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演变过程100字_知识单元的演变及其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 知识单元的发展经历了从文献单元到信息单元既而到知识单元的演变过程。文献单元、信息单元和知识单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知识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对知识单元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知识单元是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合的基本知识单位,即知识元。但直接利用知识单元对知识本身进行管理还有很大的困难,需要进一步研究文献单元、信息单元和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并借助知识管理技术推进知识单元研究。
  [关键词] 知识管理 知识单元 知识元 知识评价
  [分类号] G35
  
  知识单元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就是要通过对确定有效的知识单元进行处理(包括知识标引、知识表达、知识存储、知识检索、知识计量、知识评价等)以达到知识服务、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的目的。知识单元是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对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地识别、处理与组合的基本知识单位。人类知识处理经过了以篇为单位的文献(分离)处理时期,正在进行以数据库为单位的信息(集成)处理时期,将要进入以知识元为单位的知识(无链接)处理时代。
  
  1、知识单元的概念及其演变
  
  知识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中可以对关联知识进行独立、自由、有效识别、处理与组织的基本单元。由于人类社会的知识管理活动大致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即以文献(知识的载体)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以信息(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如主题概念、关键词概念、数据等)为基本单元的知识管理时期和以知识本体(知识内容本身)为基本单元(即知识元)的知识管理时期。目前,随着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热潮的兴起,人们开始把知识管理的目光从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管理推进到知识单元的管理上,并期望能实现从对知识载体和知识属性特征的管理过渡到对知识内容本身的管理。即从间接知识管理上升到直接知识管理。因此,知识单元的发展也经历了从文献单元到信息单元既而到知识单元的演变过程。
  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对这种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方法提出了质疑,而把目标定位在知识管理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专家指出,知识的控制单位将从文献深化到文献中的数据、公式、事实、结论等最小的独立的“知识元”。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著名情报学家布鲁克斯提出了绘制“认知地图”的任务。美国情报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斯摩尔(H.Small)提出了用思想“网络图”揭示重大发现,用学术思想“网络图”来表述重大发现的来龙去脉。知识的控制单位一旦实现由文献深化到“知识元”,大量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元”及相关信息间的链接,将产生极大的知识增值,从而大大推进人类对知识的利用及对新知识的创造,也将推动知识资源产业的重大发展。
  文献报道了文献处理技术的进展(见表1),比较清晰地反映了知识单元在知识管理中的演变过程:从文献单元到信息单元再到知识单元。
  从上面的文献处理技术进展表,文献归纳出文献技术进展的三个特点:①三个发展阶段:文献检索――信息检索一一知识发现;②两个趋势:数据抽取更精细(关键词一一组关键词――语义概念)、输出质量更深层(文献一一簇文献―提炼过的信息);③一个目标:知识单元(知识元)的组织与链接。
  
  2、文献单元
  
  文献单元,即文献知识单元,是指以知识的载体――文献,作为知识管理的基本处理单元,知识管理的全过程都以文献单元为核心。文献知识单元,也称为知识的物理单位,主要指图书的册、本、卷、套,论文的页、篇、期、卷,专利和标准的项、件,磁盘、光盘的张、盒或存储设备的个数,缩微胶片的卷、张,还有文献的字数、行数、页数、篇幅数等物理载体单位,有时尽管也涉及篇幅和词汇等单位,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和定位需要管理的目标文献。它们也主要是文本单元和以文本为核心的其它相关单元,如流通量、借阅量、发文量、引文量等。
  文献是指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的类型日益丰富,对文献进行有效处理和管理的方法、技术与手段也日益先进和完善。不可否认,对文献单元的有效管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人类实现对知识进行管理的最有效、最科学、最有影响的管理方式,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文献管理学、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组织与检索、文献数据库、文献提供与服务等。直到今天,尽管我们在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诸多领域取得r突破性进展,但在许多领域我们仍不能摆脱文献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影响,以文献为基本的知识管理单元仍然是最有效、最易实现和最易控制的手段和方法。目前,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领域的许多重大突破还是建立在过去文献管理系统和文献管理数据库的基础上,是在文献知识单元管理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例如增加和改进文献管理系统和文献数据库的信息管理(增加文献外形信息特征和内容信息特征项)与知识管理(增加基于引文的知识网络和知识关联网络等)功能,这些无非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文献知识单元的处理和管理。
  当然,文献单元之间并不是孤立和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各种文献单元及其关系形成了各种复杂的知识网络关系。例如,文献单元之间可以通过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和引文等建立联系。因此,我们研究文献知识单元的管理,并不只是关注单个独立的文献单元,还要研究和分析文献单元之间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关系链和关系网络(如学科关系、引文链、引文网络、共引和引文耦合等)。
  
