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中国的发展 [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自觉的过程。从文化自觉的内涵看,文化自觉是从文化与实践的关系角度上的理解,是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角度上的理解,是从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角度上的理解。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文化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文化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文化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当前,需要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以文化自觉为途径,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以文化自觉为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
  关键词: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在中国具体实践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从文化的角度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觉的过程。为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具有自省意识,具有自觉精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发展。
  
  一
  
  所谓“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体对于文化的发展的方向、目标、途径等方面的自觉。“就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①分析这个概念,包含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含义。
  (一)文化自觉包括了从文化与实践的关系角度的理解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方面及其成果。”②因此,无论是从广义上看,还是从狭义上看,文化在本质上都是人在社会实践中本质性力量的“外化”,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表征”。一方面,文化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源泉;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通过人们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文化才能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所进行的社会实践不是脱离文化的社会实践;离开了文化,社会实践就会丧失必要的基础。著名学者米希尔•兰德曼曾经这样论述文化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的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支配动物行为的本能,是动物物种的自然特性。人的行为则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③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化自觉是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领悟,是对人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自觉,是对征服与改造自然、推进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的自觉,是人类社会实践能力增强的体现。
  (二)文化自觉包括了从文化与民族的关系角度的理解
  文化都是具体的,向来没有抽象的文化。从历史上看,由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传统、习俗、种族和生产力水平、政治制度的差异,不同的民族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很明显。①从现实性上看,文化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德国著名学者雅斯贝尔斯曾经提出“轴心时代”概念,提出在古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等文明古国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形成了多个文化“轴心”。“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②在全球化的趋势下,文化的纷争更是此起彼伏。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甚至指出,“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的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③文化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发展的清醒认识,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也是对文化安全的警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证明,抱着“敝帚自珍”的情怀,固守本土文化的民族主义,甚至陷入“文化保守主义”是不正确的。因为文化向来不可能独立发展。但是,树立文化自觉意识,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是增强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关键所在。
  
  (三)文化自觉包括了从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角度的理解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它的发展遵循着一定规律。“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④文化自觉概念的提出,就意味着在对文化进行正确定位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正确的规划,在对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增强对文化发展的意识。“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⑤。创造性是人类社会的本质性特征,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推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作为“人的类本质”⑥。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通过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对文化的发展方法、道路、模式、途径等方面进行选择,实现主流文化对其他类型文化的引导,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尤其是,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⑦。在这样的趋势下,文化不会静止,而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立足于文化发展,在“文化自觉”基础上推进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通过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推进了中国革命与建设,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从文化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提升、整合的过程。
  (一)文化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是人类文化的继承。但是,从来源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才被“引进”中国。中国知识分子从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了“解读”。由于中国具体国情,也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解读”的种种“成见”。解释学认为,“我们的种种成见,构成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存在的历史性需要种种成见为我们的全部经验能力指定最初的方向。成见乃是我们向世界敞开的先入之见。它们简直就是我们借以经验某些事物的条件――凭借它们,我们所遭遇的才向我们诉说某种东西。”⑧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包含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成见”,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成见”包含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式解读。具体来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思想文化基础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环节。
  (二)文化整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以传统文化来解释马克思主义,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而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整合。整合的目的在于“既能够使社会维持其作为社会系统的完整性,又能够使社会进入更高级的适应能力”。①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提出,每种文化现象中都有一种主导文化,然后依照这种主导文化选择并强化某些文化元素,同时排除或抑制其他元素;在历史的过程中,这些主要的文化元素便逐渐制度化,从而或多或少获得了整合。只有实现文化整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也只有实现文化整合,才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改造,形成文化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就是通过积极倡导,以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的主流,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文化格局。这也是中国文化的整合过程。
  (三)文化提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
  文化不是静止的,也不是僵化的。在文化互动基础上,先进文化带动落后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对于中国而言,之所以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因为,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先进的文化;之所以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因为,先进文化能够提升和推进落后文化,推进中国具体实践,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先进文化是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文化,是促进人类向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的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以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建设,才能提升文化发展的水平,加快文化建设的进程,实现文化更加自觉的发展,更好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的挑战,确定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增强文化的自信心,增强社会发展的文化底蕴。
  
  三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需要文化自觉性、推进文化自觉性、发展文化自觉性、推进文化自觉性的过程。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以文化自觉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其根本的意义在于与实践相结合。离开了实践,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自己的价值。斯大林明确提出,“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③以文化自觉为基础,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环节。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④也只有树立文化自觉意识,以中国具体实践为中心,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
  (二)以文化自觉为途径,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
  恩格斯在1872的德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的序言中指出,“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列宁也鲜明指出,“对于俄国社会主义者来说,尤其需要独立的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对中国具体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提出相应对策,推进中国具体实践。毛泽东同志认为,“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替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③
  (三)以文化自觉为方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性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具体实践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因此,固守教条,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到处找“本本”,也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只有在中国社会实践基础上,增强文化自觉,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面对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邓小平同志提出,“世界形式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④马克思主义“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⑤只有以文化自觉为方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过程中,及时总结规律,提升理论,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文化自觉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努力增强文化自觉,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 自觉 文化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