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消费的危害【消费异化的危害分析】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想的传入和蛊惑,消费异化日益成为我国的一种社会弊病,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危害。消费异化催生无止境的欲求消费,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剥夺人的主体性,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扭曲了人的幸福观,导致虚假幸福。
  关键词:消费;消费异化;环境恶化;虚假幸福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思想,引入异化概念分析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消费现象,最先提出消费异化的范畴。“消费异化的本质是消费对消费自身本质的背离、对人的背离和对人的操纵和控制。”[1]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想的传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告别了物质短缺的时代,进入了消费社会,消费异化日益严重。消费异化体现为夸示性的符号消费、奢侈型的浪费消费和跟风性的盲目消费等三个方面。分析和揭示消费异化的危害,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异化有害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一)消费异化催生人类无止境的欲求
  消费异化是消费主义的蛊惑下的欲求消费,而欲求消费的特征是追求数量更多、档次更高的消费品,必然催生人类无止境的欲求。当生产力提高到生产剩余的阶段后,资本主义超强的生产能力要求尽快地消耗掉生产出来的商品。“生产的东西,并不是根据其使用价值或可能的使用价值而存在,而是恰恰相反――根据其死亡。……广告花费巨资实现了这一奇迹。其唯一的目标不是增加而是祛除商品的使用价值,使她屈从于时尚价值并加速更新。”[2]在消费主义支配下的消费异化满足的是人的欲求,“资产阶级社会与众不同的特征是,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因而它是无限的要求。”[3]消费主义对欲求的极力刺激,“必然导致需求的无止境,因为我们不是作为真实具体的人来消费一个真实具体的物品。所以,我们就需要更多的物品,寻求更多的消费。”[4]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欲求消费,生产者的精力也发生了转向,不再重点关注延长产品的寿命,趋向于一次性或者类一次性商品的生产。不仅日常生活用品加速更新,就是贵重的东西的使用周期也大大缩短,“一般美国人买汽车,平均只保留三年半就处理掉了,很多比较富裕的人隔一两年就贴钱换一部新车。”[5]
  (二)消费异化过度耗损自然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消费异化加速了消费品的废弃,消费品废弃后将成为垃圾返回自然,严重地污染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进行夸示性的符号消费时,消费者只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而不考虑消费的后果――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奢侈性的浪费消费中,消费的量严重超出了正常需要的度,造成了资源的无端浪费。在跟风性的盲目消费时,消费者所买往往并非实际所需,而时尚不断变换,致使许多完好无缺的物品被废弃。消费异化加速了资源的消耗,带来严重的生态后果。“在工业化的国家,燃料燃烧释放出了大约3/4的导致酸雨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世界上绝大多数有害化学废气都是由工业化国家的工厂生产的。”[6]富人的消费能力远远高于一般的消费者,他们是消费异化的主体,四分之一人口的富人世界消费世界60-80%的资源,四分之三人口的穷人只消费世界20-40%的资源。自然界作为人类物质和能量的来源,与人类的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然而“自然界的财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人对自然界的这种掠夺欲望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7]
  
  二、消费异化有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消费异化使人迷失在虚假需求中
  消费异化只是满足了人的虚假需求,这种虚假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消费者不但没有在消费中发展自己,反而对商品消费产生依赖性。消费本来是人借以满足需要的手段,可是“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物品不是用来为人服务,相反人却成了物品的奴仆。” [8]人们购买商品时对其使用价值并不过于关注,“对许多物品,我们根本没有使用它的要求。我们获得物品是为了占有它们。我们满足于无使用价值的占有。因为怕摔坏贵重的餐具和水晶玻璃的花瓶,我们就从不使用它们。人们买下一栋房子而占据许多无用的房间,并且给房子配有多余的汽车和仆人,这栋房子就像小中产阶级家庭里摆设的老古董一样。在人们对占有使用物品感到的愉快中,由财富而感到显赫的满足仍是第一位的。汽车、电冰箱和电视机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但他们也是显示阔气的摆设。他们表明了所有者的社会地位。”[4]在工业化的社会里,厂商绞尽脑汁为堆积的商品寻找潜在的消费者,利用广告营销等手段刺激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流连于商品消费,并对消费产生依赖性,在虚假的消费中寻求寄托。
  (二)消费异化损害人的身心健康
  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机器辅助人的劳动,并替代人的大部分艰苦而枯燥的工作,人的闲暇时间应该较以前大大增加,而事实上,“尽管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物质产品,却不可能给工业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带来更多的自由时间。”[9]这主要是因为:人为了维持原有的消费水平,必须拼命地赚钱,于是加班兼职成了不少人的选择。大家都不愿意在消费中落后于他人,否则就会倍感压力。“消费就是这样一个踏轮,每个人都用谁在前面,谁在后面来判定他们自己的位置。”[6]他们希望自己踩在踏轮的前头,让别人去羡慕,而要保持领先的位置,就必须以牺牲闲暇时间为代价。即使在休闲时间里,许多人也选择在消费中度过。过量的消费不但不会增进人的健康,反而会破坏生存环境,导致疾病产生,影响人的生存质量。据统计,“美国人的平均寿命延长持续到1950年,1950年后便趋于稳定。今天,至少男人的估计寿命缩短了。很有意思的是,这种寿命倒退恰好发生在医学向高技术医疗护理起飞的时候。
  (三)消费异化消弭人的理性,人被异化消费所控制和奴役
  消费主义思想借助各种媒介向消费者灌输各种理念,扼杀他们独立的思想,从而形成潮流和时尚。“人的思想、理性被机械性消费所取代,人变成了一架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消费机器。”马尔库塞对消费对人的控制有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以广告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在麻醉人的思想,造成了思想的单面性,思想的单面性可以使消费者满足于现实的政治状况,只期盼着在消费中获得逃避现实的途径。社会“以消费作为不断扩大市场的基础,作为使充满焦虑的、机器化的个人得到满足的主要方法。今朝有酒今朝醉,这己经成为人们在性欲和一切物质消费方面的主要潮流。”异化消费“给我们的神经不同程度的刺激,不会使人的内心充满快乐。一种没有快乐的生活又迫使人去追求新的、越来越富有刺激的享乐。”由于消费者在商品消费中寻找自我,确定自我的价值,因而他们需要越来越多的消费。在消费中,看起来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到任何东西,似乎是非常自由的行为,事实上,由于受消费文化的控制以及对提供消费的人和机构的依赖性,使得“在极其多样的产品和后勤服务中进行自由选择,并不意味着自由。”[8]
  
