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发展战略探讨 国网公司发展战略方针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全球新闻和信息的传播框架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Michael Schudson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Leonard Downie在一份题为《美国新闻业重组》的报告中认为,传统媒体在“已经出现和依然快速发展的数字新闻业中”的作用将逐渐减弱。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媒体的采集方法、传播方式、经营模式等方面。全球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采取各种措施适应这种变化。中国的媒体也不例外。
  在中国的媒体中,新华社近些年采取的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2008年,新华社在《2008--2015年工作设想》中明确提出了战略转型的任务。
  具体地讲,战略转型的概念就是实现从传统意义上的通讯社向现代化的通讯社演变,即在数字化条件下实现产品形态、传播方式、服务对象、经营规模、管理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据笔者了解和观察,新华社在近几年做了以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调整:
  
  1.“阵地前移”
  
  “阵地前移”是新华社战略前移非常重要的一环。
  “阵地前移”实际上就是“office”前移,是将一部分组织指挥报道和发稿的权力交给前方的总分社,同时增加驻外分社的数量。
  新华社、2007年之前在海外有亚太、中东、非洲、拉美四个总分社,最近一些年又在布鲁塞尔设立了欧洲总分社,在莫斯科设立了欧亚总分社,在纽约设立了北美总分社。
  这些总分社的功能主要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组织指挥所辖的分社及时开展采访和报道,编辑和播放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和俄文等各类外文稿件,北美总分社还担负部分中外稿件的发稿任务。
  
  2.人员“本土化”加速
  
  新华社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在海外聘请了雇员,在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期间和战争之后,加大了在海外聘用雇员的力度。但是,除了一部分雇员用于采集新闻之外,目前大部分雇员都用于总分社的改稿和编辑工作。
  从笔者接触到的材料看,新华社包括计件供稿人员在内的海外雇员有2000人以上,其中全职签约的不到400人、兼职的700多人、计件供稿和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员近1400人。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这个数字还将扩大。今年,新华社重点聘用的是高素质的外籍英文报道员、视频报道员和海外签约摄影师。
  
  3.音视频业务迅速扩展
  
  音视频业务是世界大通讯社的主要业务之一。世界上的大通讯社,如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等都有相当强的音视频供稿业务。
  新华社的音视频业务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起步,但是发展缓陧,供稿能力比较差。
  这两年,新华社的音视频业务有了迅速的发展。2010年已经建立了新华新闻电视网(CNC),中文频道和英文频道都已经开播。目前,新华社的视频稿件可以向国内外电视台提供,但是电视网CNC的完整节目只能在海外落地。
  
  4.金融信息业务打下基础
  
  金融信息服务是世界大通讯社的重要业务之一。新华社的信息部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立,但是发展缓慢。在2005年左右,新华社开始建设具有金融交易性质的平台――“新华08”,现在已经准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建设金融大厦,扩大这项业务。
  新华社在金融信息领域采取的另一项措施是成立新华金融信息交易所。这个交易所是新华社旗下中经社控股集团独资注册成立的专业交易中介机构,是全球金融信息交易领域里首创的公司制交易所。
  
