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民生新闻 [去中心化:浅谈民生新闻的内容模式与创新]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从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到安徽经视《第一时间》、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范大姐帮忙》等民生新闻节目的开播,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以及城市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加剧,民生新闻逐渐显现出由单纯“呈现事件”到“解决问题”的转变。
  《第一时间》是安徽电视台财经频道2003年7月28日推出的一档大型新闻资讯服务类栏目,节目用平民化视角报道发生在百姓身边的生活琐事,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并因“最快的报道,最新的资讯,最真诚的服务”备受观众喜爱和业界关注。本文以2011年春节档期间《第一时间》节目的具体编排为例,以“去中心化”为论述核心,试图探析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节目不断取得良好的收视表现及全国电视界关注的深层原因。
  一、“去中心化”:城市电视台新闻立台的新策略
  所谓“去中心化”,在具体应用中表现为:对某一文本的关注点不在于其中心,而在于其边缘,以及被隐瞒、掩盖掉的部分。当电视民生新闻被视为媒介文本时,其“去中心化”过程就是将与观众切身经验利益相关的以往处于边缘意义的内容题材转至中心进行呈现和表达。这一改变过程中,原本宏大的意识形态视野逐渐转变为对人们生活及文化细节的关注,人们开始放弃对终极价值的追求,转而对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生活原生态的关注。表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去中心化”即是指传播语态由教化向沟通过渡、选材由精英向平民生活方式转变等等,这就意味新闻传播在方式和内容上更加具有贴近性和服务性。
  2002年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开播被认为是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开端。此后,随着中国社会和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众自我意识、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民生新闻所具有的本土化、亲民性、娱乐性和现场性特征与电视传播媒介这一声画结合体密切配合,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媒体领域一直以来得到了很好的市场验证。深圳都市频道《第一现场》、浙江都市频道《范大姐帮忙》、南京电视台《服务到家》等民生新闻成为各电视台尤其是地市级电视台的主打新闻栏目,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生新闻作为竞争利器,使民生新闻栏目成为频道和电视台的品牌栏目,并借助其品牌效益,带动其他栏目和频道发展,从而提高频道和电视台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一时间》节目开播后即取得了良好的收视表现,收视率和收视市场份额一直在安徽省内稳居同时段收视排名第一并引起了全国电视界的关注,当年即在“2008全国年度电视节目”评选中被评为全国地面20强栏目第二名并在2009年被评为“安徽十大新闻名栏目”。
  然而,随着民生新闻的特性和优势被各电视台想方设法发挥到极致,其弊端和问题也开始日益凸显,电视民生新闻进一步发展遭遇瓶颈,“去中心化”逐渐成了城市电视台新闻立台的新策略。针对电视民生新闻存在的问题,学界和业界都进行了较多的分析和探讨,总结各方观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题材单调重复、同质化竞争严重;零碎、孤立、片面反映生活,过于肤浅;个人维权式舆论监督和追求轰动效应的个体求助式情感故事造成媒介职能错位”。①上述问题均指向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创新方式的缺失,对问题的梳理和分析,为电视民生新闻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一定的指导,有助于明晰改革和发展方向。
  当前各电视台已意识到民生新闻的弊端和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转型,拓展发展空间,提升持续竞争力和影响力。比如《范大姐帮忙》的为“去中心化”而采取的“亲民改制”,节目中主持人范惠闵从原来的电视演播室走出,节目因以去中心后的亲和赢得了极好的社会评价;《阿六头说新闻》的“去中心化”主要表现在琅琅上口的片头歌曲、FLASH动画等等时尚元素的运用。在“去中心化”之后的内容呈现的过程中,平民化包装元素使新闻栏目从原有的庄重严肃向轻松娱乐靠拢,栏目形式更为活泼,增强了这类新闻的趣味性和幽默感,节目将普通百姓置于事件中心,进一步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综上可见,改变以往传播为主体的播报方式,使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和事成为了新闻的主角的“去中心化”是城市电视台作为“新闻立台”战略的新一轮革新的关键力量,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也正是藉此长期保持并创造出了省内乃至全国的收视奇迹。
  二、“去中心化”:春节档《第一时间》的内容呈现
  民生新闻以贴近市民的姿态走进百姓的生活空间,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它关心社会的普遍层面、再现百姓的生存状态。新闻选题更多的是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和解答老百姓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民生新闻“去教化中心”、“去政治中心”的集中表现。在这类节目中,关注社会普通层面、再现市民生存状态成了新闻首要的价值诉求,而平凡世界中的普通人成为节目重点捕捉的新闻人物。安徽经视《第一时间》作为继《南京零距离》之后重磅推出的新型民生栏目,以其内容的新鲜、及时实践了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
  2011年春节期间,《第一时间》推出的春节特别报道,紧扣春节主题,在做足“年味”的同时也较好地还原了节目“去中心化”的过程。
  (一)报道形式:情景剧、再现现场以及互动
