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文化站在“世界十字路口”】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3月16日的纽约时报广场弥漫着浓郁的中国情调:晚7时,在这块汇聚了世界最重要品牌广告牌的风水宝地中央,中国京剧《赤壁》在八块硕大的电子屏幕上同时上演。字正腔圆的演唱,浪漫的史诗风格,吸引了许多纽约市民驻足观看。在45分钟的时间里,《赤壁》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点亮了纽约的“世界十字路口”。
  
  “西方人怎么会看不懂京剧呢?”
  
  在漂洋过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名录中,国粹京剧可谓老资格,源自梅兰芳时代曾扬名海外的荣耀感和使命感,感召了一代代的京剧艺术家为京剧走向世界而奔走。
  然而,在一些资深的业内人士看来,在几十年中几乎从未间断的往来中,这门资格最老的出口艺术却未能重拾昔日的荣光,很少有人知道,许多载誉出国的京剧演出,多成了文化交流性质的免费演出,所谓成功也往往局限在华人圈内。
  “我们做了很多年赔本赚吆喝的工作。”曾多次赴外演出的中国京剧团艺术顾问郑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对这位已在梨园行耕耘五十余载的著名京剧艺术家而言,能让京剧真正走上世界舞台,是他以及许多同仁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
  但在许多次随团赴外演出中,京剧只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项展品,多以猴戏和武戏等折子戏的面貌示人,在郑岩看来,表演本身并不足以传达京剧艺术的精髓,表演者无法尽意,观众也不能尽兴,尽管此类文化交流活动多取得了圆满成功,但京剧这门最能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艺术却未能转变成吸引世界目光的文化产品。在郑岩参演的一些剧目中,台下观众们猎奇、看热闹的眼神刺痛了他。
  除了借助类似的文化交流,京剧“走出去”的机会并不多,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看,戏剧到海外去演出的成本较高,凭几场演出要收回成本也是很困难的事情。
  “国内的演出机构担心赔本,国外的演出机构因为不了解也不愿意接京剧班子,相比其他更现代的演出艺术而言,京剧的商演是比较少的。”郑岩坦言。
  尽管近年有一个显著的变化,京剧商业演出正逐渐代替文化交流,成为剧团海外演出的主要形式,但出演的国家仍以亚洲国家居多,地缘文化的亲疏程度似乎更容易影响京剧海外商演的接纳度。
  郑岩却不这么认为,“老说欧美人看不懂我们的文化艺术,这没有根据,中国人能看懂莎士比亚,也能听懂交响乐,西方人怎么会看不懂京剧呢,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力远比我们料想的强。”郑岩说。
  谈起欧美国家民众对京剧艺术的热忱,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2005年中国京剧团在英国的一次纯商业演出。
  2003年,伦敦最大的音乐经纪公司雅士贺的总裁马丁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中国京剧团经典剧目《打金砖》的录影带,看完整部剧,马丁被京剧所展现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连声惊叹:“京剧原来是这个样子,从没见过这么丰富、这么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
  不久,马丁来到中国并与中国京剧院达成了由于魁智、李胜素、郑岩等人领衔的演出团于2005年赴英演出的合作意向。中国方面一切水到渠成,然而伦敦方面似乎并未做好迎接的准备。一向对国际上有声望、演出质量高、有意义的引进文化表演提供资金帮助的伦敦文化局断然拒绝了马丁的资助申请,原因是:不知道京剧是什么艺术。
  但这并未影响剧团的顺利成行,在第一站曼彻斯特的首场演出,尽管只有三分之一的上座率,却是“曼城”人自建市几百年来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京剧,看到曼城观众们陌生、好奇地打量他们的目光,郑岩心里忐忑不安。
  演出中,语言不通没有成为台下观众欣赏京剧的障碍,在英文字幕的帮助下,观众们看得津津有味,对一些中式幽默和精彩的武打动作不时报以会心的笑声和热烈的鼓掌,高潮处却又凝神无声。
  到剧终谢幕时,四百位观众爆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演员们虽五次谢幕,观众却仍不愿离去。郑岩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
  自曼城的第二场演出开始,几乎场场爆满,在伦敦的演出门票更是一票难求。英国各大主流媒体也不吝以各种溢美之词报道了中国京剧团演出的空前盛况,《金融时报》和《每日电讯报》甚至给出了用来褒奖表演艺术的五颗星的罕见荣誉。
  表演间隙,饰演丑角的郑岩不止一次地被热情的观众拦住,他们的疑惑大致相同:“中国演员为何如此全能,西方演员要么唱要么舞,你们怎么又唱又舞,还能打能翻?”而当他们确认京剧演员都是真唱之后,对艺术家们更是赞不绝口。
  在许多场次,于魁智、李胜素等几位京剧大师一出场便博得满堂喝彩,《白蛇传》演至动情之处,许多观众不禁默默垂泪。“对于真正好的艺术,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也可以有相同的理解。”郑岩说。
  京剧海外市场的潜力之大,由这次京剧商演可见一斑。在郑岩看来,这次商演之所以成功在于对经典剧目原汁原味的精彩呈现,“但这种成功并非任何一个剧团都能取得,如果《打金砖》没有于魁智这个效果,《白蛇传》没有李胜素这个效果,国外观众们也是不会买账的。”
  
