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难|变革为何这样难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流程变革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我们可以通过梳理各个媒体在流程变革上的得失,找到变革的难点,发现一些媒体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或可为其它媒体的相关改革提供借鉴。   
  难点一:有效沟通
  现代报业的流程变革本质上是一个从“作坊式”生产到“大工业”生产的流变。有效沟通也因此显得极为重要。
  如何解决“采编分离”后可能带来的沟通问题?从媒体实践看,首先是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其次是合理设置层级。
  《现代快报》流程改革后一个直观特征是各种会议明显增多。从中午1:00的采前会开始,直到版面编辑完毕,整个工作时间被各种会议覆盖:中午1:00的采前会结束后,各总编助理碰头“分题”,随后,各编辑部开会确定每条新闻线索的跟踪人,接着,编辑们会就重点稿件与各部主任或记者碰头,下午5:00,编辑们还会在编前会上进行汇报。虽然会议不断,但大部分会议持续时间并不长,一些“碰头会”更是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频率高、时间短。与此同时,一些重要会议则尽可能扩大覆盖面,让更多人参与。
  在流程改革前,《现代快报》采前会和编前会的参加者都是部门主任与相关领导。各种信息只是在小群体之中反复循环。流程改革后,采前会得到空前强化,所有与新闻有关的采访部门主任、版面编辑、编委、总编助理和副总编全部参会,线索一经提出,不仅立即在会议上得到讨论,并且随即指定具体的牵头人、采访人、跟踪人,信息流从值班总编到版面编辑贯通无碍。
  合理设置层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把握好分寸。
  2003年之前,《现代快报》的采访部门庞大,一个采访部门主任手下十几名记者。每天上午11:00召开采前会,采访部门主任报告新闻线索,然而,到了晚上编辑时间,仍会有许多重要稿件突然出现,线索漏报现象严重。2003年后,《现代快报》进行扁平化改造,将部门打散、虚化,每个部门平均的记者数量降为3-5人。打散的部门在信息沟通的效率和时间上得到极大提高。
  与《现代快报》相反,《新华日报》则通过重新确立层级提高沟通效率。2006年上半年之前,《新华日报》弱化部门主任的管理职能,每天早上8:00的策划会,总编直接与记者面对面,记者们出于种种原因能躲就躲。流程调整后,每天的策划会改为采前会,由各部主任参加,部主任面对总编汇报选题。沟通效率因此大为提高。
  各报情况千差万别,自然没有一定之规,但使层级的设置更为合理,并非教科书似的一味追求某种固定模式,对强化沟通意义重大。
  难点二:权力分配
  毋庸讳言,流程的每次变革往往也是权力的再分配。从“采编合一”到“采编分离”意味着权力更多从记者流向编辑,部门的强化与弱化也意味着权力在上下左右间的游走。
  纵观各家媒体流程变革的走向,权力重心的所在虽然并不一致,但权力的总体分布正从集中走向分散,把握权力的平衡显得日益关键。
  以1995年和2006年为两个时间节点,《新华日报》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流程调整。1995年前,权力集中于出版部的编辑室,总编签发的稿件用哪个,怎样搭配,都由编辑室统筹,总编辑被架空。1995年后,权力上收,所有稿件全部需经总编审阅,总编亲自组版。在这种流程安排下,部主任的把关职能被抽空。2006年下半年之后,流程再次改变。各个专版实行采编合一,明确相关部门直接对版面负责。新闻版实行采编分离,新成立新闻编辑中心,统一处理5个新闻版稿件。
  《新华日报》的流程调整,看起来是权力下放与上收的变换,实则是从集中到分散的演化。权力无论是过于集中于哪个环节,都不利于总体的平衡。
  2003年之后,《北京晚报》逐渐形成了以责任编辑为轴心的编采合一制。其流程演变的趋向是加大编辑的权责。然而,《北京晚报》副总编谢星文却逐渐有了新的担忧,“原创新闻是报纸的生命线,如果记者都想做编辑,这显然不利于互联网时代的报纸”。《北京晚报》“下一步的调整要让采编更偏重于采,记者队伍还要加强。”在《现代快报》编辑部,总编助理袁亦敏感地纠正我们关于“编辑指挥记者”的提法,“只能说是商讨”。即使在目前采编流程更偏重于编的情况下,袁亦依然认为,相对而言,记者还略显强势。
