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民间对外传播]新媒体环境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新媒体时代一个典型的传播特征就是众声喧哗,在传统的传播体系中没有表达机会的普通民众,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事件,越来越多地卷入信息传播的链条之中,随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国际交往的增多,这些堀起的民众传播行为也日益进入到对外传播格局中。
  
  民间传播力的作用不可小看
  
  对中国理性认识的声音在增多,对中国无端指责的声音市场在走向缩小,这是国际舆论中的一个趋势。这中间固然有国际政治和对外经济实力导致此消彼长的原因,但在“政府外交”以外,各种非官方对话形式的民间传播扮演了日趋重要的角色,中国民众在各种场合的得体表现使中国国家形象得分不少。飞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又为民众参与信息传播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例如,西方媒体持有的一种论调仍然认为西藏不属于中国,无视于中国历史事实而混淆视听。当这些言论出现时,我国官方媒体虽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回击,但囿于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实质上接收对象主要是国内民众。我们的传统英文媒体在国外的直接接触率、阅读率还不高,因此对于国外民众的信息补给不够及时,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他们提供强有力的反击材料。而留学国外的网友自制了西藏历史的英文短片《Tibet WAS,IS,andALWAYSWILL BE a part Of China》(西藏过去是、现在是并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上传到国外著名的视频网站,简短、易懂、方便观看和下载的新式传播材料迅速跃入点击前几名。这类用户自制内容(UGC)灵活多样、话题性强,可以称作新媒体版的“杂文”。同时,中国官方媒体披露的暴乱分子打砸抢行为在外国游客的博客中以视频和照片真实地转载再现,大大提升了我国媒体报道的公信力。
  
  善用民间传播资源
  改进对外传播效果
  
  目前我国软实力还处于较弱位置,尤其是国际化的媒体还暂时短缺,更关键的是现有的国际传播是由欧美一些国家的巨型媒体、智库、利益集团等来制定游戏规则。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在其平台上广受欢迎的博客、播客、Youtube、Facebook等新媒体表现形式来展开对外传播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分析的课题。我们要审视及利用新媒体的长处,从现有民间传播资源中汲取对外传播的有益成分。
  首先要建立多元表达、主体下移的外宣新思维。我国现有的对外传播体系是以外交部门和各大外宣媒体为主体的,层次较高,但也有相应的盲点。对外传播的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是信息舆论战的显著特点,这就要求对外传播活动容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如在抗议“藏独”事件中众多揭露西方媒体的匿名群众、举办自发游行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国外民众增信释疑的英文传播材料、与BBC等国外媒体交涉用到的集体智慧等等。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民众对一些在我们看来事实清楚、道理明确的问题,却不会轻易接受。在此种情形下开发多个传播渠道、诉求多个角度比所有信息从一个通道传出要更为可信、更易被国外受众接受。新思维就是要改变只有中国官方媒体对外发布信息的单一传统传播通道,在短时间内激发多层次的对外传播网络,对外传播的主体多元而且活跃,特别是有诸多草根的加入,信息源广泛、内容丰富。
  其次要通过对包括民间传播在内的舆情进行全面监测。互联网等新媒体给对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有挑战。通过新媒体动员所形成的传播渠道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以通过集结正义人士展开维护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行动,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会被少数人利用而成为恶意攻击中国的传播工具。例如在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前夕,民族分裂分子就利用网络传播假照片、假视频,制造民族对立情绪。7月3日开始,我国境内一些网站、论坛,开始流传一段所谓“维吾尔女孩被殴打”的配乐视频。上传者是“世维会”骨干分子“木卡戴斯”,他号称“我的同胞们,血债要用血来还”,借机大肆煽动民族仇恨情绪,鼓动维吾尔族群众组织游行抗议活动。而这段视频原本是CNN播发的一条新闻,讲述一名伊拉克少女由于违反教规爱上异族小伙,被族人用石块砸死的悲剧。在新媒体环境下,这些负面信息有可能被引爆,产生巨大的破坏力。通过检测舆情掌握热点问题,可以及早未雨绸缪,争取主动姿态。
  最后要对民间传播资源甄别分析,提炼有效议题。要通过议题管理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传播效果,而不是在一些进展不大的议题上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新媒体由于对社会多元群体的集纳,提供了各个阶层和来自不同职业背景民众的观点,其中不乏一些专业意见,是对外传播中说理讲法的“智库”,很多草根智慧形象生动,观点独到,还有些观点是来自其国际生活经验,具有原创性,容易得到国际人士的接受,可以弥补我们制定对外传播策略时的一些资讯盲点。同时,新媒体在技术上的成熟可以储存和展示更多的音像及文字作品,很多民众在新闻记者不能到场的情况下采集了丰富的素材,这些个人化的素材可以通过联系求证、确认其真实性,进而纳入对外传播素材库。

相关热词搜索:对外 民间 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民间对外传播 新媒体背景下人际传播 新媒体人际传播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