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高等教育投入与家庭幸福指数相关性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投入与家庭幸福指数的相关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教育投入量”、“学生就业状况”、“工资收入状况”、“家庭幸福感”为指标,对中国居民高等教育投入与家庭幸福指数的相关性展开调查,结果显示,高等教育投入与家庭幸福指数成正比例关系,但仍存在需要改进之处。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 高等教育投入 家庭幸福指数 相关性
  一、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高校扩招给广大青少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与机遇,教育公平提升了广大居民的幸福感。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投入与家庭幸福指数的相关性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在国外,Hartog&Oosterbeek (1998) 利用 Ordered Probit 模型探寻了教育对健康、财富以及幸福感的影响,得出了教育对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关系的结论。((转自刘美秀,王夏华,汪正忠,2013,4)Gerdtham&Johannesson (2001) 研究诸多对幸福感水平的因素时利用了性别、年龄、教育等社会经济变量,得到了收入与教育对幸福感有正向影响,但是失业与单身对幸福感有反向影响的研究结论[1]。(转自刘美秀,王夏华,汪正忠,2013,4)国内学者傅红春指出,在享受教育成果的意义上,两者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追加教育成本会提高幸福指数;在承担教育成本的意义上,教育成本与幸福指数是一种负相关的关系,追加教育成本会降低幸福指数[2]。余英认为,虽然教育有时候会降低生活满意度,但它能通過提高个人收入水平,为个人提供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对个人身心健康、婚姻家庭、社会网络等产生积极的影响,能通过提高国家的生产效率、促进民主与减少收入分配不公,改善人们的主观幸福感[3]。但国内很多学者对“教育水平越高幸福感越强”的论断提出了质疑。王建中等(2002)研究分析了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得出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的结论。徐慧兰等(2004)研究了中南大学大学生的自杀意念的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大学生样本中有14.6%的人最近一年内出现自杀意念,对专业不满意、社会支持少、负性生活事件多以及抑郁倾向使得大学生幸福感普遍不高。在我国 “十三五”经济发展的攻关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公民幸福指数作为政府执政为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由此可见该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4]
  二、理论依据
  教育投入对经济收入的影响研究在国外开始得比较早。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舒尔茨发表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就职演说,该演说稿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独立宣言。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区别了以往物力资本的概念,提出了人的劳动能力也是一种资本,可以带来经济收益。人力资本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收益比物力资本带来的收益还要更大更快。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又因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是教育,所以要特别重视教育投资。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一个国家对教育投入越大,其人才发展就更快,经济发展就越快,同样,一个家庭教育投入量越大,其获取的经济收益就更高,其家庭幸福指数就会增加。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教育经济学的研究者们对教育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探讨。巩海霞在《教育投入的经济效应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实证分析》中就论述了教育投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基于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党中央国务院曾多次强调人才兴国、教育兴国和科技兴国的方针。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家庭开始讨论高等教育投入量与家庭幸福指数的相关性问题。
  三、研究过程
  “中国居民高等教育投入与家庭幸福指数相关性研究”是新余学院2015年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从2015年暑假开始,涉及本课题的我校英语教育专业几十名大学生与相关教师对其来源省市进行相关调查,调查的范围涉及江西、浙江、湖南、贵州、新疆、宁夏、广西、福建、甘肃、湖北、上海、广东等十余个省市,调查对象为近5年毕业的大学本专科生及其家庭,本次调查分为高职高专组和本科组,不涉及研究生,调查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投入量、就业状况、工资收入、家庭幸福感等指标,调查方式包括问卷调查、走访、电话访问等形式。调查时间从2015年暑假开始到2016年5月底,时间跨度将近一年。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3000余份,收回2896份,走访家庭达2000余户,电话访问1800多个,电子邮件4000多份,收回邮件3900余份,共涉及调查家庭和学生18000户,本次调查涉及范围广,包括普通本科院校和重点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和职业院校,数据真实,事实可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5]
  四、研究的数据与结果
  本次调研反馈数据显示,我国居民高等教育投入大致如下,从家庭高等教育投入数据来看,3年制高职高专学生的学杂费、生活费用在一般在4万到5万之间,4年制本科大学生大致在6到8万之间,有些本科专业实行5年制,费用就要达到8万至10万,而且不同经济地区费用略有差异。再看看就业的相关数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率在79.7%左右,一些对口专业院校可能相对更高,如航空和高铁学院;而本科就业率在83.47%左右,重点本科院校普遍高于普通本科院校;从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普遍不高,尤其是对口就业率更低,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稳定的现象,说明就业岗位与专业不对口。从已就业学生的工资收入来看,专科学生在3500元左右,专科学生近几年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有交通运输、建筑等行业、经济类和小学教育;而本科在4000元左右,本科中的软件开发、机械制造、教育类等工资较高;其它重点本科院校学生工资更高,在5000到8000之间。大部分专科已就业学生家庭对孩子的就业和工资待遇满意度比较高,尤其在铁道运输和航空飞行行业的家庭,他们认为当初只是试试看,让孩子完成了大学学业,结果居然顺利就业,而且工资在5000元左右;相对来说,部分本科专业的家长满意度较低。[6]

相关热词搜索:相关性 高等教育 调查报告 中国 居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