  难点三:过程控制
  报纸是一种特殊产品,实行标准化管理、设立时间节点等固化手段并不能完全保证新闻产品的质量。随着报社对考核的不断强调和考核周期的不断缩短,考核在某种程度上正在起到过程控制的重要作用。
  考核也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针对硬性的流程。比如,《现代快报》每日出版后,由生产部统一发文进行考核,这一考核确认正常的版面出版时间,追究版面延迟的环节责任,与采编无关。其二是针对软性的采编业务,考核者及时对新闻质量进行评定,并反馈给被考核者,在激励与惩罚中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统一。
  《扬子晚报》2006年8月15正式组建“考评办”。“考评办”的第一个功能是“评报”:每日结合其它同城媒体,对《扬子晚报》昨日采编的质量、得失做出评价。评报会结束后,“考评办”还要对报纸的每个版面、每条稿件打分。《无锡日报》的考核过程与此类似。副总编马正红说,值班总编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当天见报的稿件评定等级。在值班总编之前,稿件已经经过了新闻研究所、总编办、夜班编辑等数轮投票,在值班总编确定等级后,考评结果立即在内部局域网上公布,接受被考核者的异议和申诉。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认为:“考核对新流程的有效运行非常重要。”与之前相比,新流程下的考核有如下特点:一是设置专门机构。《扬子晚报》的考核工作从总编办分离出来,成立单独的部门;二是考核周期缩短。之前的考核大多是单纯的“评好稿”,通常每月一评,现在则是每天考核;三是考核范围扩大。从只评价稿件变为稿件、版面一起考核。四是考核规范化。改革后的考核则有规范的制度与流程安排,有详实、公开的考核标准。
  在新的流程下,考核的不断细化与规范事实上建立了一个实时、动态的产品评价体系,实现了对新闻生产的过程控制。
  难点四: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往往也是流程变革的目的之一。但也最难做到。它要求将多个流程进行适时的交叉和汇流,同时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
  《扬子晚报》流程改革后,上午增加了各部主任必到的选题会,部门都有义务在选题会上提出选题。在这个会上,国内国际部主任陈太云的主要任务是为其它部门“输送炮弹”。国内国际部每天关注发生在江苏省外及国际上的重大新闻,每有重大事件发生,陈太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件事和南京、江苏有什么关联?一旦发现线索,陈太云立即会在选题会上向其它部门提出,由其它部门实施新闻“落地”。“如果我们提供的线索做成了重大选题,在考核上,我们可以被奖励0.5个A”,陈太云看起来颇有些得意。
  选题会的设置和对各部主任的约束,加上考核上的鼓励,使各个部门被调动起来,散落在各个部门、各个渠道的新闻资源得以整合。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在其内部网络上设置了“图片超市”。集团所有摄影记者拍摄的照片均可上传到“图片超市”中。《无锡日报》副总编马正红说:“设立‘图片超市’就是希望整合资源,形成一种共享加竞争的形态。”
  整合也不总是顺利。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正力图将《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图片资源整合在一起。在《扬子晚报》,记者也听到一些议论:两报的图片确实统一上传到集团的图片中心,但《扬子晚报》的记者习惯于在最后拼版时才为图片配上图说,传到集团图片中心的是一些没有图说的“裸片”,在没有图说的情况下,其它报纸编辑自然难以使用。
  这当然只是一个不难解决的小问题,但它意味着在流程设计和奖惩机制方面还需不断改进和提高。

相关热词搜索:变革 之难 变革之难 变革的含义 变革与改革的区别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