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探讨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的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措施,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在实处。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提出;含义;措施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人们从中可以看出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资源型发展模式,这些国家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走上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例如科威特就是其典型代表。二是依附型发展模式,主要依附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在相当程度上被发达国家牵着鼻子走,例如泰国就是其典型代表。三是创新型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增长依靠科技创新。美国、日本、韩国均属于创新型国家。这些国家科技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中国不可能走资源型发展模式,也不可能走依附型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50年代,党中央就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1964-1970年我国先后成功试验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国家安全,这是中国人民在物质技术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依靠广大科技人员艰苦攻关和全国大力协作创造出的人间奇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江泽民提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等观点。中国在载人航天、纳米、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基因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促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群的迅速崛起,造就了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全社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但是从总体水平上看,中国科技水平与世界科技先进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中国出口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不得不把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用于向国外支付专利费。中国对国外引进技术的依存度在60%左右,研发投入仅占GDP1.3%左右,优秀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研究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也存在不少弊端。科技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的国情、世界科技发展状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出发,为了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说:“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加快科技进步,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要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是富国强民的需要,是在科学发展水平上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需要。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含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开发脑库,变人口红利优势为智力优势,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自主创新是说“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自主创新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不是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干,完全由自己来创新,而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原始创新是独立自主地完成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明。主要是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实现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重点跨越。集成创新是把各种已有的相关技术有机融合起来的创新活动。集成创新所要解决的是产业相关度问题,学科的交叉问题,是单项与多项的配合问题,是“三个法国兵能打赢一个马木留克兵”的问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日本、韩国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他们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投入之比达到了1:5,1:8,而我国仅为1:0.5,在这方面明确落后于日本和韩国。
  
  三、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为了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任务落到实处,2006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我们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事情:
  (一)明确2020年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具体来说:一是掌握一批事关国家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二是农业科技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国家食品安全。三是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取得突破,促进能源结构优化,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四是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持。五是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显著提高,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药创制和关键医疗器械研制取得突破,具备产业发展的技术能力。六是国防科技基本满足武器装备自主研制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七是涌现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团队,在科学发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成果,信息、生物、材料和航天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八是建设若干世界一流院所和大学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到30%以下,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制
  体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应用的主体、市场竞争的主体,必须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结合、中央和地方科技力量的结合、军民科技力量的结合。寓军于民,实现国防科技和民用科技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三)培育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前3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得益于廉价劳动力,今后中国不可能再走低廉劳动力的道路,必须发挥智力优势,将人口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现代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播的场所,更是创造知识的中心。淡化大学行政化职能,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激励师生的探索兴趣,促进创新发展的文化生态,倡导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应是现代大学必须具备的条件。建设创新型国家,现代大学应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成功素质教育就是现代大学在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念上的创新,有利于培育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献.2008.
  [2]胡锦涛.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J].求是.2009(1).

相关热词搜索:创新 国家 建设 浅议建设创新型国家 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