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之路过社旗

发布时间:2019-08-3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gy/zggy201212/zggy20121213-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gy/zggy201212/zggy20121213-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gy/zggy201212/zggy20121213-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gy/zggy201212/zggy20121213-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gy/zggy201212/zggy20121213-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zggy/zggy201212/zggy20121213-6-l.jpg
  孕育茶香的古镇
  社旗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是历史文化名城南阳的下辖县,楚文化和汉文化在此交融,社旗曾是历史上的四大商业重镇之一,拥有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
  通往社旗的道路有些崎岖,颠簸中,越野车前方忽然现出一道城墙,古朴,巍峨,带着历史的沧桑,让我一下想起了平遥、想起了西安。据说社旗的这座城墙环城十六里、高三丈六,原来的古城更设有九座城门,马道、烽火台一应俱全。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偏僻的地方竟会拥有这般规模的城池,不知当年曾有过怎样一段繁华。
  据考证,这座城墙建于清咸丰年间,是镇上居民自筹资金修建的。这座不起眼的小镇,怎么会拥有如此之多的“财主”?他们怎么有能力建起如此恢弘的建筑?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茶叶杂咏》中的这段记载,道出了社旗镇的历史渊源。当时,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等地的茶叶集中到江西,通过水路北上运到内蒙直至俄罗斯,而社旗镇,正是这条“茶叶之路”上最著名的水路码头。
  社旗是著名晋商常万达在中原经营茶叶、开设茶庄的所在地。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俄国边境城市恰克图的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是清代晋商中的“外贸世家”。常氏家族经商的始祖常威,当年离家去张家口时,身上未带分文,一路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的钱。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擅长经商。常万达少年聪慧,长大后随父到张家口经商,十年如一日,生活俭仆,为人处事诚恳守信,为商界同行所器重。常家经营布匹获得厚利,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
  乾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常万达看出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将张家口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尽资财到了恰克图,向俄商出口茶叶,兼营绸缎,并由俄方引进皮毛、银锭,获利甚丰,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常万达“满而不盈,视有若无”,不断倍厚资本,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社旗的山陕会馆,是那段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可以探究当年商贾们的真实生活。
  Info
  社旗的传说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皇族后裔刘秀起兵造反,战败逃到一个叫兴隆店的小镇,传说是酒业鼻祖仪狄酿酒之地。刘秀在一个酒馆要了几杯老酒,借酒消愁。周围百姓对王莽的暴政怨声载道,让刘秀不由得踌躇满志:有机会一定扯旗起事,招兵买马,重新铸就皇族大业。可现在别说招兵买马了,连个旗子也没有。一抬头,看到店家的酒旗上居然标着一个大大的“刘”字,这不就是起事的旗号吗?有心要买,却身无分文。没想到,通情达理的老板不单免了刘秀的酒钱,还把旗子送给了他。刘秀扛着酒旗上路,人们看到旗上大大的“刘”字,都以为先皇的后代又回来了,纷纷跟随刘秀,最终刘秀推翻王莽,建立了东汉王朝。刘秀称帝后,想起当初那面酒旗,便将兴隆店改名为赊旗店,简称赊店,修建起城墙,并模仿皇城的规制设立了九座城门。后赊店又改名为社旗。
  天下第一会馆
  “辉煌壮丽,天下第一。”这是著名古建筑专家单士元对社旗山陕会馆的评语。有不少大师曾经到访过这里,比如古建专家罗哲文和城市规划专家郑孝燮,不知从何时起,“天下第一会馆”被渐渐叫响开来。
  进入会馆,迎面是两根直耸云霄的旗杆,插在铁狮子的背上,顶端铸有铁仙鹤,中间是两条铁龙。这两根旗杆高度超过17米,共用铁五万多市斤,堪称全国之最。
  旗杆北侧的悬鉴楼,是一座三层戏楼,由24根巨柱凌空撑起,高达30米,很是壮观。戏楼设计巧妙,一体两面,南面是会馆的山门,檐廊宽阔;北面的二层是戏台的台口,宽12米,台面用十分厚实的木板铺成,走上去很舒服也很踏实。据说这样的三层古戏楼目前全国仅存三座,另外两座是北京故宫的畅音阁和颐和园的德和阁,都是皇家戏楼。
  山陕会馆还有一件琉璃照壁,是仿照北京故宫的九龙壁,用1000多块彩釉大方砖砌造而成,高10.4米,宽13米,厚1.7米,单檐硬山顶,两面饰有“二龙戏珠”、“龙虎争斗”、“丹凤朝阳”、“鲤鱼跳龙门”、“凤穿牡丹”、“五龙捧圣”和福、禄、寿等图案。照壁正中横书“义冠古今”,两侧有两副对联:“浩气已吞吴并魏,麻光常阴晋与秦”,“经壁辉光媲美富,羹墙瞻仰对英灵”,表达的是对关羽的仰慕追念之情。
  会馆中还能找到许多雍容华丽的细节,比如精美木刻和砖雕,不禁让人感叹:这些不输给皇宫内院的装饰,竟然会出现在河南的一个小镇。
  山陕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的建筑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加上当地豪商巨贾倾其财力邀请了各地的能工巧匠,使山陕会馆能够集南北建筑工艺之大乘。据山陕会馆内《创建春秋楼碑记》的石刻记载,这个会馆由民间自发兴建,当年共有408家商号捐资,多的450两白银,少的800文铜钱,其中包括大德玉、大泉玉、大升玉这三家在俄国恰克图经营茶叶的“国际性”大商号。会馆的庭院中立有“龙”、“虎”的草书石碑,竟是慈禧太后所书,一个民间建筑,能够得到老佛爷的墨宝,其地位可见一斑。难怪当地人也称这座会馆为“慈禧太后第九座行宫”。
  山陕会馆以敬奉关帝为主,关公除了是忠义的代表,也被奉为“武财神”,会馆院中狮子脚下踩的串钱、仙人旁边摆放的算盘,无不透露出对于金钱的期盼。“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这或许也是山陕会馆对于商业文化的一种体现。
  山陕会馆以前是一个完全生活化的场所,并不卖票,人们可以随意进出,拜神、看戏,或是纳凉、聊天。或许,没有门槛,没有距离,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自然存在,是文化长久传承的最好途径。
  Info
  山陕会馆