  3、信息单元
  
  信息单元,也称信息知识单元(在我国有情报知识单元之称),是指以文献知识的某些属性特征(包括文献的外形特征信息和内容特征信息)作为知识管理的基本单元。我们通常把一部文献所包含的完整信息称为文献信息,文献信息主要包括文献外形特征信息(如题名、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出版地和相关载体特征等)内容特征信息(如摘要、提要、主题词、关键词、标题、文献中的字、词、句、段、篇幅、参考文献等)。信息单元的处理通常用信息熵,词频数、篇幅量,数据、信息和情报的比特量、字节量,图像、声音的帧、幅等来表示。信息单元既反映了文献单元的基本特征,也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信息单元往往通过提炼、加工、组合、转换等过程即可形成知识单元。可以说,信息单元是联结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的一座桥梁。
  信息单元之间也不是独立的,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信息单元之间可以通过词频反映其在文献知识单元乃至整个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程度,通过主题关联发现信息单元之间的学科关系、主题结构、关联程度(如主题词或关键词共现频次),通过信息单元的不同组合还能发现新的知识单元(如主题词或关键词链及其网络)。
  
  4、知识单元
  
  知识单元,也称知识的内容单元,是指在知识管理中用来处理知识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独立的基本单元。知识 单元主要用主题知识单元、关键词知识单元、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基因、知识因子、知识项、知识本体、知识概念、概念地图等来表示,目前主要用知识元来表示。知识元是指文献中相对独立的、表征知识点的一个元素,它可以是一段文字、一幅图表、一个公式、一章或一节、一段动画、一个程序等。知识元也往往直指知识产品(图书、论文、专利等)中的概念、论点(观点)、论据(数据、资料)、论证(方法、模型)、结论等知识核心和知识创新点,也可称为元知识,是知识管理、知识计量与知识评价的最小单元。元知识为不可再分的知识,元知识是我们进行知识检索的依据,某一具体的元知识我们称它为知识元。同时,知识元之间也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复杂的关系。因此,基于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知识管理不仅研究知识元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等特征,还要研究知识元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包括关系链和关系网络)。
  目前对知识元的粒度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它既可以是一小段文本或一幅图像,也可以是一篇文献。知识元一般为一个概念、定义、公式、定理、模型、方法、事实、数据、图表、一段叙述或一组图解操作等,它是知识的基本单元,由不能再分割的框架结构表示。知识元之间可以分层次与嵌套,而它本身具有独立的描述元数据。知识元是具有独立的确定意义且不可再分的一个知识单元,在不同的应用中,对知识元的描述是不同的。
  文献将知识元分成两大类型:①描述型:包括信息报道型:名词解释型,数值型,问题描述型,文献引证型;②过程型:包括步骤型,方法型,定义型,原理型,经验型等。而文献将知识元分成以下几种类型:①概念类知识元,是对事物性质、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如“杠杆平衡”是一个概念;②原理类知识元,是对事物l生质、事物变化规律的认识,如“杠杆平衡原理”是一个原理;③方法类知识元,解决同样的问题,方法可以多样,方法类知识元是指分析、解决问题的某种确定的方法,如“因式分解法”有配方法、十字相乘法、求根法等;④事实类知识元,反映一个事实,如历史事件、地理现象、社会现象等;⑤陈述类知识元,是用来表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或为了表达某个观点,如生物学的基本特征、细胞中的种类和含量等;⑥数值类知识元,是用来表述对象或过程的数量特征和关系,如工业总产值、GDP、变化量、变化率等;⑦模型类知识元,用来描述事物或对象的数学或图形模型,如统计模型、DNA双螺旋结构等。
  
