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系于需求满足:微观经济学需求理论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爱,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问题,看似搞笑,其实相当严肃。很多人认为,爱是不需要理由的,它是一种很微妙的心理,无法解释,不可捕捉,但以经济学来看,爱不是无厘头的,婚姻更不是没理由的。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爱谁是从自身需求出发的理性选择,爱往往来自于某种强烈需求的满足。
  
  人在不同的阶段,会在意不同的爱:少儿最在意母爱,青少年最在意情爱,中老年在意伴侣之爱与儿孙之爱……人们对于“爱”的转移,并不是因为特定的爱本身产生了质变,爱本身并不变化,而是人的需求在变化。
  对于情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特定需求。有的爱是针对特定的人,“非某某不娶(嫁)”,而有的爱针对的不过是一种观念与文化,比如“非处女免谈”者,显然爱的是“处女”这个观念……总之,人们的需求千奇百怪,“爱”的取向与癖好,也千差万别。
  经济学认为,无论是谈恋爱还是结婚,一方面要搞清楚自己的核心需求,否则不会幸福,另一方面要搞清楚对方的核心需求,否则会不可靠。
  
  择偶常见的五大标准
  
  一首歌唱得好,“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这是对自主的爱情与婚姻最贴切而通俗的速描――所谓的自主婚姻,其实就是双方在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而经济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如何进行理性选择的学问。
  需求是一切选择的基础,需求定律是经济学最基本的定律之一,任何人做任何事情,往往都有一定的目的与愿望,这个目的与愿望,放在婚姻市场上就可以称为需求。在婚姻中,必须要搞清楚,双方能不能互相满足需要,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必然也要付出别人想要的。别人想要的东西,你必然也得有。
  经济学者刘正山说,爱谁是从自身需求出发的理性选择,“糊里又糊涂”的爱是不存在的,如果他(她)今天向你真情告白“爱,需要理由吗”,千万不能相信,因为对方明天可能也会对你再一次真情告白:“不爱,还需要理由吗?”
  人们的需求有个性化与时代性,人们的爱情观也有明显的个性化与时代性,千年说不清一个“爱”字,原因即在于,爱的确有无限的丰富性,五花八门,甚至千奇百怪。不过,人的需求也并不是完全无迹可循的,很多的需求是共同的,普遍的,所以爱情与婚姻的选择,也就有一些能得到大家认可的标准。
  人们选择对象,“各取所需”,大体上离不开以下的五个维度:
  身体形状:年龄、容貌与健康状况;
  精神状态:品质修养,如性格、情感、爱好、品德等;
  社会状态:收入、财产、学历、才干、职业、权力、地位、名声、家庭背景等;
  共同经历:一般说来,两个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的人,产生交集的可能性大于“异地而处”的人;
  时代潮流与价值观:比如,上世纪50年代初流行的择偶对象是“解放军”;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间,“男工女农”为流行的婚姻模式;到了七八十年代,“知识分子”又成了“香饽饽”。如今人们崇尚个人与自由,爱情观已经五花八门。
  不过,择偶时通常无法做到对方在这五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对于这些标准的选择,通常不同的人会各有偏好,符合偏好的对象,在交往中不难“锁定”感情,有时还会“一见钟情”。既然如此,那婚姻男女的选择偏好,又有什么秘密可言呢?
  
  婚姻的意义:1+1>2
  
  对于以上五大通用标准,在现实中,一般而言,男子对女方的选择较为看重容貌,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容貌能够给自己带来心理满足,还具有较大的正的外部性(看着舒服)。而女人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因其先天的生理构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处于弱势,所以往往比较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从理论上说,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法律制度,市场规律而进行的一种交易行为,是男女各方在追求函数偏好与效用价值最大化过程中的一种选择。效用最大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1+1>2”, 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大的满足程度。选择跟自己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异性,最能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达成默契,各得其所,提高分工协作效率,降低交易费用,这是婚姻存在的意义。
  要“1+1>2”, 互补原则就必不可少,双方都要在自身现实条件约束下,追求双方的我无你有,取长补短。
  换句话说,婚姻离不开成本与收益分析。如果婚姻效用是“1+1>2”,则人们会考虑结婚,各得所需,各安其心,“夫妻本是同林鸟”的概率大,如果效用是“1+1

相关热词搜索:系于 婚姻 需求 婚姻系于需求满足 婚姻只剩下性需求 婚姻挽回市场需求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