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晚报社会新闻版的几点尝试|社会新闻事件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从任何一家晚报来看,本地的社会新闻版相对而言都比较受读者欢迎,因为比起那些“够不着”的外地新闻,读者更关心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如何打造读者爱看的社会新闻版一直是笔者所在的《红山晚报》经常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办社会新闻版过程中的几点尝试。
  一. 定位的问题
  所谓的定位,就是要求记者把着眼点放在哪,立足在哪,抓新闻得有个大方向,调子要定准。《红山晚报》打出的办报口号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报纸。作为《红山晚报》主要版面之一的社会新闻版要求记者深入到基层中去,把采访的镜头对准普通的百姓,真实地反映百姓关心关注的问题,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闹心事,让百姓在读社会新闻时不仅是为了看“热闹”,而是确实地感到这张报纸是为百姓服务的,是百姓所需要的。
  社会新闻版曾推出《长假:城区又刮私搭乱建风》、《吉祥阳光新城一区:众居民“网梦”难圆》、《轻工业局家属院居民期盼:早日告别饱受“水害”的日子》、《32个大棚坍27个,“富贵”大棚患“软骨症”》等一大批服务民生的稿件,在社会上引起关注的同时促使一些问题得到了解决。其中《32个大棚坍27个,“富贵”大棚患“软骨症”》一文中,报道了赤峰市宁城县小城子镇宁北村不少村民靠借贷款建起了塑料大棚,期望通过种植大棚蔬菜发家致富。令人意外的是,新建的32个塑料大棚墙体已有27个出现不同程度坍塌。建大棚的村民认为,镇里统一组织施工的大棚墙体质量不合格是导致大棚坍塌的原因,事实是否如此呢?记者在采访一线走家串户,掌握了第一手材料,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将新闻事实反映给读者,并使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因为定位准确,《红山晚报》社会新闻版拥有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2009年《红山晚报》在社会上推出“评选优秀版面”的活动中,社会新闻版荣获最佳版面。
  二. 深度的问题
  一个版面有没有分量,还要看它有没有深度报道,有没有压住阵脚的新闻,否则的话,版面会看起来“轻”且“散”。《红山晚报》的社会新闻版特意为深度报道设置了一个栏目:“我值周您说事儿”。这个栏目几乎每期都有,篇幅一般占整个版面的三分之一左右。每篇文章告诉读者的不仅是新闻事实,还将更深层次的内容展现给读者。报道《招生信息引发的退费之争》是一篇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文章。文章反映的是:一家民办学校为招生在广告中引用了升学率等数字,学生家长认为,学校所做的广告“误导”了家长,学生因此在入学两天后退学,同时,家长对学生仅在此校两天时间校方就扣除学费3200元感到难以理解。学校却另有解释:家长在校方所做的广告理解上有歧义,因此拒绝退回3200元学费。双方各执一词,记者没有简单地做面上文章,而是深入采访,把握其中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使报道起了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作用。
  在版式上编辑则对深度报道强化处理,使其更具鲜明性,也更有气势。深度报道本身有人有事、有根有据、有情有景、有起有伏、有曲折有故事,既“耐看”又“受看”,读者参与的积极性也高,因此拉近了和读者间的距离。
  三. 策划的问题
  有的新闻工作者认为社会新闻不需要策划,社会新闻都是随时发生的,拿来用就行,还需要策划吗?但是实践证明,一个版面要有大气,有活力,离不了策划。策划可以把新闻做大做强,把新闻做“活”。
  《红山晚报》的社会新闻版不定期地推出一些策划活动来活跃版面。2009年冬天,社会新闻版先后推出了策划“他们在寒风中坚守”和“记者体验公交司机的一天”。两篇策划都是以社会上最普通的劳动者为背景,为读者展示他们的工作状态。尤其第一个策划,通过记者的走访,修鞋的、卖菜的、看车的、交警等户外劳动者的艰辛跃然纸上,让读者对这些经常遇到却又常常忽略的劳动者多了一份理解和尊重。文章见报后,有的读者还特意打来电话,表达了他们的感想,说文章触动了他们的心灵。
  2010年自治区第六个精神文明经验交流会在赤峰召开,社会新闻版适时推出了十大文明行为评选活动,活动启事一经刊发,马上吸引了大批读者参与,他们纷纷通过电子邮件、短信、写信、打电话等方式将他们所理解的文明行为传递给编辑部,参与者当中有年过八旬的老者及刚上小学的孩子,热情之高令人感动,可见活动影响力之大。
  策划需要抓住一定的时机,不能为了策划而策划,那样的策划不但空洞无物,而且显得单薄平淡,很难产生反响。做策划时,要多考虑读者需要什么,受众想从新闻中知道什么,通过策划是否可以把新闻做深做透。
  (作者单位:红山晚报社)
  责任编辑:胡达古拉

相关热词搜索:几点 社会新闻 晚报 打造晚报社会新闻版的几点尝试 新闻专刊出新的几点思考 法制晚报社会热点新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