  文化传播力:促“共鸣”是关键
  
  京剧在海外市场的推广之难,这在一直被称为文化贸易“短板”的演艺产品中并不是孤本。在轻点鼠标就能消费世界各地文化的时代,传统演艺产品遭遇的困境也曾经让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暨中演公司总经理张宇感到力不从心。
  作为对外文化交流“国家队”的中演公司,一直为推动中国演艺产品走入世界演出市场而不遗余力。在过去,中演公司在向各国演出机构、经纪人、演出商推介京剧、民乐、武术等中国传统演出产品时,得到的回应多是信心不足的摇头,或是爱莫能助的耸肩。
  正因如此,传统演艺产品已经“落后”于时代需求这种观点流行一时,张宇却对此不以为然。“在文化传播力方面,要想把底蕴变成力量,就必须为资源找到市场。尤其是作为表演艺术,要传播中国文化的传统艺术精华,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张宇说。
  中演对传统艺术新表现形式的发掘,在几番尝试之后,成就了一部《少林雄风》。
  在中国的海外演出市场,说《少林雄风》是神话的类似表述一点都不为过,这部反映嵩山少林寺武僧日常生活的武术舞台剧,仍然保持着中国海外演出盛演十年而不衰的纪录。
  “2000年之前,我们的武术走出去,基本就是武术表演,跟庙会里演的差不多。这些是比较初级的,不足以代表我们的文化档次和水平。而《少林雄风》是中演公司推出的国内第一台武术舞台剧,有情节有人物,所有的武术表演都是为故事服务的,这是突破旧有武术表演模式的一种创新。”张宇说。
  在这部同样展现少林英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传统题材舞台剧中,融入国际流行艺术元素的尝试,使整部剧看起来富有现代气质。除了引入西方四幕剧形式以配合春、夏、秋、冬四季变换的主线,还在佛经音乐的基础之上大胆地植入了节奏明快的现代音乐,对现代舞台灯光技术的成功运用也使舞台表演呈现出某种神秘紧张的强烈效果。
  用中国元素进行国际化的演绎,是《少林雄风》在海外获得成功的公认原因之一。“国内外演出有别,不同文化的欣赏习惯和口味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促成某种文化间的共鸣。”张宇说。
  其实,《少林雄风》并不是这一思路下的最早产物。上世纪90年代,英国出版的《芭蕾百科全书》中,对亚洲芭蕾舞剧目只提了一处,就是《红色娘子军》,而且用了9页篇幅之多,相比于对中国人跳芭蕾的好奇,融入了中国戏曲、民族舞蹈等中国元素的新式芭蕾更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这说明对方认可我们给芭蕾舞带来的全新面貌,这种创造精神应该在我们的文化出口中得到延续,像国家大剧院的《赤壁》,实际上就是把现代的大型舞台剧概念引入京剧,而且结合得不错。”张宇说。
  
