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幽默

发布时间:2017-02-1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韩寒幽默篇一:看看韩寒郭敬明怎么评价对方

看看韩寒郭敬明怎么评价对方

近日,有新闻报道称韩寒不配合自己的新书宣传,经销商纷纷建议他多向郭敬明学习。通过调查我发现,韩寒与郭敬明原本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两条平行线。先看看他们是怎么评价对方的吧。

韩寒调侃郭敬明语录:

1、他的书是写给城乡结合部的人看的

韩寒曾在接受采访时称,郭敬明的《小时代》自己在网上看过几章,就像写给城乡结合部的人看的,估计是想向他们展示一下大上海的风情和奢侈吧!不过他很勤奋,这一点我比不上,我太懒散了!

2、所有的女孩子异口同声道:郭!敬!明!

韩寒在自己的网络付费小说里添加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郭敬明。连该小说的公告板中也放上了相关内容的提示。在该章节中描写了郭敬明出席一个活动的场面,文中这样写道:“所有的女孩子异口同声道:郭!敬!明!”接着韩寒还描写了粉丝为郭敬明而狂热和激动的场面:“在腰鼓声中,郭敬明登台了。他向大家挥手。人群里的好多人开始号啕大哭,有人已经支撑不住,需要旁边的人搀扶。”

3、我们是自家人,床头吵架床尾和

当有媒体问到他将郭敬明的名字写到自己的小说里,会不会遭到郭敬明的反对时,韩寒轻松地回答道,我们是自家人,床头吵架床尾和呗。

4、只要不让他当文化部部长就好了

记者继续追问他对于郭敬明当上杂志副主编有何看法时,韩寒不仅说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还说只要不让他当文化部部长就好。

郭敬明调侃韩寒经典语录:

1、韩寒的杂文没有我公司的新人卖得好

郭敬明有次在接受媒体采访被问到如今自己已经游刃有余地在经营一家公司,有没有考虑到签其他新人。郭敬明说自己公司有两个新人,他们的作品可以卖到20多万册,韩寒的杂文也没有这个销量。

2、我已习惯被韩寒骂

曾经有网友专门制作了一个韩寒跟郭敬明“合作”而成的《上海绝恋》,郭敬明第一时间的回应是习惯被韩寒骂,他们高兴就好。

韩寒幽默篇二:韩寒《所有人问所有人》书评

韩寒新作《所有人问所有人》到手了,这是一本扪心自问的书,以无厘头问答的方式谈人生,谈社会,谈伦理。当笑过之后它总能给人以瞬间的启发,如电击般的醒悟。让人明白什么才是自我,什么才是和谐。韩寒作为资深的文学作家和评论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以好玩的方式让我们看懂一个社会看懂自己的一切。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巧妙在于多重性和趣味性,更符合当代人的思维。实乃中国的维基百科,触及面之广让我们不得不刮目相看这小小的一本袖珍书,谁说小个头没有大智慧呢?它反而比那些鸿篇巨制的大个头更有灵活性和大众性。百姓们都喜欢接地气的东西。例如其中一篇尸体如何处置的回答,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涉及了社会,民生。那些解答者并不一定死扣于理,而是以非常幽默的笑话给出了更为广泛性

韩寒幽默

的答案有人说自己死后的尸体捐献给科研机构,看看到底谁还能比自己的尸体更毒。理由便是这个时代的我们都是喝着三聚氰胺的牛奶吃着苏丹红的食品长大,居然还能安然无恙的过着日子,实在奇迹。还有人说自己身高160却有150斤的体重,希望自己死后将尸体炼油以解决市场之需....也有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做着蚁族奋斗在社会的最底层.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去旅游,希望将自己的骨灰撒在海上游山玩水......如此云云

