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是如何摧垮克罗地亚的] 克罗地亚

发布时间:2020-03-06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2010年12月27日,克罗地亚女总理亚德兰卡•科索尔一口气撤换了4名关键职位的部长,他们是国防部、财政部、文化部、建设部部长。   走马换将是内阁人事变动的常事,但一次性“下岗”这么多内阁大员,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事,这不亚于一场“政变”级官场地震。而在此之前,一名副总理被捕,前总理也遭通缉。这个议会内阁制以“总理为大”的国家,从官员大面积“患病”的角度上看,已经进入了“山河破碎”的境地。
  “治腐”是政治冒险
  上世纪90年代,正是被称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烽火连天的岁月,这里充斥着民族分裂阴谋、国家碎片化、族群残杀、人道主义灾难。国际社会对半岛的制裁及武器禁运,使渴望在冲突中战胜敌人的各势力,不得不与原有旧势力合作,以获得武器、资金及兵源。大批前朝高官加入到这个犯罪网络,他们与黑社会相勾结,互相利用。战争使百姓生灵涂炭,也让有组织犯罪集团及腐败官员牟取了暴利。
  战后,大南斯拉夫瓦解了,巴尔干半岛成了碎片化小国的闹市。独立后的国家内部政治势力斗争并未平息,腐败集团并未得到清算,政治阴谋家借助他们暗杀政治对手及拉选票,腐败集团借助政治势力打入政府要害部门担任要职。以至于战争结束近20年了,巴尔干半岛仍迟迟建立不起来法治和民主,更遑论基于法治和民主的善政。
  克罗地亚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巴尔干国家,这个曾被视为原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最富裕的一个地区,自1991年脱离联邦独立出来后,今天是一片混乱不堪,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严重。2008年经济衰退了近乎一半,2009年也衰退了百分之十以上,而有组织犯罪活动猖獗,腐败现象惊人。2009年5月,BBC曾以“被腐败和犯罪诅咒了的国家”为题报道过克罗地亚,惹得克罗地亚官方郁闷不已。《经济学人》杂志也在同期以“克罗地亚腐败泛滥”为题批评了该国。《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更是大量报道,预测克罗地亚在这样的政治腐败下断难以加入欧盟,声称,“如果拿克罗地亚当作巴尔干各国的发展模式,那么整个区域的未来注定就是失败的。”
  由美国传统基金会主导的一项“经济自由”度评分中,把克罗地亚在内的大部分巴尔干国家列为“压制级”。一份来自欧盟2006年的报告揭示,巴尔干已经成为东西方之间的的罪恶通道,毒品、武器、非法人口贩卖,绝大多数都是经此路线进出欧洲。国际刑警组织对此在地图上详细标明,这条线路东起土耳其,西至克罗地亚,然后进入了欧洲意大利或奥地利,克罗地亚成为这条线路的总指挥部。加上阿富汗战争连绵不断和巴基斯坦政局动荡,以及国际恐怖集团向西欧扩散,更加速了各种势力与控制巴尔干“犯罪通道”的腐败集团进行交易。
  在克罗地亚,“治腐”是件政治冒险活动。2006年,时任司法部长的维兹娜•奥兹波尔特决意抗击腐败,立志推进司法改革,并发誓把腐败官员绳之以法。然而,手脚还没活动开,她就接到了解职令。
  同样,在这里,“揭黑”或“揭腐”更是一需要冒生命危险的事。2008年,多名揭腐的记者被人暗杀于街头。其中一名被害者,名叫杜塞•米久乌斯,是克国著名记者,在光天化日下,被两名攻击者挥舞球棒猛击其头部,脑浆迸裂,送入医院不治身亡,而攻击者至今仍逍遥法外。另外还有两个著名记者,在其工作的报社大楼停车处,被放置在车底下的炸弹炸死于车内。
  同年,还发生了一桩让捍卫正义的律师付出女儿生命的代价的悲剧。这名律师正为一名被控腐败的国防部中层干部作无罪辩护,鼓励当事人揭发更高级别的官员涉腐。据称,这名被控在巴尔干战争时贪污价值500万美元钻石的军官,告诉律师说,这笔钱本是准备用来购买武器的,但一名更高级别的官员把钱取走,并转存在国外80多个银行里。这名中层官员所谈的那个“大人物”,今天已经变身为克罗地亚执政党的关键人物。由于律师坚持揭黑,他26岁的女儿被人暗杀。
