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党报怎样抓实社会主义新农村报道 社会主义价值观顺口溜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省级党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报道中,抓住提高农民素质做文章,通过刊发农村科技新闻引导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刊发增收致富新闻引导农民提高经营素质,刊发乡风文明新闻引导农民提高思想素质,刊发“学习型”农村新闻引导农民提高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刊发农村科技新闻
  引导农民提高科技素质
  
  科学种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客观上对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要求。刊发农村科技新闻,就能有效地引导农民提高科技素质。
  报道农技新闻,引导农民走科学种田之路
  《广西日报》在新农村建设报道中,注重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刊发《容县科技为先闹春耕》,报道容县农技人员积极引导农民大力种植优质高产杂交稻,大力推广节水、节能、节生产成本的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刊发《专家为农民支招》,报道化肥专家在来宾市寺山镇为农民介绍科普知识,教农民如何鉴别真假化肥、如何科学种田以及钾肥对南方农田所起的作用。增加农民对水稻生产的农业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
  报道生态村新闻,引导农民走生态农业之路
  《广西日报》在新农村建设报道中,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走生态农业之路。刊发《生态农业一面旗》,报道恭城县红岩村全村农民上山种月柿,在家里建栏养猪,家家建起沼气池,农家洁净卫生,村里还成了农家旅游点,村庄出了名,农民也富起来了。刊发《小乡村大变化―生态文明健安村见闻》,报道藤县健安村,只见绿树成荫,一幢幢漂亮的农家别墅拔地而起,一条条整洁的水泥村道纵横交错,图书室里,人们在认真阅读科技致富书籍,水泥篮球场上,人们在“你抢我夺”,不见炊烟起,但闻饭菜香,处处可见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成果。
  报道资源综合利用新闻,引导农民走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现代农业既是生态农业,也是“循环经济”农业。《广西日报》刊发《废叶粪便喜成金》,报道武宣县樟村在发展养牛业中,综合利用甘蔗叶、甘蔗尾的故事。过去是用火烧掉这些甘蔗叶和尾,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资源。2003年村里组建了奶水牛、育肥联合体,用甘蔗叶、甘蔗尾喂牛,牛粪便用于沼气池,沼气渣用来种蘑菇和水果,并和“新加坡刘氏姐妹”公司签订蘑菇和水果的购销协议,循环经济,使全村农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刊发《扶绥山圩镇科技人员田头传授甘蔗套种西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新闻图片并附加文字,说明甘蔗套种西瓜,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既节约了土地,又增加了单位产值,每亩地比单一种植增收1800元。为了使这一模式进一步推广应用,让更多的农户受益,农业科技人员在田头向农民传授甘蔗套种西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刊发增收致富新闻
  引导农民提高经营素质
  
  持续增收是农民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增收致富门路的拓宽是百姓心中实实在在的新农村建设,也是省级党报要倾力报道、不断关注的新闻。通过增收致富新闻的报道,传播经济信息,引导农民提高自身的经营素质。
  报道农民增收信息,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提供方便
  《广西日报》注重报道农村中传播市场信息好的典型,为县乡党委、政府提供借鉴。刊发《富民“信息墙”》,报道荔浦县修仁镇党委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要求党员销售能手利用各自然屯黑板开辟一处特别宣传栏,写上目前该种什么、养什么,目前市场上缺什么以及各种农副产品价格是多少等市场信息。这篇报道主要是为地处偏僻环境的乡镇如何向农民传播市场信息提供借鉴。刊发《忻城农民网上“备耕”》,报道忻城县农民不满足传统渠道获取科技种田信息开通金农网站。
  报道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信息,引导农民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广西日报》刊发《合浦用“特色”催快产业化步伐》,报道合浦县通过抓农产品品牌促经济效益,抓龙头促产业等措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引导农民增强一村一品意识和农产品商标意识,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报道农民变“工人”的信息,引导农民参与传统产业的现代分工
  