很多时候,这本书在笑谈之中便拥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老生常谈是许多教育类图书的宗旨,枯燥的解说如话不投机半句多一般。《所有人问所有人》是真正深入民间的书,所有问题都洞察秋毫,并且以专人专答的方式给予最完美的解说。本人一直没有过多的幽默细胞,喜欢专注于理性的诉说。它居然满足了我这类人的需求,正儿八经的谈论了许多生活道理以及科学理论。全方位的内容让我咂舌。其中《所有人问所有人》中关于人生的话题非常合乎我的胃口。他说人生并不复杂,也就两个字活着更确切的说法是平淡的活着文章中最突出的便是平淡二字。在如今的社会中末位淘汰制已经深入人心,谁都想比更多的人享受的更好。居安思危的心思一直让我们苦不堪言,要知道飞的更高除非望的更远,不然反之便是摔得更惨。不少电视剧给予了我们很好的提示。那些曾经身价上亿的老板们如今爬上了那座城市最高的楼层纵身一跳,结束了拥有的所有的一切。《所有人问所有人》当中解答者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让我们明白活着才是一切的重点。好死不如赖活着确实是个睿智的选择。但是光是活着苟且偷生并不是我们的初衷,平淡二字便有了用武之地。我们力争自己活的不算太差,也不争上游,当然也不能和陶渊明那样避世的态度同等对待,我们不在世外桃源。几亩田地一宅院如今也是有钱人享受的份儿。有人说这是不思进取。是人生之大不幸!人们的处世态度当然不能同一而语。如果你认为自己稳操胜券大可以大刀阔斧的做。而解答者认为只有平淡才能看清世间的一切,以出世的态度看待入世的生活。

韩寒的《所有人问所有人》给文学界和教育界带来了一阵清新的春风。另类思考将是社会改革的核心,这本书的出现是我们该为之庆幸的。与时俱进是时代不变的宗旨,什么样的时代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80后日渐成熟的心境以及90后傲慢与奋斗兼具,而异军突起的00后也将成为主导力量。我们看到许多不同的新鲜事物成为这个时代的主宰。《所有人问所有人》坚持以深入民心的方式见证着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看清前面将要行进的道路。

韩寒幽默篇三:韩寒事件之我见

韩寒风波之我见

@飞鱼557

这两天,一打开微博就是一大串的关于方舟子质疑韩寒的帖子,我看了方舟子及韩寒两个在这个事件中目前为止所有的文章,对于方舟子的一些指责,也说说自己的看法。我没有证据,所谓证据也无从考证,方舟子虽然提出这么多质疑,但是他自己也明确表示没有证据,只是质疑而已。麦田和方舟子用“有罪推论”来对韩寒提出各种质疑,假设他有罪,假设他代笔了,就咋咋咋地了,利用文字和舆论的故意引导,俨然已把这种推论上升为事实了,或者连大仙自己都不敢断定的事实,他周围的一些小仙已把它作为事实再追加推论了,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了。想我某个学期英文课老师要求做presentation时,我还以韩寒作为主题,这才促使我应该为韩寒说句话了。

在26日方舟子最新的文章《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之中,方舟子指责《三重门》不是韩寒作品的理由为一是对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存在疑问,说韩父在《儿子韩寒》中说《三重门》写于韩寒留级之前,也就是16岁,而韩寒最近回应文章里面却说他是在17岁写的《三重门》,两者自相矛盾。二是对韩寒如何写书存在异议,韩寒最近博文说是周一到周日都在写,而且白天黑夜课上课下都在写,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这和韩寒在2006参加的一个电视节目中说的只在课上写的回答有出路。三是对韩寒有没有回避同学们写作有疑问,因为韩寒在电视节目中说自己写作时不喜欢有人看,而在博文中又说每写完一页就传阅。四是还是不理解为什么韩寒每当被问及《三重门》的题目意义时总是回答忘了,但又自称对读者负责。

一、对于写这本书的时间到底是16岁还是17岁的问题上,方舟子这个极品已经纠结了好几天了,我要说的是方舟子确实是一个搞科学的人,凡事都要做到精确精细,但是这种科学的严谨的精神用在生活中确实会很让人头疼,甚至会被为人是疯子。韩寒自己说17岁写的,韩父确说是16岁写的,16岁和17岁之差也不过一年,你何必这么纠结,如果按方舟子的严谨精神,为什么不假设一个在说周岁一个在说虚岁呢?方舟子为什么不做这种“对自己不利”的假设而只做“韩父代笔”这种“阴暗心理”的假设呢?或者不做周岁虚岁这样悬乎的假设,也可以认为韩寒在博文上随口一说17岁,这完全可以理解,博客本来就是随性的文字,再加上韩寒的写作风格就是信手拈来型的,这一点在他很多作品当中也能体现,《长安乱》、《他的国》就很随性,感觉作者想到哪写到哪。这种风格和严谨王子方舟子PK当然会处于天然的不利地位,其结果就是你多说一句多错一句,说得越多错得越多。因为如果你说你妈逼的,是我写的,方舟子会研究出是你妈逼我写的。

