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雷锋:好人难当? 好人难当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对于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来说,这将是他们经历高考之后又次大考,而这次考试时间更长,残酷性更强。他们不得不与社会上有经验的人员展开同台竞技,争取那有限的社会资源,争取安身立命的社会职位。
  随着金融风暴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这些毕业生需要就业;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这“两重压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言,是相当现实而又棘手的。
  6月10日,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在京召开了发布会暨大学生就业研讨会。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已然成为共识。
  但是,除了被广为关注的大学生之外,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下岗职工、农民工以及经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失业白领。虽然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拉动就业,但是面对这么庞大的就业群体,政策来的总是缓慢而滞后。
  在这种情况下,调整就业观、多渠道就业也就不再是空谈。为了安身立命,求职者们将眼光放得更开,更广阔,甚至是走向创业。而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也被放在一个职业角度关注。
  据深圳人才大市场调查结果显示,社会组织行业已经跻身于人才需求最多的十行业之一,成为吸纳人才就业的新兴行业。
  截至2008年年底,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为41.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2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6.3%;民办非企业单位17.8万个,比上年同期增长3.5%:基金会1390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1个。社会组织的良好发展,得益于国家的扶持政策。国家民政部门分类培育引导社会组织发展,重点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着力扶持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基层社会组织,这些相关措施为社会组织带来了黄金发展时机。社会组织的大量出现,将带动这个行业走向职业化,潜在的就业机会也将增加。
  
  理想碰撞现实
  
  早在2008年的时候,北京的润灵公益事业咨询公司就联合另外几家公益机构在人民大学召开了一次小规模招聘会。当时北京很多高校的学生从各种渠道打探到信息,纷纷赶去参加。能容纳300来人的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但是,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这些机构,至于要做什么、怎么做,他们一无所知,也没有心理预期,只是把NGO、NPO视为一个工作机会,他们最纯真的想法是“我要一份工作,不管它是NGO还是NPO”。
  然而,反过来看,这次招聘会,所需求的职位大多要求应聘者能够有丰富的社会阅历,独当一面的工作经验。这样的要求很容易就把一批学生拒之门外,即便他们拥有热情,但NGO、NPO并不能在短期内进行人才的培养,他们自身并不具备这样雄厚的实力。
  援引一位在公益机构工作人员的话:“公益组织不养闲人,也几乎没有适应期,新人都需要跑步前进。”新毕业的大学生能力很难与这样的需求匹配。青翼社工的李兆伟长期关注NGO用人情况,他认为,NGO并不拒绝大学生,但是却难以容纳这些人。
  “大学生要求较高,眼高手低的情况严重;目前大学教育本身体系不是很完善,大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满足不了社工岗位的需求;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NGO薪水的竞争力差。”李兆伟如是说。
  大学生的阅历、工作经验等问题导致他们难以进入NGO。那么,有着丰富社会经验的社会人士的情况如何呢?现实情况是:NGO仍然并不作为大多数人的一种职业选择。在很多人的眼里“慈善”、“公益”依然是NG0的代名词,是奉献爱心的地方,是在有钱和有闲的情况下才可以去参与的。
  另一部分对NGO稍有了解的人则过于乐观,认为进入NGO就能实现自己服务社会的想法,情感上的冲动大于理性上的思考,其结果就是:进入NGO后工作起来与预期大相径庭,导致产生严重的挫败感。
  一家国际NGO驻华办事处的人事主管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在我的大学生涯和工作这段时间,遇到许多想要从事NGO事业的理想主义者,许多人在走入这项事业前,拥有的只是纯净的梦想和简单的冲动,许多人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使命,也有更多的人在这里更加迷茫和失望。”
  其实,现今的NG0,尤其是国际NG0的专业化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工作人员有自己的工作机制。虽然职业化道路上仍然有个人兴趣的辅助,但是目前看来,NG0正逐渐向专业化、标准化的管理方向发展。尽管与一些跨国公司比起来,管理还不够规范和严谨,但却比这些公司有着更大的自由度和发挥的空间。进入NGO其实与进入其他的公司企业区别并不大,因为这也是一个职场,这里的梦想虽然高尚,但仍需要与现实碰撞。
  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公益机构除了直接吸收人员入职以外,其另一个重要的现实作用是充当社会减振器。人们更多的是看到工作岗位,其实NG0不但能够吸收社会上的就业人员,更能缓解社会压力,这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秩序的正常发展有很大帮助。
  2009年,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倒闭,全国4000万农民工中有大部分要失去赖以生存的工作。对于这部分闲散劳动力的出现,社会如何接纳,不仅仅是政府的问题,政府的重要助手――NG0在此就应该提供更为专业细致的工作。
  而这一切恰恰就是一个悖论,没有新鲜血液注入,NG0滚动发展就较为困难,他们的困难又使得这个行业发展不良,无法接收潜在的就业人员。
  
