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贵州的又好又快发展] 贵州生态文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主张,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遏制环境污染加重势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引导性、基础性、根本性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文明,对于贵州这样一个欠发达、同时资源环境比较优势显著的地区,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如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找准重点发展领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如何认识建设
  生态文明的重大意义?
  
  我国环境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环境容量有限,二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建设生态文明既是我国应对国际压力,把握时代潮流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但也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生态破坏。至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现,臭氧层损害、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空气、水质、土壤污染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开始全面爆发,而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速,也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危机不断升级。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放弃“大量生产、大量排放和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入21世纪,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对全球脱贫的贡献率超过67%,同时也为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年排放总量中国位居世界前列,不仅对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也引起世界的忧虑和担心,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面临着国内外资源紧缺和履行减排呼声的巨大国际压力。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们应对国际社会压力的战略抉择。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7%,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2006年是10.7%、2007年达到11.4%。但我们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获得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资源利用、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也都在同步增长。为了解决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党先后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
  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实践性提升。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价值、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充分依靠科技手段,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贵州如何推进及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
  
  “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虽然现代化水平和人均GDP在全国、在西部排名靠后,但却拥有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的比较优势。如何把比较优势转变成后发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就需要把观念变革、制度安排和机制建立统一起来;把政府主导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把基本要求和长远目标协调起来。
  准确把握生态文明的定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
  生态文明,简单地讲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经济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形态。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对此一些干部在思想上还存有疑虑,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很低,需要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现在提生态文明建设为时尚早,会影响到我国现代化的进程,甚至丧失发展的机遇。领导干部中的这种认识和心态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的。我们必须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准确定位,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能源代替化石能源为主要标志的未来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社会。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循环经济的社会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因此生态文明是比传统工业文明文明程度更高、更先进的文明形态。
  生态和环境问题是粗放型的经济建设引起的,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做到在好的基础上实现更快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提出的,虽然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的,但主要是解决经济建设中的资源能源和环境问题,不论是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转变,还是做大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等,都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驾护航的。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必须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自然基础,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定位。
  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生态文明与传统工业文明有着质的差异,强调生态平等是其突出的价值观,包括人与自然的平等、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这种生态平等难以自发养成,必须通过生态教育来形成。生态教育包括生态知识的普及和生态道德意识的灌输。中小学应该成为生态教育的主渠道,并且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每个公民自我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使每个公民从小就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
  把“环境立省”战略落到实处。
  贵州作为资源丰富、“欠发达、欠开发”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和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卫士”,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生态省的建设,2004年省委确立了“生态立省”战略,2007年新一届省委又提出了“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发展理念,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举措。
  虽然贵州的现代化水平和人均GDP在全国、在西部排名靠后,但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却是贵州的比较优势。尽管广大干部群众有着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但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必须走生态产业化、生态现代化之路。国内外的经验已经证明,单纯依靠技术办法并不能解决环境问题,只有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有效遏制环境问题。坚持“生态立省”战略,需要把“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贯彻到各级政府、各个领域,成为广大干部的自觉行为,成为政绩考核的硬指标。
  以林业为重点,加快生态产业发展步伐。
  贵州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92.5%,非常适合于发展林业。“十一五”要继续实施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为主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1500万亩,加大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充分利用科技创新,把循环经济的生产方式渗透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实现规模化、市场化、资源化、产业化、绿色化。贵阳市2002年开始的循环经济城市建设、2004年出台的我国地方第一部循环经济法规、2007年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举措,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必须先行。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目标必须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形成科学的长效机制。十七大报告指出:“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贵州要实现生态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做到:
  第一:把环境影响评价放到更突出的位置。要根本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项目的膨胀,必须树立起环境法律的权威,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树立环境法律意识,坚决杜绝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机构违规、违法行为;必须进一步强化环境影响评价手段,从源头遏制环境问题的产生;建立各级政府官员重大环境事故问责制,加大各类环境案件处罚力度。
  第二,尽快启动生态补偿机制。贵州担负着构筑“两江”生态屏障的重任,在实施禁止开发、限制开发的区域,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此外,应加快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循环经济试点、生态文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
  第三,做好整体长远规划,加大环保投入。要彻底扭转“污染增加、资源浪费”和“边治理、边破坏”的局面,必须加大投入,加强规划、加强监管。做到目标明确,规划科学、政策到位、措施得当。在发展布局上,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要求,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在发展规划上,以林业为主,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在发展措施上,实行最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起来。
  贵州要想在未来生态现代化建设中获得先机,就必须把贵州的资源、环境比较优势转变成后发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作者系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博导)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 好又 生态 生态文明与贵州的又好又快发展 贵州生态文明发展 生态文明发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