  新闻的报道形式的创新是新闻节目“去中心化”的重要环节。如何将原有的新闻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播出是保证新闻节目取得高收视的关键。《第一时间》做到了在遵循求新求快的同时,把喜闻乐见的新闻传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多种多样的报道形式,更生动活泼地将新闻事实展现在受众眼前。在春节档的《第一时间》中,去中心化的报道方式主要体现在运用情景剧、再现现场以及多元互动三个方面:
  1、运用情景剧:2月7日播出的《秀才有礼》春节特别策划节目,通过古装情景剧的设置来传达春节拜年如何称谓等礼仪。
  2、再现现场:2月4日的新闻专题《我们的奋斗:“光电大王”林秀成》,通过对于不同阶段的企业家林秀成生活和工作场景的再现,还原了“光电大王”的奋斗历程;2月7日《伟伟打猎记》(五)则在记者伟伟带领下,真实再现了葫芦岭上打野猪的精彩画面,让受众有很强的现场参与感。
  3、多元互动:开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和网络热线三个互动通道,随时回复观众提供的信息,如2月7日的互动话题“春节的‘年味’在哪里”。
  这几种新闻报道的表现方式不仅体现出新闻时效性的要求,还可以让广大观众有一种不可预知性和期待性,营造了新颖的收视看点,提高了节目的收视效果。
  (二)报道内容:本土化和平民化
  作为本土化的新闻资讯栏目,《第一时间》的“去中心化”集中体现在“本土化”和“平民化”两个方面。
  其一,它从“本土化”出发,采用平民化的视角,及时报道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它报道的新闻既有实用的天气、交通、市场等服务资讯,还有广受关注的医疗、住房、就业、教育等民生热点问题。比如,2月4日《第一时间》的口播新闻《我省今年将“扩建”40万套“安居房”》,表现了《第一时间》对涉及民生问题的强烈关注;2月8日的口播新闻《我省发布2011年(第六号)春节黄金周旅游信息》,还有春节特别策划《春运进行时》中一组有关省内各地春运情况的动态消息,这些都体现了《第一时间》本土化的报道原则。
  其二,《第一时间》的平民化体现在报道视角和报道语言上。首先,《第一时间》的新闻均来自观众,视角贴近百姓生活。春节期间有关于农民工回家过年的消息,还有春运线上的大事小情,也有交通事故,被偷被骗等等。2月4日播出的《歙县:山村大巡游 歌舞庆新春》,以及发生在桐城市的《谁动了我的户口?》等动态新闻;2月7日播出的“关注皖北旱情”之《怀远部分乡村急需挖井队》等消息,用平民化视角切入新闻,取得很好的收视效果。其次,《第一时间》的新闻语言也有平民化特征,它的语言质朴风趣,通俗易懂。2月8日新闻特别策划《伟伟打猎记》(六)之《无名地上的枪声》(下)真实再现猎人捕野猪的过程,贴近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群众语言。同时,《第一时间》通过对同期声的真实再现,切切实实地让群众听到了自己的声音,从而让新闻更有真实性和现场感。
  三、民生新闻的未来:“去中心化”后的“公共性”
  民生新闻要发展得更好,就必须在报道中强化社会主流意识,优化报道内容的结构,侧重报道与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法规、政策的新动向,力求在服务性和贴近性上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同时整合资讯,提炼出报道内容的创新意义。“去中心化”策略给电视民生新闻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了传播话语权和语态的转变,但在这种策略的实施运用中必须注重度的把握,使“去中心化”理念更好地为民生新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
  笔者认为“去中心化”策略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将它运用得好,可以增添电视民生新闻的亲和力,增强电视民生新闻的趣味性。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娱乐大众,必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导致新闻的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新闻的庸俗化以及产生民生新闻的“伪平民化”现象等等。
  就民生新闻的内容呈现模式而言,报道形式的“去中心化”不是娱乐至上的简单拼贴和山寨式恶搞,首先要明确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并不等同于低俗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品味,还原百姓生活也并不意味着就此取消价值导向和伦理规范。因此,电视新闻在吸纳“去中心化”的合理价值内核时,需要审慎地把握这把双刃剑。民生新闻应该努力避免或革除“去中心化”倾向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促进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
  就民生新闻的未来而言,我们倡导的是“去中心化”之后的民生新闻的“公共性”。在这样的使命召唤下,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更加重视媒体的导向,立足公共利益,汇聚社会多元的声音,就公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设计选题,使公民能够加入到公共讨论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互动性和主动性的优势。这对于电视民生新闻而言是一大进步和自我超越。因此,如何将“去中心化”的优势与公共新闻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赋予民生新闻新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也成为理论界和业界新的研讨课题。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赵晋,《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瓶颈突破方式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9)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浅谈 民生 模式 去中心化:浅谈民生新闻的内容模式与创新 浅谈民生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民生新闻的创新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