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挖红薯又多又大_年轻女律师张晓玲的红薯情结

发布时间:2020-02-2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张晓玲是在北京工作的一个年轻漂亮女律师。从2006年开始,她每年往返安徽农村老家10多趟,经过反复试验,培育出红薯高产品种,单株红薯最大一束重37.25公斤,单个最大27公斤。而今,她有个新愿望,那就是在通过专家鉴定和安全检测后,能大面积推广她试验的红薯高产品种,让贫困地区农民受益。
  农家娃成了年轻女律师,不忘少女时种出大红薯的梦想
  今年28岁的张晓玲老家在安徽临泉县张新镇。临泉是贫困大县,人多地少,农民除种田之外,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张晓玲兄妹8人,她排行老三,而家里一共只有2亩多耕地,经济相当拮据。在张晓玲童年记忆里,饥饿总是与她相伴,能够吃饱一顿玉米粥和红薯饭,是她最惬意的事情。
  在张晓玲上小学时的一个暑假里,她下地帮父母收红薯的时候,发现一个硕大红薯,足足有10多斤重。当时她和母亲高兴坏了,母亲甚至把大红薯抱在怀里,对张晓玲说:“三娃啊,要是咱家的红薯都长这么大就好了。”读中学时,张晓玲每次帮助家人收红薯时,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如果我能发明出一个办法,使红薯个个都长10多斤重,让母亲灿烂的笑容永驻,那该多好啊!
  1999年,张晓玲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重庆西南政法大学录取。大学本科毕业后,她又考上研究生深造,取得刑事诉讼法硕士学位,并如愿进入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当律师。经过4年历练打拼,张晓玲成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和北京市律师协会会员,担任数家金融机构及大型企业财团的常年法律顾问。
  虽然主攻法律,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张晓玲,仍对农业书籍资料很感兴趣,对如何种出大红薯的梦想依然念念不忘。业余时间,她努力收集和参阅相关资料。2006年冬天,母亲的一次北京之行,促使张晓玲加快把梦想付诸行动。
  那是2006年春节后的一天,母亲来到北京看望女儿。那天晚上,下班回到家的张晓玲一打开电饭锅,就闻到了一股久违的红薯香味,她忘情地惊呼:“天呐,红薯!”
  张晓玲吃着收了浆的甘甜红薯乐开了花,母亲却叹气说:“去年遭旱灾,成本大收成差,今年许多乡亲都不想种红薯了。”
  母亲不经意的一句话,把张晓玲的记忆拉回了饥饿无奈的童年。她知道母亲和乡亲们日子依然过得很苦。当天晚上,张晓玲辗转难眠,想起童年收获的那个大红薯,她开心笑了。对呀,家乡人多地少,自己这几年一直在琢磨如何攻克高产红薯种植技术难题,不如把课题搬到老家去做,为家乡父老乡亲脱贫出一把力。
  想到这里,张晓玲禁不住叫醒已经睡着的母亲,向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母亲听了后,一字一顿地说:“孩子,这是科学家干的烧钱活,可不是闹着玩。你要想好,千万别影响你的正事!”张晓玲自信地说:“放心吧,妈妈,我会安排好一切的。”
  万事开头难,面对一次次试种失败她毫不气馁
  张晓玲属于那种敢想敢为的女孩。从此,她在繁忙的职业律师工作之余,给自己定了个铁规:每天看有关红薯种植的专业书50页。为此,她经常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借阅红薯种植专业书籍。
  面对张晓玲对红薯种植走火入魔般的投入,她的男朋友担忧地提醒她:“小玲,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活计,也许一个权威的农业专家一生都无法实现这样的梦想。你是个门外汉,只怕你付出再多也搞不出啥名堂。”张晓玲说:“付出不一定成功,但人的一生总得做一两件有意义事情。只要我努力过了,即便不成功也不枉此生!”
  2006年6月,在中科院几位朋友的帮助指导下,张晓玲带着辗转买来的高价优良品种组合红薯苗,回老家试种。她在母亲的地里植了6株苗,用塑料薄膜和小竹竿撑起一个小棚。回北京前,张晓玲调制好有机肥,叮嘱母亲如何定期施肥。回京后,她一边忙工作,一边两天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询问薯苗长势。即便这样她还不放心,每月都要回老家一次,一趟硬卧快车票花298元,然后再包车行两个多小时的路才能到家。仅仅每年10多趟往返北京、阜阳临泉两地的车旅费就得一万多元。
  与此同时,张晓玲还买回大量的红薯种植光盘和书籍进行研究;每次回家,她都把薯苗的成长情况用DV拍成录像,请中科院和农业部的有关专家,对红薯生长、施肥、培土、除虫等进行指导。
  可是,由于肥料营养元素没掌握好,2个月后,这6株红薯苗竟然只疯长叶和根,就是不结红薯。虽然第一次实验失败了,但是倔强的张晓玲并没有灰心。
  2007年初夏,张晓玲又花高价托人买来红薯种苗和肥料,再次回老家试种。可是由于管理不善,几株天价红薯苗陆续患上抗茎线虫病和根腐黑斑病而相继死亡。两年的付出,10多万元竹篮打水一场空,张晓玲极度郁闷,病倒在母亲的床上。母亲对她说:“三娃,别闹腾了,要不,咱到这就收手吧。”张晓玲拉住母亲的手,说:“妈妈,女儿的努力绝对会有眉目,你祝福我吧!”