  5知识单元的比较与评价
  
  5.1 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
  5.1.1 文献单元、信息单元与知识单元之间的关系 文献单元是有形的物理载体单元,信息单元和知识单元是无形的知识内容单元,但信息和知识最终都需要存储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因此可以说,文献单元是信息单元与知识单元的基础和来源,信息单元是连接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的桥梁与中介,知识单元源于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是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深入发展的结果,通过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不同组合能发现新的知识单元,知识单元能够更加精确有效地反映文献单元与信息单元之间的关系。知识元不仅可以直接表述知识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将使用这一知识元的文献关联起来,将大量不断更新、不断出现的知识元建成知识元数据库,将会产生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内在网络化关联,体现出各学科专业交叉渗透的关系特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人类生产和创造的知识最终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储在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尽管新的文献类型仍有可能出现,但已有的文献内容格式都是以纸质型文献内容格式的方式存在(如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仍然是以纸质文献格式表现),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并接受这种比较完善的知识表达和生产方式。因此,对知识单元和信息单元的处理离不开对文献单元的处理。
  5.1.2 知识元与知识单元的关系 知识元为知识管理的内容单元,而知识单元既可以是管理的物理单元也可以是知识管理的内容单元,因此知识单元可以是文献单元与信息单元,也可以是知识元。知识元是知识单元中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独立单元,一个知识元可以包含多个知识单元(如多篇文献中仅论述一个概念、观点、思想、理论、原理、方法、模型或数据等),一个知识单元可以包含多个知识元(如一篇文献中论述多个概念、观点、思想、理论、原理、方法、模型或数据等)。知识单元由最小的知识元素――“知识元”组成,知识元的不同排列构成了不同知识单元之间的差异,知识元也是知识结构的最小元素,在知识结构中可以由知识元直接组成新的知识单元。
  
  5.2 知识单元的比较与评价
  现有的以文献――知识的物理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方式(如目录、题录、索引、文摘、文献数据库等)有两大缺陷:①组织和管理的是知识载体――文献,而不是知识本身,尽管通过文献单元能反映和揭示知识的某些特征,但这只是表面的、粗糙的和不精确的特征,较难深入地揭示知识的内在特征与联系;②检出的文献只含已有的知识,不能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为产生新知识提供营养土壤。由于文献单元和知识单元在处理对象上的差异,因此它们在反映知识的关系程度上相去甚远。虽然精确度不高,但文献单元也有其优越性,文献单元是一种有形的物理载体,易于识别、处理、控制和操作,所以长期以来成为知识管理的主要操作单元。
  将完整的文献单元分解成单个的信息单元,用一组信息单元的集合来反映一个文献单元的特征是信息单元处理的特点。尽管信息单元的处理最终必须信赖文献单元,但信息单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单元的知识内容及其关系,将处理对象从文献载体推进到文献内容本身,大大提高了知识管理的精度,可以说是知识管理的一次巨大的进步。但是信息资源虽然可以通过标题、主题词、关键词、作者、内容分类特征等信息单元进行组织、存储和关联检索,甚至可以进行简单的全文任意词检索,然而对于“求知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并不能迅速而准确地提供全面、系统、针对性的知识信息。加之这些数据库在结构、信息加工标准和质量上的差异,使得数据库之间的信息关联、内容关联更加难以实现。在这个意义上,在现有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目标下开发的知识信息资源,本质上还只是一本一本“堆积”起来的数字化图书、期刊。除了信息量大、检索查询速度快等方便之外,数字化图书馆使人们感受到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与方式,依然类似于传统图书馆的“计算机书目检索”与“开架借书”,与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之下人们追求的知识管理所应当达到的境界还相距甚远。加上信息单元反映的是分解的文献信息和知识内容,而我们有时需要的是完整的信息、知识内容,因而使知识管理的精度受很大程度的影响。
  以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为基础的知识组织与管理方式或只停留在以整篇文献为单元,选取若干主题词,没有分离出构成知识的最小单位――知识元;或采用引文索引,但没有 建立知识元之间的直接联系;或只是采用文本知识发现提供文献中精细的信息和多篇关联的信息,但输出的仍是文献,难于提供脱离原始文献的独立知识元。从“知识元”层面研究知识管理,揭示单篇文献个体中的“知识元”信息与某领域共性中的“知识结构”的链接关系,从而找出信息与知识的导航链接的普遍规律,为用户提供直接获取有效知识元而不是大量文献是一种有效的知识管理方式。因此,知识元是知识管理的起点。知识可分解成最小的独立单元,即知识元。知识元是构成知识结构的基元。知识元的不同排列组合可构成不同知识单元,不同知识单元按照不同逻辑关系可组成不同的知识元链接。从知识元到知识单元,再到知识结构,形成不同属性的知识链。知识元之间的不同层次、不同属性、不同学科领域的链接,是实现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及知识有效利用的核心。知识检索是在知识结构中获取知识的过程,用户可以通过知识单元间接地获取知识,更可以通过知识元直接获取知识,而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只能通过间接地获取文献再获取知识。
  
