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性的作文800字【理性.深刻.情怀】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本文从大众话语时代,新闻时评的新特点、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时评进行了探讨,认为新闻时评唯有做到理性、深刻、情怀才能符合时代与读者的需要。   【关键词】大众话语时代 新闻时评 理性 深刻 情怀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迅速涌现,人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众话语时代,人人都可以是消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和接受者。而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社会现象尤为纷繁复杂,观点碰撞尤为多元激烈。
  “海量资讯每日从世界各个角落溢出,谁为公众厘定重点,看到世界的真相和新闻背后的真相?一篇精到的200字的时评,其揭示新闻真相的深刻性和洞察力甚至可以超过一篇一万字的长篇报道。”一位媒体界前辈对于新闻时评的价值给予如是评价。
  大众话语时代,新闻时评较以往有着怎样的新特点?存在哪些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时评?
  一、时评呈现新特点
  1、民间话语体系活跃,人人都在发声。较以往由少数专业评论员垄断言论写作的单一局面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参与到时评的发言中来。时评因为其作者身份的多样性,凸显了时评的平民化和大众化。
  2、观点芜杂价值多元,尤需意见领袖。由于所处境地的不同、认识水平的高下,抑或是观察视野的局限,公众对同一事件或社会现象的看法,呈现的态度不一而足,有时不同观点之间甚至相互矛盾。在这样一片喧嚣的舆情中,需要有意见领袖,基于公共利益、宏观视野的观察思考,对事件发出具有引领价值的声音。
  3、全面深入社会肌理,影响日趋深广。近年来在各地发生的多起突发事件中,舆论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公众通过口口相传、网络热议,以及民间观点和权威媒体的互动,不断对事件进行放大和监督,推动事件的进程,有时甚至左右了事件的走向。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权力边界渐渐清晰,道德立场得到升华。
  二、存在问题:傲慢与偏见
  一是偏见。民意在充分表达中,往往表现得不够理性全面,有时甚至夹杂着怪戾之气。譬如近期发生的大陆游客在台湾苏花公路遇难事件,随着事件的深入,当网民们获知失踪的20名大陆游客大多来自珠海市地税局时,网络留言风向骤变,网民们对失踪者从痛惜变为鄙视,最后有门户网站不得不将评论关闭。事实上,大陆游客在台遇难是这一事件的核心事实,遇难者身份如何,与生命相比孰轻孰重一望便知。网络风向骤变,可见其中的非理性成份。
  作为报纸时评版的编辑,笔者在处理全国各地时评作者来稿时,发现稿件中误读、偏读的现象比比皆是。譬如某地一卖菜老农被城管殴打,有人却以《一个巴掌扇中了城管的软肋》为题,呼吁给城市管理人员一份保障,免得他们成为散兵游勇。这样的观点,读来令人啼笑皆非。
  二是傲慢。较之偏见,傲慢是当前评论中尤需注意的一种不良倾向。网民们发表意见时,习惯性地占据道德高点,在围观的同时,说过头话、不负责任的话,动辄进行“人肉搜索”,俗称“网络暴力”。
  如果说网民们的表现尚可理解的话,权威媒体在评论时的傲慢姿态更是断然不可取。在前不久的一档电视节目中,有“电波怒汉”之称的主持人万峰,在节目中针对浙江富阳市停车乱收费的问题,斥责当地某官员:“你不知道当什么局长?你不好好为人民服务,滚蛋!”笔者认为,局长的态度固然不能令人满意,但万峰作为主持人的表现,也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事实上,有理从来都不在声高,主持人掌握着话语权,控制着话题的走向,完全可以不怒而威,以理服人。
  问题恰恰在于,在针对此事的网络调查中,大多数网民都支持万峰。这给了不少人一个信号,以为这样的表达代表了民意。事实上,民意可以有多重,媒体代表的应当是进步的民意,而进步并非简单的量的多寡。媒体有责任通过舆论引导,启迪民智,如果只是一味迎合大众不尽理性的民意,这样的评论员与一个普通的网民有何区别?