  5.加速提高“职业化”水平
  
  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化的道德原则,即坚持事实第一位,事实的准确是新闻信息的生命。二是职业化的报道原则,就是坚持客观、公正和平衡的报道。三是职业化的管理原则,即要有严格、规范的采、编、发流程和管理制度。
  概括地说,新华社战略转型的重心是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全媒体战略”。所谓全媒体战略,实际上就是为建立齐全的信息传播符号形态、媒介形态和经营形态,从而最终建成全媒体机构所采取的战略。
  具体地讲就是:要有迄今为止信息的表达或呈现的符号;要有终端或载体;要有信息传播的业态。
  新华社是中国一家综合性的媒体,在采编、传播、经营和其他各个领域加大投资和进行扩张,试图使自己成为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媒体。
  但是,这种投资和扩展是否完全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呢?笔者以为,要达到预想的目标,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媒体发展的理念需要转变。
  坚持报道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基本原则,而不是其他原则。在理论上,也许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是,在具体的运作中,违背这一原则的可能不在少数。传播技术发生革命性变化之后,任何封闭性的新闻传播方式和不尊重事实的传播理念都会将自己置于世界的舆论场之外。
  第二,公信度是媒体影响力的关键。
  毋容置疑,新闻稿件是思想的产物,因此必然带有“政治和文化色彩”。但是,新闻稿件肯定不是政治教科书,一定是通过信息的传播达到表述自己观点的目的。
  笔者以为,一家媒体在一个新闻事件发生之后,首要的是要弄清事实,而不是询问“口径”。接着就是尽快发布信息。判断是否能够引导舆论的标准,是否能引领其他媒体按照事实的本来面貌去报道。
  当然,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媒体和从业人员价值观和政治立场的不同,选取材料的角度是不同的,但是基本事实不能违背,否则就没有可信度和影响力,从而也就谈不上引导和影响舆论。
  第三,职业化是媒体发展的基本要素。
  所谓职业化是指职业精神,职业的新闻工作者要具备弄清事实真相和报道事实的基本职业要求;对新闻事件的宏观判断能力;客观、全面、准确、及时描述和报道新闻事件的能力。对媒体机构来说,要有完整的职业化的规章制度。
  此外,从发布新闻信息的机构看,同样要有职业化的要求,即发布信息要及时、全面和持续。在新闻事件发生时,能否及时、准确和快速地发布信息已经成为中国媒体能否有效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一个重要环节。
  2011年4月初,江西省有关负责人在举行新闻发言人培训班期间提出,新闻发言人面对矛盾和问题不能“躲猫猫”、面对民生和民意不能“打酱油”,这应该是对发言人的职业化要求。
  当然,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也应该清楚,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公开的,但是可以公开的信息应该迅速发布,而且要遵守符合新闻事实的原则。
  第四,及时采用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传播方式。
  网络技术进入我国的历程已经证明,当年我们试图将网络拒之门外的想法是何等的不切合实际。
  现在,又有新的传播方式和技术摆在我们面前,比如对于微博的使用,是用还是不用?是早用还是晚用?
  目前,国内没有开放使用Twitter,但通过“翻墙”技术,一些群体仍可以登录Twitter并发布消息。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国内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搜狐、网易、腾讯等国内知名门户网站也先后推出微博服务,另外还有“微博通”、“聚友网”等多家专门网站也提供类似的服务。
  据互联网监测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预测,到2011年底,中国互联网不重复的微博用户数将达到1亿,2013年底将达到2.53亿。
  根据以上有关情况和分析,笔者以为,中国媒体必须在世界舆沦场中占据应有的地位,而这种地位是由受众和媒体的认可决定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媒体的硬件建设和机构扩张是重要的,但是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
  中国媒体的影响力在上升,但其世界影响力还很有限。美国著名统计学家、《纽约时报》特约博客作者内特?西尔弗最近做了一项统计,在谷歌新闻(Google news)谷歌博客搜索(Google blog search)中被引用最多的5家媒体依次为:美联社、《纽约时报》、路透社、《华尔街日报》和彭博社。印度的三份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时报》和《印度教徒报》分别列22、24和31位。日本的《卖卖新闻》列127位。
  内特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世界主要媒体在互联网被引用的情况,以便为《纽约时报》网络版收费提供理论支持。他对一些在互联网上有较强影响力的媒体进行了追踪统计和分析,但是没有一家中国媒体进入他的视野。
  当然,由于内特设置的统汁标准不同,因此很难说这就是权威的结论。但是,至少可以从一个角度说明,虽然中国媒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世界舆论场中的影响也在扩大,但是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的媒体基本上是国内媒体,还没有能力在世界舆论中发挥作用。
  
  责编:吴奇志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发展战略 探讨 中国媒体发展战略探讨 网络新媒体发展战略 新媒体多元化发展战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