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文化产业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可循。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腾飞的经济大国,朝阳产业正大步迈进,必须遵循发展规律,保证中国文化产业能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 发展规律 文化强国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文化产业也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可循。但凡文化产业强国,无论美国、日本,还是韩国,纵观各自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许多内在的规律是相通的。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腾飞的经济大国,朝着朝阳产业正在大步迈进,必须借鉴和遵循这些发展规律,保证中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冲破旧观念,尊重社会价值取向是前提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要谋求发展尤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很多干部思想僵硬守旧,将文化机械地局限在意识形态领域之内,注重的仅仅是文化的宣传功能,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有的人看不到文化的双重属性,自然也想不到文化产业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甚至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的人一提到文化产业,就认为是那种只投入、无产出,需要政府无偿资助的赔钱事业;有的人分不清公益性文化和商业性文化的区别,认为文化建设就是纯公益性的,政府是单一投资主体;还有的人甚至怀念计划经济时代,文化产品无论好坏,都统购包销,大家都能吃上“大锅饭”……这些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现象,恰恰是错误的旧观念在作怪。新时期,我们要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观念,深化体制改革,正确认识文化的双重属性、双重功能,肯定经济与文化能相互促进、交融、一体化发展。从陈旧腐朽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坚决革除一切错误思想,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充分尊重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高度集中的管理和行政导向相一致,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单一的高度政治化特征。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一经济基础领域的自我转变,促进我们的价值观念从传统走向现代化。”①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了多元,从务虚走向了务实。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和重视这种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尊重当前社会多元的价值取向,使文化产业发展与这种价值取向相适应。
  
  二、遵循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根本
  
  马克思指出:“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②文化产业生产的是文化产品和服务,一旦放到市场上就成为一种商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必须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个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必须接受文化资源配置、文化市场供给与需求,以及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一系列市场杠杆的调节,简言之,文化产业的生产要遵循价值规律,接受价值规律的调节。”③长期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走的是一条依靠政府财政拨款、行政指令性管理、按计划生产和服务的道路,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也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既然将适于市场化、产业化操作的文化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那么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否则,将违背此行业的操作规律而招致失败,同时,也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事实证明,社会生产率越高,经济越发达,人们的休闲娱乐时光越充裕,精神需求也越大,对文化产业的消费能力也越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生产力低下,相应的文化市场也不繁荣。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纷纷迈向了小康,文化消费开始旺盛,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存在很大空间。发展文化产业就应该迅速抓住机遇,生产出与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丰富的、健康的、向上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立足传统文化积淀,面向国际化推介是方向
  
  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以说,悠久的传统文化积淀是祖先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馈赠,是中国人世世代代的精神富矿,我们不仅要守住它,还要懂得开发和利用它,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不仅要立足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还要有敢于面向国际的文化自信,具有国际化的文化视野,大胆制定文化输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重申了这一战略方针。
  全球化的背景下,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在各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谋求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共同趋向和推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需求。许多发达国家都将文化产业纳入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如世界公认的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美国,其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年生产总值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3。又如英国,它是世界上艺术和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每年文化产业所创造的年平均产值接近600亿美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1%。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等发展战略。④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西方的文化输出,尤其以美国为代表的文化霸权正在处心积虑地企图“和平演变”中国。而坐拥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人民,只有将本民族文化形成强大的文化产业,向世界推介,勇于面对世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才能在文化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才能真正保护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策略。
  
  四、源源不断的思维创新和文化创意是核心
  
  文化产业是“以创造性思想为核心的向外延伸与扩大,是‘创造’为核心与其它各种投人相结合而组成各类文化产品。”⑤可见,文化产业是一种创意性的产业,其核心价值在于文化创意的生成,以此才能具备和保持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的独特性。赚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卖的就是创意。美国的迪斯尼乐园风靡全球,它将人们喜爱和向往的一个个童话故事、童话人物从幻想变为了现实实体,这依靠的就是创意。在“迪斯尼”这个强大品牌的号召下,旗下一系列相关产业如动画产业、文化用品产业等都发展甚好。英国也是一个注重创意的国家,1997年,英国成立了“创意工业特别工作组”,英国首相布莱尔亲自担任主席。2000年英国的“创意工业”就已经创造了GDP的7.9%,成为拉动英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而文化创意说到底是一种思维的创新。创新思维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进行思维的革新,才能赶上甚至引领时代的步伐。创新思维在文化产业中主要体现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意以及体制、机制的创新上。因此,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运行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的动力。
  
  五、良好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保障
  
  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七项基本内容,即(1)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经营;(2)培植大型文化企业;(3)充分发挥各地区和各民族文化特色;(4)规范文化市场政策;(5)创造宽松的金融环境;(6)制定扶植文化产业的财政税收政策;(7)推动文化产业的研究与开发。⑥然而,这些政策在指导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显得比较粗放。学者杨吉华在其博士论文《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中将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形象地概括为6个字,即“缺、弱、变、散、乱、粗”。所谓“缺”就是政策的缺失;“弱”就是政策对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政策措施偏软;“变”就是政策多变,缺乏必要的稳定性;“散”,就是政策重点不突出,政策针对性不强;“乱”就是政策不统一,缺乏必要的协调性;“粗”就是政策过于粗线条,可操作性不强。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产业政策,因为,可行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不仅能保障文化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文化市场秩序,还能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能够有效地保障文化产业的良性运营。
  此外,健全文化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又一重要外部保障。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相对落后,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真正走向世界的步伐。
  
  六、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吸纳是关键
  
  发展文化产业,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科技是动力。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我国开办与文化产业管理有关的学科专业的高校已达到50多所,已成为近年来高校新办专业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今后教育部还将适当扩大招生规模,适度增加开办学校的数量,以满足社会对这方面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纵观当前文化产业的高等教育,可以说方兴未艾的同时,其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几乎没有统一的学科标准和教学规范。许多高校是根据市场的热度来增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势必缺乏必要的师资和准备。有的文化产业专业被挂靠在管理学门下,有的挂靠在中文系,有的则依托新闻传播学师资来办学,文化产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也随之五花八门。一方面市场奇缺真正懂得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一方面学校又缺乏文化产业的师资力量。
  文化产业是一门集文学、艺术、美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注定了文化产业方面的人才也必定是既有深厚的人文艺术底蕴,又懂得经营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而当前中国,文化人不擅长经营,经营者不懂得文化艺术是比较突出的问题。重视培养和吸纳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我们不仅要办好文化产业教育,同时也需要广纳贤才,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充分调动和利用好一切人才资源,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扫清人才障碍。
  
  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是目标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些人过分追求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于是,各种暴力、色情文化垃圾涌入文化市场,许多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成为这些文化垃圾的消费者,长此以往,将极大地损害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形象和审美情趣。发展文化产业,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经济效益是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保证,社会效益是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然而,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也常常会发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无法兼顾的情况。此时,就必须以社会效益为第一原则。正如邓小平所说:“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原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注释
  ①《文化产业――21世纪的潜能产业》 唐任伍 赵莉 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P10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人民出版社 第42卷,1979年版P121
  ③《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孙安民 著,北京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P32
  ④《金陵?望》(2006-05-22) 张莉华,《国内外大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⑤《对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思考》王慧炯,2002年6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⑥《文化产业概论》 胡惠林 主编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一版P209-P219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传播学2007届硕士研究生)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发展 试论 规律 试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文化产业发展特点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