  三、呼唤理性与情怀
  1、理性才有建设性。对公众来说,他们需要时评,不仅是为了找到替代性发泄的渠道,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解释模糊问题的指导。如果作者的观点既能引起受众共鸣,又能对受众意识不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理性的质疑和前瞻的表达,那么,时评的舆论引导功能就能够很好地实现。
  一篇好的时评是为社会开出的一帖“处方”,表达观点的同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既得力,又得当,还要得法。譬如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官方在回应群体性事件爆发原因时喜用“不明真相的群众”一词,新华网《新华时评》发表了一篇题为《群体性事件中少用“不明真相”》的评论,以一个斩钉截铁的声音,终结了“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一官方话语体系中的惯用表述。
  用民主的方式追求民主,用法治的手段建设法治。学者贺卫方认为,“如果你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个观点可能跟某些情绪化的观点很对立,但你的态度还是会有一种力量逐渐使得大家知道,这就是一个知识分子能够作出贡献的地方。”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应图一时口舌之快。尤其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时评作者,更要审慎地对待自己的话语权,审慎地估计相关主张的影响和后果。“表达是种诱惑,也是种陷阱。尤其拥有部分话语权时,更要谨慎。”央视主持人柴静如是说。
  2、深刻更具引导力。时评的最大魅力就在于,说当今社会之热点,抓民众关心之焦点,破群众生活之难点,从而影响和引导受众对社会现象作出理性分析和正确判断,更好地认识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促成了人们对何谓社会重大问题的看法,给予社会的冲击是重大的。而作为对新闻进行评论的时评,其议程设置功能更加明显。只有把价值判断指向新闻的核心事实,时评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现实影响力。
  一个社会现象往往包含着复杂的因素,其价值判断包含着主要判断和无数次要判断。时评作者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对事件的抽丝剥茧,厘清真相。
  时评深刻的影响力源于作者价值体系的完善及价值判断的高度。要想找到思想的出路,就要摒弃老生常谈的“正确的废话”,应时而评,评在当口。笔者注意到,一些有影响力的媒体正在通过互动,使时评的声音不断放大,力量不断凸显。譬如针对前不久某地一区委书记叫嚷“跟政府作对就是恶”,《半月谈》发表评论说,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政府不仅是可以反对的,更是可以更换的。要想政府不被反对,不被更换,政府就必须整天想着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的利益。
  《南方周末》转载了这篇文章,并对此进行“评中评”:“这些个话多见诸民间口水,见诸媒体也时常‘抱个琵琶’,现在《半月谈》却如竹筒倒豆子一般痛快淋漓说了出来。不过除了听着解气,看着过瘾之外,真得考虑从制度上解决这些问题了。”
  这样的评论,力量不可谓不大吧?
  3、情怀创造感染力。有人把时评概括为四个境界,一是把众所周知的道理讲清楚,二是讲出别人想不出或讲不深的道理,三是权威,四是有情怀。
  有情怀当是时评的最高境界。前段时间,代表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的“金镜头”奖颁出,曾震惊舆论的《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本年度最佳新闻照片奖。而伴随一路获奖,这张照片的真伪之争从未停止过。焦点在于,不少人对照片中的捞尸老人报以同情,认为他只是无良老板的一个工具,现在成为众矢之的,显然不公平。有人甚至提出,有关媒体对大众的误导要承担责任。
  一张照片真实性的外延和内涵究竟可以有多广、有多深?评委会为什么要力挺这张照片?事件表象背后的真相是什么?面对大善和小善该作何选择?在一片纷扰声中,有评论一针见血地指出:“《挟尸要价》之所以能屡屡获奖,是社会通过这种方式,寻求一种自我精神救赎。”
  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新闻事件,可以成为公民道德教育、思想启蒙的鲜活案例。而其中,评论引导着人们进行正确的认知,在众声喧哗中激浊扬清,在利益诱惑下允中守直,从对小善的诉请逐渐转向对大善的追求。
  “如果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的形成,是透过公民的深度参与和彼此碰撞激荡而逐渐形成的,那么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就是身份认同――也会是凝聚而坚定,向心力强大的。”台湾学者龙应台说。
  事实上,很多事件中的舆情表达方式,都可以从情怀的角度加以考量。“我爸是李刚”事件发生后,造句比赛、手机短信、原创歌曲、MTV很快悉数亮相,网民们用特有的民间智慧,表达自己悲愤和不满。
  中国古人提倡“文以载道”;西方传播学家施拉姆认为,在社会变革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不仅是这一变革的代言者,而且是这一变革的促成者。“媒介是一股解放的力量。因而它们能打破距离和孤立的藩篱,把人们从传统社会传送到‘伟大社会’中”。
  新闻时评应当有这样的情怀。
  
  (作者单位:南通日报社)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情怀 理性 深刻 理性 深刻 情怀 关于理性思维的作文 人文情怀与理性思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