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军工大机会

发布时间:2019-08-2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基于对社会演化过程的理解,中国军工行业的投资机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清晰。
  作为公募老将,华商基金梁永强的投资风格在众多同业选手中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前瞻选股、集中持有和低换手率。
  2014年三季度以来,梁永强将军工行业的投资价值提升至其他新兴行业之上,并逐步提升了对军工行业的股票配置,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其代表产品华商动态阿尔法(630005.OF)的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军工概念股,对应股票市值占基金净值的42%。
  2016年以来,军工板块整体表现弱于大部分板块,但这并未让梁永强改变判断,他在三季报中写道:“军民融合战略作为这一轮中国转型的核心战略,发展的清晰化程度越来越高。”当季,华商动态阿尔法将拥有军民融合概念的航天科技(000901.SZ)持股数量增加近2倍,提升至第一大重仓股。
  在投资经理们越来越看重稳定回报与合理估值的大环境下,对业绩仍相对羸弱的军工股,梁永强敢于重仓的底气何在?他眼中的确定性来源于哪里?带着这些疑问,《证券市场周刊》记者面对面采访了梁永强。与此同时,梁永强也分享了上任公司总经理一年多以来华商基金推行事业部制改革的进展和心得。
  周刊:新兴产业有很多个方向,您之前也曾关注过文化娱乐等多个方向,但后来就聚焦到军工上面来。您在两年前第一次提出,军工行业极有可能代替房地产行业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将是“未来很长时间内最具成长性的领域”,您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
  梁永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到现在,更需要强调增长的质量,本质上就是要提升增长过程中科技和创新的含量。过去30年,我们绝大部分行业在这方面的积累一定程度上是有所欠缺的,但军工行业则很特殊,中国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军工行业,这是其行业特性所决定的,国家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和强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从海外的发展历史看,现在见到的很多产品,包括汽车、飞机、手机、电脑等实际上最早都是先在军队里运用,之后才向其他行业溢出,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军工行业的发展一直以来更多采用的是“苏联模式”,向其他行业的溢出基本上没有或者不够。这一轮经济转型,军民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认为,军工行业将成为向其他行业释放科技创新的源头,未来不仅将是经济的一大支柱,而且还会是先导行业。
  周刊:在判断未来什么行业具备成长性方面,主流的观点好像更多偏向新能源、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文化娱乐等领域,军工反而显得比较陌生,您是如何挖掘出来的呢?
  梁永强:2008年以后,我们一直在思考什么行业会代替房地产的角色。从2000年到2008年,可以说房地产是整个经济最大的发动机,后来问题发生以后,我们始终是在寻找,但都是阶段性地发现某个行业有可能是,然后又排除。2010年国家提出“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从各种角度来讲应该也是很好的,但后来发现这些方向太散,整体合力不够。再到2011年提出文化产业,也觉得是一个新的方向,但又有点太“软”。
  后来我们把未来实体产业划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基础的信息网和能源网,另一个是基于这两张网的个体和网之间的信息交互应用,追求的目标是让人的消费感受更好,让人的劳动更轻松。现在来看,信息网已经形成,通过微信等产品去掉了很多介质,实际上就是个体和网之间在进行交互,每个人成为这张网的一个节点,形成一个分布式思维的结构,接下来这样的革命很可能就发生在能源领域,形成分布式能源的结构,这是未来长期的一个愿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技术的源头实际上都在军工领域。就像城镇化是整个经济发展最大的趋势之一,城镇化里面的房地产成为带头的主导性产业,或者说“拳头产业”,未来往智能化等方向走的话,就我现在理解,只有军工能够成为这样一个“拳头产业”,几乎所有新材料、新技术的起点都在这个领域里。从海内外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经验来看,军工技术的进步都带来了经济效率的大幅提升,吸引了大量资源向军工领域汇集,可以说这是一个很常见的趋势。对中国来说,之前城镇化的趋势还在延续,但新趋势的替代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快。
  周刊:很多投资人可能会比较保守,不仅要看大的投资逻辑,还要看业绩兑现的具体路径。
  梁永强: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兑现阶段的问题。投资时看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跟人的不同阶段有类似的地方。一个人在5岁以前是一个阶段,上学是一个阶段,工作又是另一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用评价成年人的标准去看一个小孩子。军工目前就像一个3岁小孩子,现在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未来能做什么也不知道,但你对它充满了期望,只要你有的,都会尽量满足它的需要。有些人投资企业更看重實际的贡献,投的是像30岁、40岁这种工作的阶段,让他去投“小孩”他投不了,这不是说不看好的人不对,而是不同投资方法体系的包容度问题。
  就像我之前投新兴产业,投文化,投的都是很前端的。如果让我以一个人的年龄来做投资界定的话,我觉得我应该是投15岁以前的这种产业。像文化产业,我刚开始投资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看不上,争议也很大,到2014年大家都觉得很好的时候,我就基本不再参与了。现在军工又处在一个类似的阶段。一个产业,不是自己说要发展就能发展的,而是整个社会给它的定位到底怎么样,需要它承担什么角色,然后才会给它进行相应的资源匹配,这个匹配的过程也是整个发展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投资就是一座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桥,现在和未来之间相差最多的地方,也是投资机会最大的地方。
  周刊:关于军工业绩的兑现,时间上您能够给一个判断吗?
  梁永强:军工行业实际上是一个最典型和完整的供给改革过程。首先通过军种改革,需求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未来不同品类需求的演化跟以前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需求端之后跟随的是供给端的改革,这个过程需要社会所有资源的参与,当中必然要进行机制的理顺(目前大多数军工企业都是国有体制),整个军改完成以后,业绩爆发的时间不会离得太远。我们认为,未来三到五年,变化会非常非常大,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可能三年以后,所有人都会认为军工股是价值股。

相关热词搜索:洞见 军工 机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