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行声乐高等教育的新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流行声乐进入高等教育专业行列已有20多年,但我们的教育却更像一个事件的旁观者,并未真正融入到流行声乐的发展中来,就声乐的表演与创作两大主体来看,在当前一线歌手及创作行列中很难找出一批专业学院出身的职业表演与创作者。作为高等教育声乐专业学科的建设者和文化引领者,却常常被商业化大众式娱乐所吸引而左右,这样的结果非常值得所有从事和关心流行声乐高等教育者们深思。
  [关键词]流行演唱;科学性与艺术性;改编与翻唱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3-0032-02
  一、流行声乐实践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当代高校流行演唱的声乐教学基本延续了美声及民族声乐专业教学法观念。如果说美声方法论是最具科学的方法论,那么它就应该适用于我们的民族及流行声乐的教学与实践。当前国内大多数流行声乐教学者也基本延用了美声的方法论(因为目前还没有独立的流行声乐演唱的方法论),但却常常落入流行演唱个性与科学的共性矛盾中不知所措,使流行演唱的实践教学陷入被动与困境中无法自拔。因找不到科学的演唱依据,部分专业教师也质疑用美声的方法论进行流行演唱的声乐教学,还有少数人则忘却了科学求真的本质与职责,为了“个性”而直接高调地站在反科学化的流行声乐歌唱教学的对立面。当然更多专业之外的人也认为流行的演唱本就不需要科学与方法,因为多数所谓成功的职业歌手均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声乐专业训练。其实,在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同样尖锐和深刻,我们从青歌赛“千人一声”共性美的质疑声中就能看出,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同样制约着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教师都认同“科学化必然会带来统一标准下声音的一致性”,这是件既可怕又可悲的事,也是“科学化”并非真正“科学”带来的结果。笔者在《关于歌唱中“三个矛盾”的再认知》中将个性与共性的矛盾根源指向了美声方法论的学科基础之上,这正是整个声乐学科基础的偏移和缺失的一种体现。只有把“美的语言”[1]作为我们所有声乐专业学科的基础时,才能将个性与共性的美结合起来,完成“像说话一样歌唱”的和谐之美(我们绝大多数歌唱家都能做到“语言”与歌唱的一致性),我们的审美观才不会偏离正轨,审美的体验也才能与科学方法下歌唱的真实性达到最终的统一。
  在我国民族声乐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用别人的声音歌唱他人的美”的情景,而流行演唱同样如此。我们强调和突出流行演唱的个性化,但这个“个性”就是歌唱者最科学最真实的声音吗?可以说90%以上显然都不是,因为它偏离了个性与学科“美的语言”基础。作为高等教育的专业学院我们应该建立以“美的语言”为基础的流行演唱的“主流”唱法,演唱才具备科学的真实性和审美的统一性,这是流行声乐学科专业建设最起码的目标和追求(目前流行歌坛只有极少数人能做到“语言”与歌唱的一致性)。声乐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学科,脱离了科学的基础和审美的目标,流行演唱就会失去学科建设中声音审美的最基本的依据,这也是当前高校流行声乐教育总体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重新构建流行声乐发展的学科基础及审美观是当前每个关心流行声乐专业教育者的职责所在。当然我们没有必要排斥专业外的“非主流”唱法,因为每个人对歌唱美的追求与理解层次不同,需求不一样,但作为高等教育下专业化的“主流”一定要把握和建立科学的方法与方向,一定要提升和引领审美的高度与标准。
  二、经典作品的改编与翻唱
  因网络免费视听的开启带来的知识产权的廉价与贬值,造成了大量优秀创作人才的流失,流行声乐早已步入作品匮乏的时代,改编与翻唱已成为当前歌手们再度消费经典而展现自我能力的主要手段。而任何经典艺术(含歌曲)的美都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时代特征,它仅适合于穿越与回忆式的美的情景再现,因为对于经典的改编本身就是对经典的美的质疑否定与行为改造。当传统古诗词换上西洋的节奏,当民族五声调式加入了蓝调或爵士乐,歌手们在舞台上时而疯狂、时而奔泪,但在词作者面前这是对自我文化的一种背叛,在曲作者面前则是对旋律的美的亵渎,在无科学方法依据的歌唱中,美早已无影无踪,留下的只有赤裸裸的宣泄与不满。歌手们在对经典的改造与否定中虽获得了超越经典的疯狂和快感,但实际却对经典的创作者们构成了极大的行为及心理伤害。
  在某些高等音乐专业院校,为了迎合大众娱乐的社会需求,早已有人将改编与翻唱列入流行声乐的教学之中,并制订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拟以锻炼学员的创造与创新能力,更有甚者还把创造与创新能力作为流行声乐学习的终极目标,要求学员不仅会唱还要会写会创作,将学员打造成天才式全能型选手与复合型人才,这显然不切实际,因为声乐与作曲及歌词写作本身就是截然不同方向的各自学科,有各自不同的学科构建要求,因此流行聲乐的写作本就应独立于流行声乐演唱的实践之外。大众渴求经典但绝不会无限量过度消费改编与翻唱的经典,而一首经典流行声乐作品的形成,不是歌词与旋律的简单结合,它应是文化与艺术交织融合下美的结晶产物。也许我们都充满着丰富的情感与创作的激情,也确实掌握了一定的作曲技法与技能,但如果缺乏音乐技能之外的文化积累与沉淀以及对艺术美的深刻理解,没有建立和形成自我内在系统的审美与立美之标准,经典的创作将遥遥无期。但这绝对不能成为我们去侮辱和践踏(改编与翻唱)经典的牵强理由,因为“翻唱不能代替原创,它无法成为涤荡心灵、启迪智慧的家园。它的过度编码和琐碎细节恰是反想象力、反升华和反隐喻的。它利用与歌曲主旨无关的各种前卫技巧进行外部包装,颠覆了原曲形式和内容的对应关系及稳定性,以所谓审美的名义,放逐了情感表达与心灵沟通,由此导致了传统象征体系和表征逻辑的坍塌与崩溃”[2]。
  结 语
  当流行声乐的高等教育与科学渐行渐远,当“媚俗、消费与享乐主义”[3]大行其道,在权力与金钱的双重压迫下,本就脆弱的科学与艺术知识(即经典作品的创作者)已沦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在“口水歌”(歌词口水化与旋律口水化)漫天横行的时代(无需艺术审美),在“八度儿歌”趋于成人化的呻吟里(无需演唱技能),在“权力与工业媾和”的媚俗追逐中,流行声乐经典作品的创作者们早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创作人才的流失已成不争的事实。作为高等教育者的我们,既要避免大众式娱乐对经典创作的无限伤害,还肩负着着重培养一批专业优秀的流行声乐作品创作人才队伍的重任,当然最迫切的是亟须构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流行声乐表演与实践真正行之有效的学科体系。
  注释:
  [1]笔者在《是科学?还是科学的欺骗?—-关于马腊费奥迪歌唱“呼吸”及“气息”批判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了“带有歌唱三要素(位置、腔体、气息)的美的语言”的歌唱基础论,这里简称“美的语言”。
  [2]郭 鹏.蕴藏在“细节”中的流行机制——翻唱歌曲文化新解[J].人民音乐,2016(12):77.
  [3]郭 鹏.权力与工业的媾和——流行音乐话语批判[J].人民音乐,2016(04):78.
  (责任编辑:张洪全)

相关热词搜索:声乐 高等教育 思考 流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