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教育引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既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必然选择。新时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能脱离创新教育而独立发展,需以创新教育引领二者之融合,从催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创新行为和塑造创新人格等维度来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新路径,最终培养出高质量的“十”字型拔尖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融合;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十”字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8)03000106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原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倡导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52所高校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为方向,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之路。发展至今,实务界与学术界已对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达成共识,并开展了诸多实践。然而,目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大部分高校存在“重专业、轻通识”的情况,通专融合的“两张皮”式发展现象也较为突出。所以,如何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在厘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概念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跳出这两种教育模式的框架束缚,提出以创新教育引领二者融合的新视角,进一步探索新时代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概念及其必要性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概念
  通识教育是通过对学生开展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以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人格和品质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懂得社会、懂得自己、懂得中国、懂得世界”[1]。专业教育是为学生未来从事某一领域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做准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从事特定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而我们所说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指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为基础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在不否定、不抛弃、不削弱专业教育的前提下”[2],打破学科壁垒、专业壁垒和院系壁垒,在本科教育中建立以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精品课程为核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性智与量智统一、德慧与知识兼备、思维与行动协调,科学、人文、艺术与社会贯通,最终实现个人潜力的最大发掘。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从表面看,在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践方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差异。从理论基础来看,通识教育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倡导“反思性知识构成的理性空间是自足的,人的行动只有在与理性空间的关联中才能得到理解”;而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则认为“社会实践是首要的,人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有可能形成和被理解”[3]。从应用实践来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有所不同。通识教育以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为主要目标,侧重对不同学科基础性知识的传授,因而课程内容覆盖范围广且呈现多样性;而专业教育则以满足社会对学生的专业化、技能化需求为主要目标,侧重对专业知识和行为能力的培养,因而课程内容体系设置单一,偏重学科化、专业化与职业化。
  高等建筑教育2018年第27卷第4期
  何跃,等以创新教育引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探索
  然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不是互为割裂的两种教育,相反,两者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人所应该接受的教育的两个方面[4]。换言之,即是高等教育的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如果用通识教育打压专业教育,就可能会阻碍各学科知识体系的深度开展,造成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薄弱和技能的缺失,从而无法培育满足社会发展现实性需求的专业型人才。反之,如果过分奉行专业教育而忽视通识教育,就容易在培养学生高端专业技能的同时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意志、情感、思维、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缺失,从而不能满足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造就大批只懂专业技术的“I”字型人才。因此,若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立,不仅不是明智之举,更是逆时代潮流而行。只有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下,才能“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基础且精通某一专门学问的高级人才”[5],即文理通融的“T”字型人才。
  二、以创新教育引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一)创新教育的概念
  自工业革命以来,创新教育在西方国家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议题。较之于西方,中国创新教育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创新教育理念。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6],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行为的训练、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塑造四个要素,其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富于冒险的精神。作为与传统教育相区别的一种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的实施对教育、社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有助于将大学建设成一个呼唤创新、热爱创新、激励创新、开展创新、帮助创新、创新制胜、创新光荣的创新教育系统;其次,有益于生成与发展以培养创新人格为目标的文化环境;最后,有助于满足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迫切需要,并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7]。
  (二)创新教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拔尖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7年,十九大重申“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撐”。国务院于2017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也再度申明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可见,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必然要沿着创新教育的方向,以培养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在此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随着中国战略发展目标的更新而升级,力图培养比只懂专业技术的“I”字型、文理通融的“T”字型人才更为高端的“十”字型人才。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 高等教育 新时代 路径 引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