  2008年春,新婚不久的张晓玲在丈夫的支持下,决定暂时不要孩子,以便集中精力继续试种高产红薯。经过反复试验,她终于摸索出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植红薯,哪种肥料搭配灌施最好,什么时间为最佳种植期等等。
  “我是农民的女儿,让天下种红薯的妈妈们都能收获大个红薯宝宝,是我的最大快乐!”尽管付出很多,张晓玲认为自己的追求很值。
  4年耗资60万元,她终于收获初步成功的喜悦
  2009年5月初,张晓玲将一批经过筛选优化的薯苗种植到地里。可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一次下苗被冻死了,第二次下苗又全部被人偷了。
  为了给红薯找块安全生长地,张晓玲在母亲家门前的菜地里专门开辟了一分地,并搭建一个棚,以每月1800元的报酬雇用两个亲戚,整日整夜看护薯苗。
  第三次下苗后,张晓玲从北京赶回老家的频率变为一周一趟。她通常是在火车上一边研究承接的案子,一边向专家在线请教试验种植高产红薯的难题。在红薯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张晓玲从北京每赶回一次,一呆都是四五天,亲自照料这些宝贝。于是,乡亲们经常会看到一位留着披肩长发、一袭时尚裙装的俏丽“金领农民”在地里细心呵护她的红薯。两个多月后,张晓玲的红薯已经长到一尺多高,只见叶为深绿色,叶脉络为紫色,叶柄基部均为浅绿色,薯秧茎蔓粗壮,表现出耐肥耐涝耐旱耐瘠的特性。
  2009年8月底的一天,当张晓玲再次顶着酷热掀起蓬松健壮的红薯藤时,只见一个个硕大的红薯已经露出地面。奇特的是,这些红薯果实一半长在地下,一半裸露着红皮身子长在地上。张晓玲惊喜地脱口而出:“天呐,芝麻开门,奇迹终于出现了!”她喜极而泣,立即给丈夫打了报喜电话,然后飞奔到屋里向妈妈喊道:“妈妈,女儿的努力终于快成功了!”妈妈也跟着她流下幸福的泪水:“三娃,这比你当初考上大学更让妈妈高兴!”
  风雨之后见彩虹。张晓玲为了种出巨型红薯,前后试验了4年,耗资60万元,收获的时节终于到了。2009年10月2日,北京到阜阳开通首航飞机。10月21日,激动万分的张晓玲从北京坐飞机回家收红薯。当天晚上,张晓玲请来几个亲戚起获出土大红薯,在一阵阵啧啧称奇声中,一串串比冬瓜还大的巨型红薯被挖出来陆续过秤,最重一株为37.25公斤,单株最小的也重21公斤,单个最大的重27公斤。这些红薯呈纺锤形,结薯集中,薯块膨大光滑,就连红薯的根也特别粗大,最粗的主根直径约有12厘米。当晚大家洗净2根小薯蒸熟后尝鲜,都夸口感香润甜美。张晓玲估计,大红薯淀粉含量应在35%~45%,而普通红薯的淀粉含量最高的不超过20%。虽然这种大红薯不适合人们直接食用,却有良好的深加工前景,可以做粉丝、粉条、薯片等食品原料。
  “张晓玲家种出超大红薯了!”次日,这个爆炸性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附近的大小村庄。一时间,人们扶老携幼纷纷前来祝贺瞧稀罕,一拨拨人把张家门前屋后挤得水泄不通。临泉县农委信息中心的郭具成得知消息后,也迅速来到张家验证。面对巨型红薯,郭具成非常吃惊,连称从未见过这么大的品种,他表示将向县市领导汇报申请专家鉴定和安全检测,等确定基因对人体无害后才能推广。
  小胜不收兵,张晓玲又给自己制定了新一轮规划。她说:“2009年试种的品种比较单一,但我基本上掌握了它的习性。2010年春天要扩大面积多试验几个品种,今后如果通过了专家鉴定和安全检测,我希望能在全国推广新品种。第一步,先免费赠送老家乡亲们薯苗,扩大市场效应;第二步,通过卖苗实现大面积种植,然后就是深加工。”
  张晓玲还说:“为了天下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我会继续努力的!”我们祝愿张晓玲能早日实现她心中的美丽梦想。
  题头照片:张晓玲近照。

相关热词搜索:红薯 情结 律师 年轻女律师张晓玲的红薯情结 我的红薯情结 我的红薯情结经典散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