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材挖掘_用新视角发掘新题材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我从事农村报道已有30多年,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成为我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更让我感到责任重大。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多角度思考“三农报道”,让我得到了不少收获,近几年来先后有7篇作品获安徽新闻奖和安徽经济好新闻奖,同时也得到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认可,今年6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07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先进个人。
  回顾从事农村报道的实践,确有很多方面感受,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探索“三农”问题的报道,让我有更深刻的体会。
  
  体会之一:学习再学习,站在新高度,转向新视角
  
  上世纪70年代,我是一个普通农民,由于爱好新闻写作,被区广播局聘用从事编采工作,1985年被淮南日报聘用为记者,次年市人事局破格录用。从当农民到写农民,这对从事农村报道有很多优势。但是,在传统农业的旧观念影响下,多年局限在“唱四季歌”的老框框之内,或是催耕催种,或是五谷丰收,写出的报道虽然很多,而自己都感到平平淡淡,甚至有时暗暗纳闷。
  记得,淮南日报原总编辑汪家驷曾经提示:“作为一个行业的记者,至少要站在分管副市长的高度。”这让我感到搞农村报道不能就事论事,只有站得高才能把握全局,才能准确地分析事物,写出有指导性的报道。而怎样才能不断地站在新的高度上呢?只有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通过学习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闻采访。同时,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坚持与时俱进。自2004年以来,连续五年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我都进行了反复学习,找出新政策新观点,使农村报道不断转向新视角,从而跳出了一般化报道的圈子。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农民增加收入不再单纯依赖土地,报道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就要多视角搜索,去发现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与市场衔接的新作为新动向。淮南市连续多年举办豆腐文化节,豆腐成为淮南市的城市名片,但豆腐如何走向市场、带动农民增收,还是全市上下关注的问题。2003年秋季我在祁集乡采访,获得60户农民集中申报注册豆腐商标的新闻线索,同时从市工商管理部门了解到,这是全省首次办理农民集体商标,分户经营的豆腐作坊,按照统一标准生产,共同使用一个商标,产品就可以进入城市超市。我写了一篇800字的报道,在“今日视点”栏目发表,后来被评为安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
  农村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怎样体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这也要用新视角去捕捉新闻。潘集区是农业大区,有几十家大米加工厂,原来加工稻谷产生的稻壳难以处理,各个厂都堆积如山污染了环境。2005年夏季我到该区采访,发现有几位农民从外地引进技术,利用稻壳加工米糠油,到处收购稻壳,解决了稻壳污染环境的难题,又创造出经济效益。我随即写出“废物利用悄然催生稻壳经济”的报道,获得了安徽新闻奖二等奖。
  
  体会之二:深入再深入,沉入最基层,发掘新问题
  
  从事农村报道经常与基层干部打交道,这可以说是经常下基层了。但是,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到了基层不等于深入基层,只听基层干部介绍,不到群众中去了解调查,往往写不出鲜活的新闻作品。记者只有沉入到最基层,与农民交朋友,农民才能讲出很多知心话,这些知心话里就会有难得的新闻线索。
  山王镇是地处山区的边远乡镇,在这里就有两次难忘的采访。
  2003年春季的一天上午,在山王村一条小路上,遇到一位卖香椿的农妇,我同她边走边叙,她说种了二亩香椿,天天挎篮子到街头去卖,卖不掉只有放低价格。原来只听镇里介绍建立了千亩香椿基地,根本没有提卖难,跟着这位农妇进山,结果听到很多农民反映卖香椿难,镇里抓基地建设而没有解决产品销售。我很快写出一篇思考性的报道《千亩香椿怎能只靠提篮小卖?》见报后社会反映很好。
  次年3月上旬,我又到该镇采访绿化造林,镇农办一位技术干部闲谈时说了一件事:林场村一家农户两棵树就卖了一万块。为了从这条线索发掘新闻,中午我独自一人,徒步顺山间小路跑2公里,找到了卖树的人家。没想到这家的老太太流着泪说:“老上人丢的古树卖了,再也看不到了。”经过走村串户与村民交谈,了解到该村原有100多棵老木瓜树,有的是上百年的古树,外地有人来高价购买,全村的古树卖光了,山村的优美环境陡然失色,人们为之叹惜。在植树节前夕,我用这个素材写出《两棵树卖一万块缘何叹息》在本报“今日视点”发表,后被评为安徽经济好新闻二等奖。
  由此可以看到,记者放下架子与农民交朋友,不仅关系自身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够坚持实事求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在详细占有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分析研究,从而自觉地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正确反映客观事实,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同时,我还体会到,不是每一次深入基层都能发掘出新问题,在基层发现了一般问题还要经过分析,去探索这些一般问题中能不能闪现出新的火花。2006年夏季,在安成镇连岗村采访,村干部反映村民捐款36万元在村里修了7条路,按常规已经可以写出报道。但是,我又提出了在农村取消税费以后,农民为什么会自愿捐款?经过入户调查,村民说实行村民自治民主管理,自己的事自己办,这样就发掘出一个主题: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于是就写出一篇《36万元捐款背后的故事》,在安徽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三等奖。
  
  体会之三:思考再思考,增强针对性,写出新焦点
  
  焦点就是热点,农村的热点随着惠农政策的推行和落实,近几年已出现了变化。原来农民负担、村级财务管理是热点问题,取消税费后农民基本上没有负担,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民有了明白帐,原来的热点不再热了。但是,“三农”的热点问题是不断产生的,诸如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农民生活的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坚持选择典型正面引导的同时,也应当正确地全面分析,找出差距和不足之处,探讨解决的办法,这样的焦点新闻,或称谓深度报道,对“三农”工作更有促进作用,也会产生更好的社会效果。
  然而,要写“三农”的焦点问题,一定要选准针对性,不能空发议论。首先要占有大量的详实材料,掌握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分析,透过各种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敏锐地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在2003年春季,农村调整种植业结构刚刚起步,农业科技部门和龙头企业推广糯玉米订单种植,到秋季企业按订单合同收购时却赔了本,原来农户交售的鲜玉米棒大小不一,不能进超市卖。获得这个线索以后,我又到一家大超市采访,发现超市卖的都吉林产玉米棒,那些棒子都是一样大,不用称,1元1个。淮南的玉米差在哪里?我思索着又去市副食品办采访专家,答案是没有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于是,我写出一篇焦点新闻题为:《淮南产玉米棒为何不能论个卖?》后来被评为安徽经济好新闻二等奖。
  近几年,为了实现农民增收,不少地方都在建基地,抓品牌。但是,有少数地方建基地只挂个牌子,注册了商标,却缺少产品,并没有让农民增收,针对这些问题,我分别进行了认真采访,先后写出了《品牌瓜缘何从热销到脱销》、《无籽西瓜基地倒牌的背后》等多篇深度报道,均受到社会好评。
  以上三个方面的体会,只是我个人多年从事农村报道的感受,要出色地做好“三农”报道工作,还需要从多方面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不断给农村报道提出新要求,带来新机遇,有许多问题值得我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淮南日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发掘 题材 新视角 用新视角发掘新题材 要发掘新视角 新视角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