二三、对于电视节目中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受当时的情绪波动的影响下回答的,所以不能抛开当时的情景直接对回答的内容做置评。我相信韩寒在初中时写《三重门》是课上课下都在写,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如不是这样,确实没有时间。但是为什么会在节目中说只在课上写呢?我的看法是,在那个节目中,韩寒是为了更加体现自己对课堂学习的厌恶,或者说为了更加体现自己的某些与众不同才“故意”说自己只在上课的时候写书,因为课余时间是很宝贵的,而上课时间是可以被利用的。虽然这种想法有点哗众取宠,但是对于韩寒这种年纪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心态很好理解。如果方舟子不能理解年轻人这样的心态,那只能说明方舟子不懂人情世故,或者在故意吹毛求疵。再者,韩寒说自己写作时不喜有人看着以及写看一页就传阅我觉得并不矛盾。我写作文时也特别不喜欢人家看着,觉得如果自己才写了半句,就被人家看出自己想写什么了会很没面子,甚至当年考试时写作文,如果老师站在旁边就故意不写,而是把试卷翻到前面去“检查”。但是另一方面,我写完文章也很乐意与人分享,觉得人家在看我的文章时候,是在慢慢理解我的意思,而我的意思已经在待命让他来理解了,多威风。

四、早年的央视采访韩寒的《对话》节目,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五遍。确实觉得韩寒在“舌战群逼”,因为韩寒比那帮逼们所处的层次高出许多,所以很能理解会发生双方都无法

理解对方想法的现象,这就好比两人处于不用楼层缺平着向对方开枪,子弹当然都不能打倒对方,那位“用QQ聊天”的大人对韩寒的不屑恰好证明了自己的无知和可笑。虽然在当时,大部分的人会很难理解韩寒的思想境界,可能大多会为了顾及传统教育体制来质疑韩寒,但是十年后的现在,如果你还陶醉于黄思路的钢琴声中却在鄙视当时的韩寒,那我只能说你确实应该“用QQ聊天”了。如果现在的我是当时节目中的韩寒,那个主持人问《三重门》名字的由来时,我也会毫无犹豫地说我忘了。因为对于旁边两位专家的冷嘲热讽,智商骂槐,韩寒已经表现得很风度很谦虚了,如果他再班门弄斧,多此一举地解释其实“三重门”出自哪哪哪的,这不正好给专家抓住攻击自己的尾巴吗?这位全力维护学术界体面的专家可能会说,现在的孩子啊,没看多少书就出来卖弄,逮个句子就胡乱解释,云云。

JP方舟子在上篇博文《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中也提出了一些质疑。

五、韩寒初二和高一分别写了两篇《书店》,文笔犀利老练,幽默成熟。方舟子认为韩寒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形式上语言上用辞上都差不多,质疑韩寒两年作文水平没长进,进而质疑这两篇文章其实都不是韩寒写的,而是由其父代笔的。我特意重新看了这两篇文章,确实写的不错,不像初二或高一学生能写出来的,但是用两年没长进来质疑韩寒,这个未免太特妈鸡蛋挑骨头且无理取闹了吧。如果初二的时候就能达到一流写作水平了,那高一的时候一定要达到一流加吗?再说了,为什么从初二到高一一定要长进呢?我觉得我的英文水平最好的时候是初三临毕业的时候,之后高一高二高三大一大234都是每况愈下,现实就是如此现实,我敢肯定很多的人情况和我一样,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按方极品的想法,是不是我中考不是我自己去考的,而是他妈逼我去考的?