  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至光绪十八年落成,共经六帝137年。占地面积10885.29平方米,中轴线上的建筑居然有八九层高,有别于传统古建平房四合院的风格;屋顶分两层甚至三层,曲线与直角巧妙结合;琉璃瓦及各色装饰图案,衬托出建筑的雍容华贵。
  Tips
  如何抵达:郑州、平顶山、南阳都有直达社旗的大巴,其中南阳西站坐车最方便,平均15分钟一班。自驾车可以走240国道。
  看些什么:清代一条街、寨墙、太和转楼都值得一逛,尤其是夕阳西下时,古城的味道最为浓郁。山陕会馆平时门票30元,阴历初一和十五早上7点到中午12点之间,门票只收1元钱,这两个日子一般都有庙会,不妨去凑凑热闹,有些民间美味只有庙会时才能尝到,比如吹糖人、冰糖葫芦、凉粉、锅盔等。
  美食推荐:社旗的美味大多藏在街头小馆或夜市小摊,最经典的是胡辣汤和烩面,烧鸡、兔肉、烙馍卷菜、白吉馍或是凉皮、米线也都是上好之选,此外还有蒸面条、刀削面条,在河南吃面食总是错不了的。
  民间文化·活着·传承着
  社旗秉承中原的文化习俗,“背阁”是当地最知名的传统艺术。所谓背阁,就是一人背扛另一人的舞蹈。背阁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的表演者称“上装”,为年幼的男女儿童;下层的表演者称“下装”,为青壮年男子;中间部分称“中节”,是青壮年男子背捆着的特制背架和用于固定“上装”的支架。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唐宋时期,后期陆续融汇了喜剧、曲艺、舞蹈等多种表演元素,颇具地方特色。
  背阁并不仅仅在舞台上出现,而是存在于民间,当地人的童年记忆中都少不了它那热闹的锣鼓声,如今在庙会和节庆日也常能看到背阁表演,“下装”走起路来摇摆幅度颇大,“上装”则摆出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倒是围观的人们有些提心吊胆。
  社旗的文化也活在人们的饮食中。河南是产粮大省,所到之处,餐桌上几乎都摆有本地产的白酒。社旗人喜酒,尤其是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除了好酒,还要有好的故事,酒才喝得有趣。故事讲的多半是跟酒有关的历史,主人讲得认真,客人听得恭敬,没人在乎这些故事有多少是史实,有多少是杜撰。
  酒后次日,总要来上一碗热腾腾的胡辣汤。河南是胡辣汤的发源地,而社旗的胡辣汤自成一派,在牛羊肉老汤里配上当地特产的红薯粉皮、面筋、黄花菜、海带等原料熬制而成。在早点摊,小吃铺,总能看到人们喝着胡辣汤,就着包子、油条、烧饼,聊着家常,品味着各自的生活。遥想当年,不知有多少人曾在这里喝了一碗胡辣汤之后走出古镇,走上茶叶之路。如今,这里的建筑与文化依然活着、传承着,不经意间,便能发现一点历史与生活摩擦出的火花。

相关热词搜索:社旗 茶叶 路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