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两种策略,在文学翻译中,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以及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译文标准,并且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关键词:归化;异化;文学翻译;平衡点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一、归化和异化
  作为传统译论的两个翻译原则,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归化和异化主要是针对语言转换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的本身结构差异和通过语言形式所表现的文化差异作出的不同处理。归化是在译文中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而异化是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在西方,对异化的定义有如下几种。韦努蒂认为,异化就是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化的语言和文化差异。韦努蒂提出“阻抗”式翻译,即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译语读者和译者在阅读和写作上摆脱来自强势文化的文化限制。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词典)将异化定义为: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我们一般认为,异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原文的表达方式,使译文充满异国情调。异化翻译能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译文的表达力,而且人们更能通过译文了解他国文化,更真切地感受和认识异国他乡,从而实现翻译的本质。具体地说,异化就是不改变原文的文化、语言、文体等特征传达原文的内容,要求读者向作者靠拢,适应原文。
  异化论主张直译原文的语言形式,保留构成该语言的文化因子,即所谓保持原语的异国情调;归化论主张以地道的译语表达形式和相应的文化因子进行翻译。这两个翻译原则在文学翻译中运用非常广泛,我们不能武断地评价归化好还是异化好,也不能简单地归纳为该归化时归化,该异化时异化。归化和异化是翻译方法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范畴,既然是矛盾的,就存在对立与统一,因此,笔者认为归化和异化就像直译和意译一样,两者应该得到恰到好处的和谐与统一,好的翻译应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二、文学翻译中如何使用异化和归化
  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著作和新闻通讯等的翻译,除了知识性、逻辑性等信息外,更重要的还有形象信息及审美信息,其特点是情感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非文学翻译重在对原文信息的准确无误地传达,而文学翻译除了忠实,准确的要求外,还要传达文学外形象和审美信息,这就给翻译家留下更多再创造的余地。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关于归化和异化的争论更加激烈。比如钱钟书是赞成归化的,他认为,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不同的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入于化境;鲁迅则是提倡异化的,他认为译作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有的翻译理论家把译者比作一仆两主,是说他既要忠于原作者,又要忠于读者。屠安先生曾经说过:对读者朋友来说,归化过度,是对他们的蒙蔽,洋化过度,是对他们的放弃;以作者朋友来说,归化过度,是对他们的唐突,洋化过度,是对他们的谄媚。
  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尺度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本文作者认为文学翻译主要是依据两种语言的异同所提供的可能来判断,适合归化的就采用归化,适合异化的就采用异化。文学作品的翻译,难在诗意的辞藻、方言俗语、典故、隐语、双关语等隐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信息的东西。这些语言的特征在其艺术意味而不在其科学的精确性,有的词语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印记,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征。因此翻译必须考虑如何尊重该词语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不能满足于找出译语中正确的对应词。如上世纪30年代鲁迅在《风马牛》一文中对赵景深把milky way(银河)译成牛奶路严厉批评,赵译牛奶路因此而长期成为翻译界的笑谈,甚至被作为乱译的例子。对此,当代学者谢天振在《文学翻译: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疑问中则发表了不同意见,认为从文学翻译的角度看,赵景深把milky way译成牛奶路基本上是正确的。这是因为,首先,赵景深翻译的不是天文学的科学文献,而是文学作品;其次,作为文学作品,不仅应该传达原作的基本内容,而且应该传达原作的文化意象,而milky way恰恰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文化意象。因为契柯夫的原作小说《万卡》中提到,小孩万卡眼中天上的milky way像用雪洗过那样洁白,路是可以洗的,河怎么能洗呢?所以,译成银河看似正确,实际上歪曲了原文和谐的人物形象,歪曲了原文合情合理的情景描写,从而也使得译文自相矛盾,有悖情理。因此,这时候采用异化反而更好。在文学翻译中,译者通常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发挥创造性思维,对原语语言形象做些艺术处理,使之更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例如《Les Derniers Jours de Baudelaire》中有一段:
  Et par force, non de choses, mais de l"imbécile nécessité qui n"a plus cessé de lui imposer sa loi, il a d? aller à l"aveugle, jour après jour,comme si chaque vers était de premier, comme s"il pouvait être le dernier.
  这并非实际情况所迫,而是迫于不断地将法规强加给他的愚蠢的生存需求,他只好日复一日地摸着石头过河,好似每首诗都是第一首诗,好似也可能是最后一首。
  上述把法语翻译成中文的译文中,摸着石头过河属于归化,带有明显的时代标记和浓重的中国特色,而冲淡了译文的气氛。因此译者在再次审读时,将aller à l"aveugle 改译为摸索前进,采用的是异化的方法,用在此处更显贴切。
  用异化的方法来翻译文学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欣赏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这种强调对原作的艺术创造和文化体现的尊重成为一种趋势,异化也越来越被文学翻译者重视。但是归化作为文学翻译的必要手段,在文学翻译中运用也非常广泛,比如译者在把法语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时,使用汉语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这属于归化译法。很多文学翻译家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了问的文学性和韵律感,比如:
  Tu na sais quel mauvais diable je fais, chenapan, fainéant, pochard, bavard, étourdi, entêté, goinfre, malicieux, querelleur, songe-creux, colérique, lunatique, diseur de billevesées. (R.Rolant)
  你还不知道我是个多坏的坯子,我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放荡无度,胡说八道,疯头癫脑,冥顽不灵,好酒贪欲,胡思乱想,精神失常,爱吵爱闹,性情急噪,说话好象放屁。(许渊冲译)
  在上面这段法语文字中,原作者用了十三个形容词,而且大多数是三个音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译者使用汉语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使得一个性格粗犷的人物现象跃然纸上,令人拍案叫绝。
  三、结语
  “归化”和“异化”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两种译本对读者所起的作用不一样,其所完成的翻译目的也不一样,所适应的读者群也不一样。比如把一部中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西方翻译者为了取悦欧美读者,可以遵循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归化的方法。而中国翻译家如果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欧美读者,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可以遵循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异化的方法。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不管怎样发展,归化和异化将永远同时并存,缺一就不成其为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更是两种不可缺少的翻译方法。只要不是逐字翻译,就势必会牵涉某种程度和形式的归化,而异化则尽可能减少转化的工作,使得译入语读者可能接触到异域的文化和相对应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而文化没有高低和优劣之分,只有差异的存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相互了解交流共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归化和异化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中一定要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以及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译文标准,并且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参考文献
  [1]佘协斌.法汉翻译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2]许钧等.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罗顺江,马彦华等.法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刘成富等.法语笔译实务[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5.

相关热词搜索:归化 异化 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翻译异化归化 归化和异化翻译法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