  6、知识单元的发展趋势
  
  6.1 知识单元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尽管在现有的一些文献中提出了“知识元”的概念及其在知识组织与管理中的操作方式,确实是突破了以往知识组织与管理的模式,令人欢欣鼓舞。但仔细思索之后,笔者认为形式并不容乐观。虽然我们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但这并不表示目标已经实现。在知识单元和知识元的处理上还存在大量的问题:①目前所提出的“知识元”这一概念仍然是一个抽象的、不确定的概念,即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还不能清楚地界定;②虽然在许多文献中已经颇具特色地对知识元的结构进行较为清楚的描述,但知识元的长度、来源、识别、组合等依旧十分模糊,导致在知识元标引、组织、存储、检索、利用等方面尚不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计算机自动处理;③知识元的基本构成单元目前最终还是要以字、词、句、段、全文中的主题知识概念等为基础,仍然不能脱离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也就是说,知识元应该是一个最小的表达一个完整知识概念的独立单元,它最终还是由一个或多个主题词、关键词等组合而成。因此,对知识元的明确界定、知识元的有效提取和对知识元的可操作性是目前仍然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由于知识组织和管理的惯性,以知识元为知识单元的知识组织与管理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首先面临的是人们习惯的挑战,我们在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上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法和体系,在技术上也得到了有效实现,正趋于完善。人们在思维、学习、知识获取、知识生产和知识利用等方面已经习惯于以文献单元为中心,在知识的组织与管理上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毫无疑问,要突然打破这种现存的、完善的知识组织体系,在知识管理和利用习惯、观念以及社会成本上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说,知识单元的发展不仅面临着本身的缺陷和瓶颈,还要解决和克服来自知识利用习惯和社会成本等方面的压力。
  
  6.2 知识单元未来研究的思路
  6.2.1 深入地研究文献单元、信息单元与知识单元的特征及其关系 知识单元的组织与管理离不开对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处理。知识元、知识单元、知识结构都以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的方式表现,文献单元、信息单元转换为知识单元是实现知识组织与管理的关键。研究文献单元、信息单元的结构与内容特征,如何用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所包含的内容特征及其关系等为基础来分析和表达知识元,从文献单元和信息单元中有效识别和提取知识单元仍然是今后长时间内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一旦实现知识的控制单位由文献深化到“知识元”,大量文献中所包含的“知识元”及相关信息间的链接,将产生极大的知识增值。从而大大推进人类对知识的利用,促进对新知识的创造。从而也将推动知识产业的重大发展。现在的障碍在于,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与方法能否对人类迄今的全部知识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与组织,构建起“知识体系”的框架,并确定各个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此,图书情报学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应该突破传统的专业角色和视野来总结和发展图书馆学和情报学,朝着建立“知识体系科学”的目标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知识单元的组织与管理。
  6.2.2 有效利用知识管理技术推进知识单元研究 如果说在手工操作时代,要想对海量的文献信息管理深化到“知识单元”层次只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理想的话,那么,现代知识管理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知识网格技术的发展,已经从技术手段上为人类的这一梦想提供了实现的可能性。知识管理技术已经使人类实现了从知识的手工管理到自动化管理到数字化管理再到智能化管理的转变,将来的发展趋势依然是进一步利用知识管理技术的最新成果,将知识的智能化管理向前推进,真正地实现知识的集成、综合、推理与自由管理,达到知识自由组合、高效创新的目标。从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将来能有效用于知识管理的新的信息技术可能主要人工智能技术、网格技术、知识网格技术、知识挖掘技术、语义网络技术、知识仓库技术等。特别是综合集成知识资源的知识网格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世界各国都纷纷制定了知识网格发展计划和规划,以期在知识网格竞争中赢得先机。我国在知识网格的发展中也不甘示弱,1999年6月我国就提出了名为“中国知识基础设施(CNKI)”的信息与知识服务模式。随后相继推出了网络发展计划,包括科技部的国家网格(CNGnd)、教育部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计划(ChinaGnd)、国家基金委的E-Science网格研究计划、上海交通信息网格、中国空间信息网格等。
  内容开发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内容开发深度从点(字、词)、线(字符串、全文文本)、面(数据库、关系数据库)、立体(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结合)、三维空间(A/V、数据挖掘)、万象空间(虚拟真实)到思维空间(知识表现、概念形式化、知识量化等),在不断突破传统界限。元数据、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格式、质量控制、可交换格式、自动转换以及数据制备、整合、融合、数据挖掘、知识发现、内容检索、可视化等内容开发技术都取得实质性进展。为深入文献内部对知识进行直接管理、计量与评价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演变 单元 评价 知识单元的演变及其评价研究 知识归纳与单元评价 单元知识归纳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