  中国文化产品需要品牌概念
  
  作为第一部面向海外主流院线的武术舞台剧,《少林雄风》的越洋之旅并非一帆风顺,面对国外演出商对中国演出产品的习惯性压价,中演公司采取了向海外市场直销演出的方式,而当那些眼红于《少林雄风》创造出空前成功的演出商们重新找上门来的时候,中演方面平静地告诉对方:“你现在已经给不起我们出的价钱。”
  在张宇看来,这就是一个演出产品实现品牌价值的过程,对于刚刚签完一单赴英国演出50场合同的经营佳绩,张宇感到满意,“在经济危机时期整个海外演出市场急剧收缩的情况下,演出商对演出产品的选择更为苛刻,而之所以选择《少林雄风》,看重的也是它十年间积聚起的品牌效应。”
  近几年,中演在世界演出市场的份额逐年增大,每年能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两三百座城市演出五六千场,这个数目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已经不小,但对张宇来说,这个量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家的大型演出公司而言还远远不够。
  “这些年我们的京剧、杂技、歌舞一直在走出去,但如果这种走出去仅仅限于华人的圈子,就并未触及文化产品走出去的实质,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是要进入世界发达国家的主流社会、主流院线,去影响他们的主流媒体和受众,这样我们的文化出口就不能止于一般的中低端产品。”张宇说。
  对于文化产品的营销特质,张宇有着清醒的认识,“工业产品可以凭借低价位占领市场,以规模博取效益;而文化产品却只有在制高点上打动人心,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市场,这是世界上最大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演出市场。多年来,杂技始终是这个市场里最受欢迎的中国出口文化产品,保持着旺盛的市场需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数量上,杂技占据了中国所有对外演出项目的30%以上,中国目前和英国与北美地区签订了长期合同的7个演出项目,全部是杂技。
  但杂技重技巧轻表演的传统形式,使其往往扮演“打工者”的角色,而久久徘徊在利润微薄的中低端市场。
  缺乏品牌影响力的大量出口,必然带来恶性竞争。此前与中演公司合作的荷兰星辰国际马戏公司总裁曾经十几年致力经营中国杂技,却因为这样的原因一度暂停邀请中国杂技赴欧演出。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中演与国际知名的太阳马戏团在2000年合作出品以中国杂技为主的大型现代综艺节目《龙狮》,以此作为进军国际杂技高端市场的敲门砖。
  国际性班底的构成为这部剧增添了更多看点,《龙狮》剧组大胆地在表演中添加了更多元化的艺术成分,并从百老汇的表演中汲取灵感,使马戏、杂技这种原本面向儿童消费市场的艺术,进入了成人主流消费阶层,成为娱乐性、艺术性、现代性兼备的一个新演出品种,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
  在中演提供的《观看〈龙狮〉名人录》中,可以看到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克林顿,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体育电影明星史泰龙的名字,其中仅好莱坞大牌明星的名字就列了整整三页纸。
  接轨国际标准的思路,在中演之后出品的杂技巨制《时空之旅》、《海盗》中得到了更好地继承,国际性的创作班底和推广渠道,成为这些剧目打入国际主流市场的重要保障。
  杂技演出的成功转型,让张宇对中国演艺出口的前景有了更为乐观的判断:中国不乏成为世界主流演艺品种的演出产品,但除了要有新的话语方式外,遵从“游戏规则”和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也是必要之举。

相关热词搜索:站在 中国文化 路口 中国文化站在“世界十字路口” 中国文化站在世界十字路口 站在世界十字路口的中国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