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新闻报道的途径|新闻报道格式及范文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关键词】新闻报道 基层      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要求媒体的镜头和笔触都要更多地对准基层,而县级媒体处于基层的最前沿,加强基层宣传报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据自己的实践和体验,笔者以为做好基层新闻报道,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
  节。
  
  一、多深入,融入生活,发现报道的聚焦点
  
  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源泉。生活中从不缺少新闻,缺少的只是发现。而深入生活是发现的前提,也是“三贴近”必然要求。这就要讲究“贴近”的方法,我们所说的“贴近”是深入,是身心的完全融入,而不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接近”。融入的最高境界是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而检验融入与否的标准就是看你能否站在百姓的视点去认知周围世界。能够熟谙百姓的喜怒哀乐、所想所急、所作所为,说明你已融入了基层生活,相信这时你也就不难发现报道的素材,即媒体的聚焦点之所在了。
  融入生活的直接目的是熟悉生活,本质任务则是熟知百姓,因此,实现“融入”的关键是要努力培养与百姓的感情。当百姓能够对你无话不谈时,你的“深入”就已达到了另一重境界。
  三年前,梅河口市开始退耕还林。继而,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生态兴市的发展战略,作为报道生态建设的记者,近年来,经常与山区农民打交道,亲身经历和亲眼目睹了参与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的农民们在享受到国家补贴政策时的激动、参加植树造林时的辛劳以及看到幼树成活时的喜悦。有时,我们还直接加入到劳动的行列,和农民一同出力流汗。长期接触让我们和农民成了朋友,他们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们都一目了然。我们也努力通过媒体来表达他们的愿望和心声。比如退耕还林伊始,一些人担心政策有变,不敢或不愿往还林上多投入。他们往还林地里种庄稼,庄稼种得不错可树却死了;有的人急功近利,甚至故意喷药毒死幼树;还有的不管土质和地势如何,只管种上敷衍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积极向农民开展政策宣传工作,稳定民心;同时,也策略地把农民关心自己利益的诉求反映给相关部门,争取更有效的解决办法。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就出台了允许和保护农民在林地间种粮食的政策。而对于造林和生态建设,我们则坚持用典型引导的方式加以推动。
  吉乐乡是我市重点林区。还林之初,一些有识之士就把眼光瞄向了材质较好、成材较快的红松,把它当作还林的主要树种,而这一品种又特别适合当地的土质和地形。梅河口是世界最大果仁集散地,果仁的经济效益是众所周知的。栽种红松更大的好处就在于能产松子,有更好的经济效益。我们通过一些造林户的典型报道,结合算账对比,配合乡政府制定的鼓励措施,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造红松林的事业中,使全乡红松林几年内就形成了万亩的规模。农民对未来增收致富充满了信心。
  
  二、善观察,开阔眼界,捕捉报道的切入点
  
  融入生活,对于发现新闻而言,不过只做完了工作的一半;发现新闻,还要靠敏锐的观察力。首先,观察是发现的基础,观察力是寻找新闻的最基本能力。新闻工作者的眼睛不只是监控器、扫描仪,时刻追踪时光推移、事物发展,还要是视频头、电子眼,随时锁定瞬息万变的蛛丝马迹。其次,对于确定的报道素材,通过审慎的观察,能够有助于找到报道的合适的切入点。离开细致的观察,生活和事件中的精彩是难以发现的,而这些精彩无论对于报道者还是新闻受众,都是不可或缺的。
  这几年,农村养殖业成了部分农民致富的主要手段。可是,在养殖业推动过程中,一些基层干部不是真心实意帮助农民增收,而是为了指标和政绩。当农民真干起来后,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反而变得漠不关心了。农民对这样的做法非常反感。如何把群众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一直萦绕在我们的心底。去年秋,市郊一个乡有一养殖场死了很多鸡,户主赔得够呛。当事人向我们讲述,开春时,乡领导多次登门鼓励他养殖,还承诺资金和防疫等事宜。鸡引进来后,乡领导去忙别的项目了,就再也没登门。养殖户缺资金也找不到他,承诺的主动上门防疫也得自己来。结果,因为经验不足,造成了损失。这养殖的损失,只能由养殖户自己承担吗?当初极力鼓动支持的那些领导就没有责任?于是,我们便做了《谁该为死鸡埋单》的报道,这篇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三、勤思考,由表及里,凝聚报道的着力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新闻作品同样也要融入作者的诸如阅历、学识、功力等诸多因素,好的新闻作品是要融入作者更多的思考的。多彩的基层生活给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些内容虽然不乏闪光之处,但却既代表不了生活的本质,也不能原景式地去表现。新闻工作者必须做一些去粗取精的工作,就是要通过由浅入深的分析,达到由表及里的认识,从而实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使新闻报道更反映生活本质真实。这些过程告诉我们,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凝聚报道的着力点,使报道更具有效力。
  今年初,我们接受了关于生态建设成果报道的任务。按照惯例,我们在林业局和各乡镇收集了一些关于造林数量、成活率和投入人力财力等情况的一大堆数据。我们通过认真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这些数字不是“果”,充其量是“功”。要让新闻真正发挥舆论引导和鼓舞的作用,还要深入到群众之中,挖掘出为群众所接受的真实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我们经过深入生态建设重点乡镇的反复调查和认真采访,从群众中详细了解到了溪水变清、饮水变甜,山上的兽类增多、林中的鸟儿增加等现实变化,并把这些情况从新闻报道中反映出来。由于其真实可信,又是百姓看得见、体会得到的变化,因而收到了较好的报道效果。
  
  四、常动笔,精益求精,激发报道的兴奋点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常动笔,不只是提高写作技巧的途径,也是积累报道素材的有效办法。笔下常写,久而久之就会转化为胸中常有,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够充分释放出来。这里所说的常写,一方面体现在量上,就是指要多写。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质上,即一篇报道也要反复写,常推敲。文章常写常新,好新闻有时也是改出来的。反复修改、精益求精,往往就在这看似枯燥的过程中,激发了兴奋,契合了灵感,奠定了成功。
  近两年,我台《乡村涌来城里打工族》和《谁来为死鸡埋单》等几篇报道,分别荣获全国电视新闻特别奖和吉林政府好新闻一等奖。这些报道就是经创作人员数十次的修改才最终获得殊荣。它们既是对基层新闻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好新闻是改出来的这一论断的最好诠释。
  (作者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广播电视局)
  责任编辑:周蕾 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新闻报道 基层 浅谈基层新闻报道的途径 精准扶贫基层新闻报道 精准扶贫的新闻报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