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其高等教育思想也难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他倡导重视教育,劝勉学生要尊重教师,这与中国的尊师重教传统一脉相承;他提出大学要培养硕学闳才、为社会服务,这也是契合中国的“经世致用”传统文化的;他对大学“囊括大典,网络众家”的解释也是基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礼记·中庸》的语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2]。虽然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中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但他曾办新学、留学德国、考察欧洲教育,其许多重要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实践思路是直接受到西方文化教育思想影响的。如他所倡导的大学学术至上的观念即直接受到了德国洪堡大学的学术思想影响;他所推崇的大学“教授治校”理念是受其在德国留学时的见闻影响的;他创办学科研究所是仿效德、美两国大学的Seminar办法。
  (二)时代变革的社会影响
  蔡元培出生于晚清,晚清是“三千余年一大变局”的时代,与其时代众多知识分子一样,蔡元培读书救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被击得粉碎,民族的耻辱使他无法再安享功名利禄,由此他舍弃翰林而办新学,走上教育救国之路,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留德四年,蔡元培接触到了德国的高等教育思想,并深受德國大学理念的影响。这在其后的高等教育思想与改革实践中都有明显体现。
  处此时代,作为高等学府的北京大学也未“幸免于难”。蔡元培后来回忆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时表示,在执掌北大以前,友人劝他不必就职,因为“北大太腐败”,若整顿不好,“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3]658,可见当时的北大现状。这也就有了蔡元培在就职演说时告诫诸学生的“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不为做官、不为致富,也有了后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一系列改革实践,造就了北大之“大”,成为了中国近代最著名高等学府,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可以说,蔡元培成就了北大,北大也成就了蔡元培,北大使得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与改革实践展示得淋漓尽致。
  (三)高等教育的实践反思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是在其丰厚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更是在其不断的教育实践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实践反思中逐步发展并完善的。他曾担任过中国教育会会长、教育总长、大学院院长,从全局的角度审视并反思其时代的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尤其重视,比如他在担任教育总长时曾表示“我的兴趣,偏于高等教育”[3]741;他担任过北京大学、中法大学等校长,将其高等教育思想融于实践,并不断从其高等教育实践中总结反思并升华,丰富其高等教育思想。
  如,他在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时,主持制定了《大学令》(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提出了“大学以文、理二科为主”,致力于设立研究学术的大学院以及设立评议会、教授会等。在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着力进行大学改制,全面发展了文、理二科,及至后来的废科设系,设立了各科研究所,组织设立了评议会、教授会,并不断完善组织制度等等。这些都是他将其高等教育思想应用到大学改革实践中,并在此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二、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
  (一)大学观:关于大学的基本职能
  1.学术至上
  科学研究是在真正大学之源头——中世纪大学就已经确定了的职能。[4]德国教育家洪堡创办柏林大学之后,对大学办学理念作出了革命性改变,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主张,作为留德学者的蔡元培也是深受德国大学理念影响的。[5]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主持制定《大学令》时即指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3]24。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这贯穿蔡元培对大学认识的始终,“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5]74。此后,蔡元培在北大开学时对全校师生的讲话、与友人的教育商榷、《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等多种场合中均表示大学要以学术至上。他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始终将教育问题与国家的兴盛、民族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紧紧相连,视学术研究为民族生存的基础,号召青年要肩负起学术的责任,从学术研究方面开始,挽救民族的垂危局面,恢复民族昔日的荣光。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当代 蔡元培 思想 价值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