六七、方舟子说两篇《书店》中均出现性爱的描写,还大度地说高一时对性有种种联想并公诸于众还可以理解,但初二就这么做就太早熟了。原来,在方舟子的理论中,对性爱联想并描写的起步年级是高一,我只能说方舟子很不了解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初二对性爱仅仅还在联想阶段的,就已经是晚熟了,靠! 方舟子又说韩寒中考语文差作文差,进而质疑韩寒的作文水平。我要问,一次考试作文扣分多就说明作文不好?命题作文的发挥空间也很大,你的思路如果不和标准答案雷同,就是跑题,扣分严重。我高中时候自认为作文也不错,但是有时候也会被扣很多分,原因是没有把握命题老师的意思。韩寒的文章思想跳跃性强,发挥的空间更大,故而偶尔一次没有把握住完全可以理解。且除了作文,语文其他题目也都是典型的应试题,找错别字选错的拼音,还要写作者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对于风格开放思想发散的韩寒来说可能也很头疼。

八、方舟子说韩寒在一个小时里面写出了1000多字《杯中窥人》很难理解,因为1000多字即使抄写也要半个小时,如果得出了韩寒其实只用了另外半个小时时间来写这篇文章的高论。且不论这高论多少不可思议,单说1一个小时写出一篇1000多字文章是否现实可行。高考作文一般规定800字,至多给1个小时,一般都是要求40多分钟写完的。试想,高考作文是给普多大众做的,即使这样都要求起码在1个小时里面写出800字文章,韩寒这样一个在《对话》中舌战群逼的“文艺青年”的构思作文水平应该远高于大众吧,他在1小时之内写出一篇1000来字文章有什么好奇怪的。我当年参加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一篇也要求1000字,我基本30分钟就写完了,当然,对于申论作文,方舟子大仙可能会说这个根本不用构思,只要默写就行了,所以不能算。所以我再说我写高考作文时,一般都会超出字数而写到1000字左右,但是很少有机会能有1个小时多的时候可以写,一般都是40来分钟,但还是能写出来,基本无压力。我想韩寒肯定比我强多了,虽然他的题目难,但是要在1小时里搞定一篇1000字的文章,必定毫无压力。

九、方舟子大神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质疑《杯中窥人》的命题过程中,放入被子的到底是什么。说这个说是纸、这个说是道林纸,这个说是袋茶外装,而韩寒最终在文章把“它们”

处理成了布,这个让人不解。其实很好理解,时隔这么多年了,大家记得最清楚的是有这么一个事件存在,至于在事件中用了什么牌子的纸头这种无关紧要无伤大雅的配角确实会让人摸不清头脑,我想也只有方大帅这种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的才子才会去纠结。至于韩寒为什么把纸写布,按方才子的阴谋论观点是认为韩寒事先背了一篇布的文章,但是考试的时候却发现是纸,心中一慌,菊花一紧,跟着写了纸,但最后却又修改成了布。我认为,如果真如方仙人所说是事先背的是布,考试时却发现是纸,那为什么不直接把布换成纸来写呢?“难道韩寒不怕离题吗?”难道韩寒的脑子连把布改成纸都转不过来了吗?我的理解是,韩寒要写一个人从刚踏入社会到最后被社会所浸染的这么一个人生过程的文章,如果用纸的话显然不太合乎常理,因为在人们想当然的常识中,纸进入水中很快就湿透了,就很难产生一边看着它沉沦一边思考一边写文章,到最后正好沉入杯底文章正好收尾这么好的配合效果了,故而韩寒才“略施小计”把纸“文学化地”处理成布,因为布才会慢慢浸湿慢慢下沉,这点正好可以配合他文章的写作过程,以达到非常巧妙的效果。

等等,我刚才说的这是人们按常理想想的结果,但是现在发现确实有些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的小仙在用不同的纸在水杯中的浸湿和下沉时间作比较,是他妈逼他这么做的吗?

综上所述,韩寒方舟子这场风波的关键是,方舟子用自己精确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对待以随性文字著称的写作风格,他显然是把文学创作当做科学现象来研究了,再加上用对方对十几年前的回忆的文字来打击对方。初一看,方舟子显得“有理有据”,提出的质疑个个都是“精确制导,一击毙命”型的,但是细一想,方大仙这种做法完全趋于扯谈,很有估计炒作的嫌疑。敢问方总,你能说出你十几年前的某篇曾经发表的文章是在上班时写的还是下班时写的还是推掉集体出游的机会和经期的女同事在办公室里边调情边写成的?在这个事件上,方舟子简直是个娘们,胡搅蛮缠不说,还咬文嚼字,偷换概念,必要的时候也添油加醋,利用某些网友认为哪边喊得响哪边就是真理的二逼心理,以达到YY强身的目的。

相关热词搜索:韩寒 幽默 韩寒的黑色幽默 韩寒 的幽默段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