  三、消费异化扭曲了人的幸福观
  
  (一)消费异化颠倒了幸福的手段和目的
  消费本来只是达到幸福的手段、方式,幸福本身才是消费的最终目的,正如弗洛姆所言:“消费水平的提高是为了使人过上幸福和满足的生活。消费只是达到目的,即达到幸福的手段。但现在成了目的本身。”[4]在他看来,“因为消费成了目的本身,因为消费不再是为了使用或享受买来的消费物品,所以购买和消费的行为成了强迫性的和非理性的目的。每个人的梦想就是能买到最新推出的东西,买到市场上最新出现的最新式样的商品,相比之下,使用物品得到的真实却成为次要的。”如今,人们的消费数量大大增长,但是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幸福吗?美国学者艾伦•杜宁认为:“生活在90年代的人们比生活在上一世纪之交的他们的祖父母们平均富裕四倍半,但是他们并没有比祖父母幸福四倍半……“在收入和幸福之间存在的任何联系都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人们从消费中得到的幸福是建立在是否比邻居或他们的过去消费更多的基础上。”客观地说,适当而合理的消费是幸福的前提,因为人只有生存着才有幸福可言,但消费异化不但满足不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反而会导致空虚。“在消费者社会中的许多人感觉到我们充足的世界莫名其妙地空虚,由于被消费主义所蒙蔽,我们一直在徒劳地企图用物质的东西来满足不可缺少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要。”
  (二)消费异化导致虚假幸福
  消费异化主要表现为夸示性消费,夸示性消费使消费者满足了高人一等的虚荣感,但并不意味着他从夸示性消费中得到了真实的幸福。索尔斯坦•维布伦质疑说:“(夸示性的)消费除了培养脾胃,形成惯用准则和体面标准以外,是否真正使人们得到舒适的享受或现实的生活?”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夸示性的消费不但自己没能获得真实的幸福,而且会给其他人造成了消费压力。“对于某些人在某些时候来说是狂喜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最有钱的,也就是最有能力获得的人来说;但对于许多人在许多时候,它却是折磨人的、累人的、使人受挫的。”[12]他们竭力地赚钱来提高消费,在他们看来“幸福就是消费更新和更好的商品,饮下音乐、电影、娱乐、性欲、酒和香烟。”[4]弗洛姆认为在消费中寻求幸福无异于缘木求鱼,他指出“异化的人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娱乐的消费就是为了消除他的不幸意识。”[4]遗憾的是,在消费主义的笼罩下,人们把消费异化当作达到幸福的途径。消费成了现代人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标志和人生意义的唯一源泉,人际关系被简化为商家-顾客与消费者-消费者的关系,彼此在的消费竞争中疲于奔命,失落了基于美好人性的天伦之乐、邻里之情、夫妇之爱等多维度的人际关系与情感,人异化成消费人。
  (三)幸福的真谛无关异化消费
  在正常的消费需要获得满足后,消费的增加与幸福本身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消费的多少并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幸福的真谛无关消费异化。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消费的满足是幸福的前提,但是“当必要和合理的生活水平达到以后,物质消费在数量上的和质量上的持续提高与人的自我实现就没有多大的关系了。因为此时的自我实现所涉及的完全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和表达的。”许多人认为拥有的金钱越多,就可以买到幸福,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美国科学家杰明•富兰克林曾指出:“金钱从没有使一个人幸福,也永远不会使人幸福。在金钱的本质中,没有产生幸福的东西。一个人拥有的越多,他的欲望就越大。这不是填满一个欲壑,而是制造另一个。”[6]真正的幸福在消费之外,例如,对尊重、自我实现等高级的精神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弗洛姆认为,“幸福象征着人找到了存在问题的答案:生产性地实现他的潜能,因此,他既与世界同为一体,但同时又保持着他自身的人格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张兴桥.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D].吉林大学,2004.
  [2]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上海:三联书店,1989.
  [4]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88.
  [5] E.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M].北京:三联书店,1988.
  [6]弗洛姆.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7]弗洛姆.理性的挣扎――健全社会之路[M].台湾:志文出版社,1979.
  [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9]罗钢,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本文审稿程全心)

相关热词搜索:异化 危害 消费 消费异化的危害分析 例证消费异化 消费异化的概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