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和硬实力【没有“硬实力”,哪来“软实力”】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中国崛起须靠软实力。”是近年媒体上常见的言论。但其正确性、可行性如何,值得商榷。   所谓“软实力”,是与“硬实力”相对的概念。后者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含外交)、军事与科技的综合力量,而前者则是以精神文明为主体的文化力量,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宗教哲学、价值体系,乃至行为模式、国民素质、生活方式等。两者合而为一,构成综合国力,这是毫无争议的。
  然而,在一个国家崛起过程中,硬实力和软实力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均衡、不对等的。原因在于两者的本质或属性有所不同:在硬实力中,经济以及直接为经济服务的政治、军事、科技等,都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下层基础,而软实力则纯属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换言之,软实力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硬实力,根本谈不上什么软实力。
  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崛起而言,经济实力是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为它是硬实力的核心部分。只要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不但强大的政治、军事、科技实力将应运而生,而各种软实力也将如影相随。
  当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相互关系,并非机械的、单向的,而是辩证的、双向的。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某种程度时,若要持续发展以进入较高阶段,就得借助于其所衍生的各种软实力,使之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然而,必须指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主从关系或本末关系,在任何历史阶段,软实力皆依附于硬实力,随硬实力而浮沉消长。
  至于一个国家、民族崛起过程中,如何发挥影响力,笔者认为必须首先依靠硬实力,中外古今似乎无一例外。
  先看中国古代历史。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实力较弱,初期只能“霸西戎”,但经过商鞅变法后,国富兵强,秦王嬴政终于靠远交近攻征服六国,创立统一的秦帝国。至于大唐文化盛极一时,声名远扬,长安一度成为世界文化中心,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唐帝国农业经济发达,手工业生产力较高,以致国家富裕,硬实力十分雄厚。日本在“唐化运动”中全方位吸收中国文化,就说明了这点。
  再看西方近代历史。意大利虽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软实力一度傲视于欧洲;但政治不统一,军事力量很有限,未能建构一股强大的硬实力。因此,意大利在海外的影响力,甚至远不如领土比它小的荷兰。后者是以海军、造船、航海、经商,建立海外殖民地而称雄于世界。
  法国在路易十四时代,虽是个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但因其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空前强大,是欧洲大陆的霸主,致使法国语文、艺术、饮食、服饰、时尚,广受欧洲人的仿效,而盛行一时。各国签订条约皆用法文,说法语成为上流社会的身份标志。这说明了一个民族的软实力,必须借助其硬实力,才能拓展空间与发挥作用,使其影响力极大化。
  大英帝国的兴起,同样主要依赖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在全球建立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同时输出语言文化、文官制度乃至政治模式。时至今日,英文之所以成为使用范围最广的国际语文,并不是英文本身比其他语文(如中文、法文、俄文等)优越,而是因为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美国继英国之后在20世纪成为世界超级霸主,使得英文含金量最高。
  美国独立之初只有13个州,今日却有50个州。其领土的拓展是靠民主共和、价值体系的亲和力吗?当然不是。它主要靠的是连年战争与征服。苏联解体之后,美国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强国,霸主地位又如何产生?是得自好莱坞电影与快餐文化吗?是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吗?当然不是。
  再谈中国崛起问题。和发达国家一样,中国崛起的过程,就是硬实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崛起一律采取了向外扩张模式,引发了一系列对外战争;但中国走的却是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是中国对世界的庄重承诺,西方和日本大可不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论是早期的“骨牌论”、“朝贡说”,还是当今的“中国威胁论”,皆属无稽之谈。
  有人认为,中国人口庞大,国土广阔,一旦强盛起来,对周边国家自然构成威胁。他们似乎忽略了一点:中国国内的治理与发展千头万绪,艰巨无比,遑论威胁他人?中国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和传统,自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欺凌羞辱,哪能摇身一变为侵略者、压迫者?
  为了振兴中华,中国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国防力量,以维护领土统一与主权完整,防止各种敌对势力渗透、颠覆与制造事端,创造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过去有句戏言称:“台湾出肉弹,大陆出导弹;台湾出歌星,大陆出卫星。”对西方人而言,肉弹、歌星当然魅力无穷,但对中国人来说,若无“两弹一星”,则振兴中华即成为废话、笑话。
  总之,“中国崛起须靠软实力”之说,既无历史依据,又脱离中国国情与国际政治,是个伪命题。

相关热词搜索:实力 哪来 没有“硬实力”,哪来“软实力” 软实力和硬实力 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