  职业雷锋的困惑
  
  即便是经历重重考验,进入到NGO(NPO)圈子成为“职业雷锋”的人,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也都会感到困惑。上海青翼社工网发起的调查显示,薪酬低、机构普遍缺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缺乏对机构的归属感等三个问题是大部分“职业雷锋”的困惑。
  一家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的项目负责人对《环球慈善》透露,他所在机构的一些同事也会跳槽。“经济决定一切,毕竟城市是个现实的地方,压力又大,如果有合适的高薪工作,跳槽是难免的,也是无可厚非的。”他说,“NGO很锻炼人,但是如果做得优秀了,又很容易被企业挖走。”
  但是,当谈到未来打算的时候,他较为迷茫,其原因在于他也没有一个合理的职业规划,唯一支撑他走下去的动力是,自己还热爱这行,另外是家庭条件较好,有强有力的后盾支撑。
  跳槽还是不跳槽这个问题,在相当多的公益机构从业者中都产生过影响。但职业生涯规划在这个行业里显得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做好事、做慈善总容易让人背负很重的心理包袱。
  解决这个问题较为成功的是一些国际NGO的做法。在很多国际NGO中,职业发展方向是职员和负责人双方协商的结果。如果员工在入职后有更感兴趣的职务,可以重新申请,负责人会根据情况进行协调。另外,工作人员在不同的NGO也可以出现交叉,比如你可以是一个机构的员工,但如果专业知识足够丰富,也可以担任其他NGO顾问的角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NGO提供的职位相对更加可控和自由,可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大。另外,国际NGO也为员工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职员发展的空间也会更大。国际NGO全英文的工作环境和全球化视野的工作背景,也能够让职员得到更大的锻炼。
  但国际化的NGO是有限的,而国内NGO相对弱小,完全克隆其方式方法也并不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在国内,NGO生存问题一直是行业难题,政府的严管政策,束缚了些组织的发展,使得这部分机构并不能像国际NGO一样运作,而以企业形式存在的NPO,除少部分之外,大部分也挣扎在生存线上。毕竟他们背了太多沉重的包袱,思想或者物质都在制约着他们的发展,甚至他们不如小企业有生存能力。
  同时,在这个行业内,国内至今也没有一套自己的完整的职业体系,大部分发展路线来源于发达国家,另一部分草根组织则完全依靠对公益事业的理想。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目前有了较好的迹象。2008年之后政府对NGO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民间组织也在积极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并注意到公益文化氛围的构建将影响这个行业的走向。也会让这个行业更职业化,更能符合社会的发展。
  8月11日,由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及南都公益基金会等机构发起的社会企业家培训项目,就是试图通过培养中国本土社会企业家,来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带动就业发展及提升公益组织自身建设的一种尝试。

相关热词搜索:难当 好人 职业 职业雷锋:好人难当? 好人好事小例子50条 简短500件好人好事例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