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翻译策略刘勇_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以电影为媒介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全球化浪潮席卷各个领域,文化传播也不例外。电影无疑是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之一。本文以戛纳电影节中获奖的华语电影为参照,解读国家文化在对外传播中的特点和问题,并借鉴好莱坞的成功模式探讨华语电影在文化传播中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全球化 华语电影 对外传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现象日趋凸显,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总体而言,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涵盖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多个层次和多个领域的概念。根据吉登斯(Giddens)的定义:就是某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受到遥远地方发生事情的制约和影响;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事情对遥远地区发生的事情具有指向意义,以此种关系将遥远地区相互连接,并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的过程。
  中国电影事业以1905年的《定军山》为起点,至今发展已超过百年。其中不乏有众多上品,但是一直以来有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电影界自己常说的墙内开花墙外香――许多电影制作完成后先是得到国外媒体或电影同行的认可,然后才在国内引起注意,其中比较有名的例子有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二十四城记》。然而我们精心制作的想要打入海外市场的大片却反响平平。是什么原因让中国通过电影媒介完成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这条路走的这么艰难,本文通过对戛纳电影节中获奖的中国影片为切入点,探讨对外文化传播的特点及问题。
  选取戛纳电影节,创办于1946年,为欧洲三大电影盛会之一,权威性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其次,较之其他电影节,华语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作品比较多,将它作为研究对象资料比较丰富。
  一、华语电影戛纳获奖基本情况
  戛纳电影节至今已举办过六十三届,每届时间为期两周,其间的活动主要分为六个单元:“正式竞赛”、“导演双周”、“一种注视”、“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奖项的设置与奥斯卡大相径庭,现阶段常设奖项有金棕榈奖、评委会大奖、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编剧、评委会特别奖,当然金棕榈奖是戛纳电影节上的重头戏。
  在戛纳电影节63年的历史上,一共有多少华语片曾参加过奖项角逐,现在已很难找到详细的资料。但获奖影片和演员名单却清晰可见,所获奖项涉及金棕榈奖、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金摄影、技术奖等。首部折桂戛纳的华语电影是1975年香港导演胡金铨的《侠女》,荣获技术奖。1993年陈凯歌执导的《霸王别姬》是中国唯一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电影。评委会大奖是华语电影在戛纳电影节上,斩获次数最多的奖项,分别有:1993年侯孝贤的《戏梦人生》、1994年张艺谋的《活着》、2000年姜文的《鬼子来了》、2005年,王小帅的《青红》。王家卫凭借1997年的《春光乍泄》获得了最佳导演的殊荣。葛优在1994年凭借《活着》成为首位戛纳华语影帝,2000年梁朝伟凭借《花样年华)再次成为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张曼玉(2004年,法国影片《清洁》)则是至今唯一摘得影后的华人女演员。
  二、获奖华语片特点
  (一)获奖影片数量少,影响力低
  从数量方面来看,忽略所获奖项的差异,华语电影自1975年胡金铨导演的《侠女》获奖开始,到2010年第六十三届戛纳电影节结束,三十五年的时间里一共有13部电影获奖,平均3年可能会有一部中国电影获奖,数量之少有目共睹。这与每年媒体所谓戛纳电影节刮起了“中国风”的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比之下,从1975年起,英国获奖影片为24部,法国获奖影片为35部,美国获奖影片48部,数量之多让华语电影难望其项背。
  从数量上比较,戛纳电影节上英、法、美三国的获奖数量远远超过中国,甚至其中一国的获奖数量也超过中、日、韩三国的总和。当然这也源于传统的西方国家掌握着世界主流的文化脉搏,发达国家和地区把握着传播的中心源,传播优势地位不仅体现在文化地位上,还包括信息量的控制。除此之外,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相对落后也影响到国家文化的传播,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华语电影的质量不能与好莱坞电影相比,艺术水平也低于欧洲,传统文化的优势没有充分得到开发,优秀独特的文化不能借助电影进行传播,得不到世界的关注。这也说明中国电影一百年的发展,近二十多年的对外文化传播之路仍然处于劣势地位,中国电影仍然在世界主流文化的边缘徘徊。中国传统文化要想通过电影敲开世界的大门,甚至达到电影效应后的二次收益,还需要时日。
  (二)获奖影片题材单一