  一个名叫戈兰•弗拉德尔的克罗地亚记者曾这样说过:“如果意大利是黑手党国家,那么克罗地亚就是国家黑手党。”
  前总理腐败案的政治影响
  克罗地亚一家杂志在2008年就曾披露,时任总理的沃伊•萨纳德拥有价值20万美元的名表,公众怀疑这些名表是上世纪90年代战争混乱时期从私人手中非法盗取之物。
  报道并没有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因为这样的猜疑和事实在克国已经见怪不怪了。不过这桩报道传到了国外,却引起了国际媒体的跟进报道,克国总理终于坐不住了,只好出来解释:这些财产是他疏忽之下没有申报的,至于来源,他拒绝解释。
  但国外媒体仍然不依不饶,指出萨纳德在担任总理期间,时常有人扛着大口袋现金,出入执政党办公楼。一名曾担任过党部会计的人员说,这些现金大口袋,都直接交给了萨纳德。
  前段时间闹得很凶的维基解密也有克罗地亚的内容。2009年,美国驻克罗地亚大使发回的秘密电报中说,萨纳德有可能涉及数宗案件,当局调查官已经在秘密展开调查。一份国际教育机构的报告称,在萨纳德任职期间,克罗地亚教育腐败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教师普遍受贿,学生不行贿,休想毕业拿学位。学校买卖文凭现象泛滥成灾。
  估计受到了国际压力,萨纳德于2009年7月突然宣布辞职,结束了他2003年起就担任的总理职务。新总理亚德兰卡•科索尔在2009年7月就职,成为了克罗地亚自1991年独立以来的首位女总理。
  2010年1月,萨纳德虽然被开除党籍,离开了执政党,但11月,他居然以“独立议员”的身份,当选为议员,重回政治中心,显示了萨纳德势力的庞大。但在12月9日,应克罗地亚检方公诉人的请求,克罗地亚议会剥夺了萨纳德的议员豁免权,首都萨格勒布一家法院立刻下达了对萨纳德拘留1个月的法令。
  萨纳德预感到大事不好,在议会启动豁免权剥夺决议案之前数小时,就逃进邻国斯洛文尼亚,之后潜入奥地利。奥地利收到克罗地亚警方发出的国际通缉令之后,于10日逮捕了萨纳德,关进了奥地利的监牢里。克罗地亚已经启动了引渡程序。
  克罗地亚发给奥地利的国际通缉令上是这么说的:萨纳德涉嫌“实施犯罪行为和滥用权力”。
  想入欧盟就得“脱胎换骨”
  克罗地亚地处亚德里亚湾,与意大利隔海相望,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古堡建筑群和迷人的度假海岸线。中国人熟知的马可•波罗,就是威尼斯帝国时代的克罗地亚人。克族人大部分信天主教,在文化上更接近欧洲。
  2007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成功加入欧盟,大大激发了克罗地亚争取入盟的决心,但欧盟不愿再接受一个不透明、腐败横行的成员国。欧盟现在已经在反思,在保、罗两国的反腐标准还“不够格”时就接纳了他们,造成他们入盟以后腐败现象有增无减。2010年“透明国际”组织公布的170个国家廉洁指数,克罗地亚名列第62位,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更靠后,分别为69和73名,这让欧盟大伤脑筋。
  入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入盟成功后大量的外来投资及欧盟的援助,都可以帮助促进该国经济。克罗地亚独立后,美国已经给过克罗地亚5亿美元的援助,这笔按克罗地亚国内人头来算是人均100多美元的资金,本意要促进克罗地亚向法治化改革,但效果甚微,美国纳税人的钱打了水漂。
  自欧盟称愿意考虑克罗地亚申请之后,作为促进克罗地亚达到入盟标准而进行改革的援助金,欧盟已经把4.7亿欧元打入克罗地亚的账户,2009年又准备把同样数额的钱再一次打入克罗地亚政府的账户里。等这笔钱再次用光而改革并不见进展之时,已经患上“扩大症”的欧盟,不会仅凭地缘政治重要性,就把克罗地亚揽入怀中,成为目前27个国家集团的第28个成员。
  亚德兰卡•科索尔的内阁大换血及增设机构,应该视为走向廉洁高效政府的改革举措。这名女总理称:“增强我们团队中肩负最重责任的这一部分,进而实现经济复苏并结束加入欧盟的谈判。”不过,这个已经被腐败摧残得只剩一息的国家,真的要端掉盘桓数十年的腐败及有组织犯罪,道路充满荆棘。

相关热词搜索:克罗地亚 腐败 腐败是如何摧垮克罗地亚的 克罗地亚腐败 克罗地亚足协腐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