  《广西日报》刊发《荔浦5万农民坐在家里“变”工人》的消息,报道了荔浦县农民为4家大型马蹄罐头厂加工的情况。
  荔浦县青山镇是马蹄产业发展成功的乡镇之一,有“中国马蹄之乡”的美誉。这些年,马蹄加工几乎成了青山人的“四季活”。每到马蹄上市,县马蹄协会就以保护价包购并集中进行储存,然后组织当地富余劳动力进行分拣,将大果装箱出口或销往广州、上海等城市,中小果则发给农户削皮加工卖给食品厂。而将马蹄加工的首道工序放在千家万户,不仅节约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和生产场地,质量同样可以得到保证。68.9吨清水马蹄已顺利进入日本市场。《广西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这条消息的同时,还配发了《透过这条“链”我们看到了什么》的短评。指出,只要引导得好,农民有能力参与工业环节的直接分工中去。
  
  刊发乡风文明新闻
  引导农民提高思想素质
  
  报道经济政治两手抓的典型,引导农民增强讲文明的意识
  《“红军村”勇立时代潮头》,报道红军村田东县平马镇百谷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了红军老人和红军后代的“红军歌曲合唱队”,建立电子信息馆和《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议程》,民风很好,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报道民风文明典型,引导农民增强讲科学意识
  《文明新风拂乡风》报道兴业县四新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风俗、治安也走在玉林市的前列,村民讲文明、讲科学,做红白喜事都简化,坚决不请道士做“法场”,全村建立了禁毒、禁赌和妇女、安全等“九会”,做到无邪教、无吸毒、无重大纠纷、无械斗、无赌博的“八无村”。
  报道休闲生活典型,引导农民增强健康向上意识
  《广西日报》注意报道农民休闲生活中的典型,引导农民过健康向上的休闲娱乐生活。刊发《平岭有家农民音乐社》,报道富裕后的灵山县平岭村人,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情有独钟。村里有心人带头成立了音乐社。村民有了更多休闲娱乐去处,精神生活有了更多寄托,传统观念有了极大改变,涌现了一大批“文明户”,村民讲文明、讲科学蔚然成风。
  
  刊发“学习型”农村新闻
  引导农民提高文化素质
  
  报道“学习型”农民典型,引导农民认识提高素质应是自觉要求
  《农家又跨越高度》,报道崇左市江州区新和镇科利屯农民,已经用上自来水、空调,去年新和镇根据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推荐这个村的民兵营长黄华深去广西电大畜牧兽医专业学习。《学习型的新农村》记述了田阳县那藏屯农民养成“好学”习惯,每年至少请农技部门专家来村里办5次科学种养讲座。同时村民十分尊师重教,全屯46户人家,每年出一名大学生,有10多人在外面当教师。
  报道通过学习致富的典型,引导农民认识到提高素质的紧迫性
  《“三不”农民扬新风》,报道灵山县平岭村过去农民有“三不”:不开会、不学习、不关心国家大事。近几年来,通过每年对农民种养技术培训,村干部和党员集中学习,筹资建起了360平方米行政科技文化楼,藏书5000多册,并建起电子信息馆,村民邓丽珍首批参加电脑培训班,用互联网查资料,做市场调查,办起了养鸡场,出栏2万多只,全村40多户,去年出栏肉鸡600多万只。这里原来种植的是老三样:水稻、玉米、红薯。经过调查,平岭是种茶的好地方,现在已经通过种茶甩掉了落后村的帽子。
  报道学以致用的典型,引导农民认识提高素质的重要性
  农民学到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春山无树不摇钱》报道上思县平福乡农民,通过学习,懂得技术,掌握市场信息,更舍得花钱去投资,村民王大伯家承包了300多亩荒山,种上了3万多株速生桉,四年后,300亩地能收入70多万元,除去成本还可以有40多万元的纯收入。(作者是广西日报社编委、办公室主任)

相关热词搜索:党报 新农村 省级 省级党报怎样抓实社会主义新农村报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 新农村报道如何把准主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