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偶像手抄报_偶像们和关于他们的书

发布时间:2020-03-0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书评人简介   绿茶,报纸副刊资深编辑,从a2010年8月份开始每月推出的“绿茶书情”,获得读书界好评。      我没有去听鲍勃?迪伦的演唱会,怕破坏我心中美好的记忆。我身边很多朋友去听了,但我知道,其中一些人是去打酱油的,而另一些是去围观偶像的朋友,回来后说,周围很多打酱油的人让他无法认真欣赏偶像的风采。
  真的不必当年了。现在这么大牌的人来,其实也只是一股风,留下点余音,基本上不会成为难忘的记忆。而当年,买到一张偶像的磁带都会让我们高兴好几天,躲在宿舍里,反复倒带,听到耳鸣。
  现在的我,更喜欢静静地读偶像们的书或关于他们的书。不像当年读《伊甸园之门》那样的血脉贲张,也不想读《灿烂涅?》那样热血沸腾。一个时代的逝去,就意味着翻开新的一页,不管这一页属于历史,还是怀旧。
  尽管70岁的老鲍勃?迪伦依然唱着《永远年轻》,但其实像我们“70后”,听他歌长大的,都已经不年轻了。70一代人,总觉得自己错过了黄金的60年代,于是,在被音乐迷醉的时光中,一味地恶补一切和他们有关的音乐和相关的东西,也因此,他们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成了偶像。
  你看吧,台湾两位乐评人马世芳和张铁志,他们的新书中,都不免流露出偶像的影子。马世芳的《昨日书》,书封上印着密密麻麻鲍勃?迪伦的歌词;而张铁志的新书《时代的噪音》,副标题为“从迪伦到U2的抵抗之声”,这两位“70后”乐评人身上,显然都充满着偶像抹不去的影响,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这些细节会自然地“被流露”。而大陆乐评人王小峰的新书《沿着?望塔》,书名直接引用鲍勃?迪伦著名的一首歌名。
  我的偶像多数短命,惟鲍勃?迪伦长命。
  他的回忆录《编年史》,国内翻译过来叫《像一块滚石》,刚出了一卷。这本他在自己的手动打字机上,花3年时间打出来的回忆录,揭开了这位偶像的很多面纱,但可惜我们此时刚看到开始。这次他来京,我应该去亲自围观一下,但自从我读了回忆录第一卷后,觉得,我还是更愿意在他文字中认识,因为这些东西和我有距离,反而更亲近。另一本《老美国志异》,以鲍勃?迪伦和他的乐队,在1967年的《地下室录音带》为主题,深入剖析这段耐人玩味的故事,同时讲述古老而奇异的美国在那个时代的起伏跌宕。
  另一位偶像约翰?列侬,1980年12月8日,《那天,约翰?列侬走了》。这本书全景式地为我们展现了那一天的真实画面,通过大量的细节和当事人回忆,讲述了一位天才音乐家的离去的因与果。而《滚石》杂志的扬?温纳在《列侬回忆》中,为我们敲开列侬的嘴,真情讲述他的音乐理想与对现实的看法,可视为他与“旧时代”的决裂宣言,这样真实的访问是我们了解列侬的最佳入口。
  除了列侬的意外离去,我另外几位偶像都属于自杀。珍妮丝?乔普林因服食过量海洛因27岁去世,The Doors(大门)的灵魂吉姆?莫里森因吸毒和酗酒28岁去世。
  读珍妮丝?乔普林传记《活埋蓝调里》和吉姆?莫里森传记《此地无人生还》发现,这两本传记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都发生在那个让人惦记的60年代,都充斥着大量“吸毒”和“酗酒”的描写,都表达了他们和人群格格不入的性格,甚至连书名都预示着“死亡”这个主题。艺术,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很彻底,但很短命。
  关于我的偶像们,这些书都是我的最爱,通过它们,我了解到偶像们音乐之外的人生经历,也了解了艺术在他们身上附着的力量。我现在已经很少听他们的音乐了,但心底,有时候会冒出他们的旋律,这也许是对青春往事的一种反刍,也或者是对现实的一种抵抗。

相关热词搜索:的书 偶像 偶像们和关于他们的书 偶像练系生 我们来了偶像选的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