  获奖影片的题材,香港、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港台地区主要倾向于现代都市的家庭、伦理和爱情,如王家卫的《春光乍泄》描写男同性恋之间的爱情,《花样年华》则是对爱情的探索。而内地获奖电影题材则一边倒的涉及现实敏感事件和一如既往的“武侠风”,如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涉及文革,《青红》以上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背景,张艺谋的《菊豆》、《活着》都触及中国的国民性等问题,题材相对灰暗。
  为什么中国电影在对外输出时,往往是电影中的灰色元素能够引起国际影评界的注意?为什么我们想要传达的中国文化中美妙、智慧的部分却得不到认同?原因很简单,世界还不了解中国,中国拥有不充分的话语权,世界认识中国多来源于政治、军事事件的报道,中国的文化、普通百姓的生活没有渠道传达真实的信息给世界。所以,当国际电影节上的评委看到参赛的中国影片时,觉得落后的封建旧思想才能代表中国,要不然就是中国功夫,而真正代表中国美学文化的电影在国际上却无人问津。其次,华语电影没有把握市场规律赢得观众的喜爱,国外观众对中国比较感兴趣的题材几十年来一直没有被拓宽。戛纳电影节上首部获奖的华语影片是1975年胡金铨导演的《侠女》,三十几年过去了华语电影留给世界的印象还是功夫片,在国际扬名的多是如成龙、李连杰等功夫明星。
  世界了解中国文化太少,我们想要通过华语电影这种艺术方式让世界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华语片技术、制作、文化上的缺陷又让它难以突破西方主流文化给它设置的范围,不得已变成了屈意迎合,成了为拿奖拍片。
  (三)获奖影片文艺片居多,商业片发展水平低
  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华语影片多是文艺片,其中多部影片情节寓意隐讳模糊,没能大范围公映,票房和影响力有限,传播范围只限于特定的人群。文艺片居多与戛纳电影节本身注重纯粹艺术,摒弃商业元素有直接关系。但是,华语电影的商业化发展程度低,没有具有影响力的大片也是不争的事实。每年公布的全球票房排行榜上,很难觅见华语片的踪影。例如2009年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阿凡达》以二十七亿四千六百八十多万美元高居榜首。《阿凡达》在全球上百个国家掀起十余年未见的票房狂潮,在上映一个多月之后,将保持世界电影史票房冠军11年之久的《泰坦尼克号》拉下神坛,并成为影史上第一个票房超过二十亿美元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3D”热潮。而票房榜上排名最好的华语电影是位列第41位的《赤壁(下)》,票房为一亿两千二百六十万美元,北美票房为零,票房收入主要来自华语地区。
  一国商业片的成功与否对国家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商业片以盈利为目的,除了电影中的置入广告以外,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票房,票房越高,说明观看电影的观众人数越多范围越广,电影中暗含的价值观、消费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越好。所以想要完成最佳的电影文化传播效果,首先要赢得观众的心,让更多的受众能够看到华语电影,而大范围的观影规模的形成必须借助商业化的电影模式。
  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在文化传播方面可以说是佼佼者和领路人,华语电影想要在文化传播上有所推进,想要依赖文艺片成效甚微,好莱坞模式或可参考。
  三、借鉴好莱坞商业片成功的文化传播经验
  毫无疑问,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甚至是当今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的电影总是那么吸引观众,总能引起各种热潮和讨论。从《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的发型和服装到《律政俏佳人》、《穿普拉达的恶魔》中“香奈儿”和“普拉达”等大品牌,好莱坞是全球女性的时尚顾问和样板,所有的大品牌具体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希望能在好莱坞的电影中出现自己的Logo,相应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女孩,不管是黑皮肤的还是黄皮肤的,她们都想拥有和女主角一样的包和衣服,男孩子都以拥有更多的变形金刚模型而自豪。美国的消费文化就在这样一场场精彩的电影中,不知不觉地走进了亚洲、欧洲、非洲大陆。除了商业文化价值以外,好莱坞电影也在将美国的价值观通过电影传遍世界,自由、公平的形象吸引成千上万的外来移民,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国梦”。好莱坞用普世价值+出色的剧本+成功的商业运作完成了它的文化传播的任务。
  参考文献
  ①G ddens,Ant hony,The Consequ-
  ences of Mdernity,Polity Press,1990,
  69
  ②百度文库:历届戛纳电影节获奖电影名单,http://wenku.省略/view/
  d0e10911cc7931b765ce159d.html
  ③电影票房数据来源:Screen Daily、BoxofficeMojo、BoxofficeGuru
  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⑤李立,《当电影遇上传播――电影传播的状态分析》,《全球经济报道》,2005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语境 中国文化 媒介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以电影为媒介的传播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论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