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数字资源开放存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科研人员应用意愿比较】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依据信息组织与管理性质设定5个指标,用以观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科研人员开放存取现状和意愿。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科学开放存取实践落后于自然科学领域;对知识共享的认同和开放存取意愿两者相近;在开放存取载体和运作模式上则有不同见解;对开放存取作品的著作权、引文的规范性和作品质量都心存疑虑。提出应把由财政资助的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公共产品,以推进开放存取进程。
  [关键词]开放存取 网络资源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
  [分类号]C1 G203
  
  1、引 言
  
  作为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理念和发布机制,一种网络环境下加快信息流转、提高信息使用价值的信息组织与管理方式,数字资源开放存取首先在科学研究领域兴起,而后蔓延到信息存取的各个领域。它超越了传统的出版载体,利用互联网整合全人类的科学知识与文化财富,为所有的研究者和网络使用者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和知识发布与存取环境。它在扩大传播范围的同时,降低了传播成本,促进了科学信息的即时传播和广泛交流,提升了科学研究成果的使用价值,为长期保存科学信息和知识提供了平台。开放存取日益成为信息组织与管理的一种新趋势和研究热点。
  截至2009年1月31日,DOAJ。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上升至3 849种,可开放存取的论文达253 28l篇,涉及学科29个,另有自然科学综合与社会科学综合各1个,共计31个。与1年前相比,DOAJ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增长了20.6%,可开放存取的论文增长了46.3%,学科数更是增长了93.8%。数据开放存取势不可挡。但是,根据陈红勤等(2008)对2003-2007年我国开放存取研究文献的计量学分析,占总量5.1%的学科领域OA的应用研究,以及占总量7.1%的OA的其他研究,尚未发现社会科学领域有关OA的专门研究。可见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开放存取的研究落后于自然科学领域①。本文通过数据调查,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开放存取意愿进行比较,以探索两大科学文化领域开放存取的认知差异。
  
  2、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开放存取意愿比较指标
  
  2.1 数据来源
  自然科学领域的数据来自李麟(2005年)、王应宽(2006年)等对中国科技界开放存取意愿的问卷调查。社会科学领域尚无专门的对科研人员开放存取意愿调查的数据,但是,楼培敏等2006年所作的“社会科学网络资源应用评价与意向”问卷调查涉及了相关问题。为叙述明了,本文把这3个调查依次编号为“DCl”“DC2”和“DC3”,如表1所示:
  2.2 比较方法
  虽然作为比较的数据来自不同的调查,使用不同的问卷,所提的问题并不一一对应,但是就信息组织和管理角度来看,开放存取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的信息和知识获取与存放形式,无疑也是一种资源共享模式。本文采用归纳法将其相关问题归纳为5个指标。
  这种把不同问卷的问题转化为相关的比较指标的过程,类似于社会调查统计中把开放式问题在计算机处理中视为对多项选择题的编码,在社会学研究中有成功的先例。不同角度的提问或开放问题与多项选择题的不同在于后者是调查时问卷已经设计了的,前者则是在调查完成后加以归纳。因此,两者虽有方法论含义的差异,但是在统计方法的使用上并无差异。因此,就方法论而言,这样也使DC1、DE2和DC3具有可比性。
  2.3 指标设定
  表1是3个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数据显示,3个调查的调查年份非常接近,但是样本的覆盖面有较大差异。DCl只在中国科学院范围内实施,无疑,中国科学院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主要和重要的研究机构,集中了自然科学多学科的研究者,具有相当的代表性。DC2在全国除台港澳和西藏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开展,覆盖的地域广且样本量大。DC3样本分布于13个省市自治区,研究机构占相当比重。表2是样本分布和构成。数据显示,3个样本的职称、学历的比例相近;虽然性别、年龄构成有差异,但基本符合取样单位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科研人员的性别、年龄构成。3个调查具有可比性。
  2.3.1 网络资源使用率 “网络资源使用率”是指科学研究中网络资源的使用占使用资料总量的比重。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都以各种资料为基础,既包括已有的文献资料,也包括实证数据资料。在已有文献资料中又可以分为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献和未公开发表的文献(即灰色文献),就文献载体而言又有网络资源和印刷资源之分。开放存取以互联网为载体,无疑是一种网络资源。科学研究中网络资源的使用是推进开放存取的基本前提,它既是衡量科学和学术研究中既有的资源应用模式的状态,也是衡量潜在的资源应用模式状态的指标。
  2.3.2 知识共享认同度 “知识共享认同度”是指文献资料和实证资料经过加工、处理,转化成有观点成系统并有署名归属的知识,对知识共享的赞成或不赞成的认同程度。在以往的社会实践中,知识作为私有财产,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购买才能存取从而被应用。当然,购买的价格遵循经济学理论的边际效应。随着文明的进步、知识的深化和人类求索视野的扩展,知识在其生成、传播和使用的时间和空间序列中越来越多地凝聚了广泛的智力劳动,知识正逐步演化为人类共有的公有智慧;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进步速度的加快,其对知识的依赖越来越明显,人类对知识共享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而互联网提供了共享的平台。“知识共享”是一场冲击知识私有的伟大革命,它不仅是指对他人知识成果的索取,也包括把自己的知识产品贡献出来为他人共享。“知识共享认同度”是测量开放存取实现的可能性的指标。
  2.3.3 开放存取参与率 “开放存取参与率”是指科研人员参与开放存取的程度,即科研人员在其整个获取科研资料、发表科研成果的过程中运用开放存取所占的比重。对“开放存取参与率”的定向细分可分为科研人员从中获取资料的“开放获取”和科研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存放的“开放存放”;对“开放存取参与率”的定量细分可分为持续参与和偶尔参与。“开放存取参与率”是测量科研人员对开放存取的实际参与及意愿的指标。
  2.3.4 开放存取载体使用意向 “开放存取载体使用意向”是指被访者对开放存取的平台和载体,即对实现开放存取的外部条件和物理支撑的认同和期望。开放存取载体不仅仅指迄今普遍认可的开放存取期刊、预印本等,还包括各种创新性的形式。虽然开放存取期刊以及自存档是《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OAI)提出并被普遍认同的两大开放存取模式,但是《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OAI)同时又指出:“对前述两个手段认可的同时,我们也鼓励从现有的机制转换为开放存取的其他方法。各地都应有弹性、实验、顺应的方法,才能快速、稳固及长久地迈向开放存取”。“开放存取载体”应该包括所有能够为作者和读者提供存取的 载体模式。当然,在线数据库是“开放存取”理想的物理支撑。“开放存取载体模式”是测量“开放存取载体”的多样性、开放存取的易获得性和获得的便捷性的指标。
  2.3.5 开放存取运作模式意愿 “开放存取运作模式意愿”是指被访者对开放存取组织管理体制、组织管理规则、开放存取成本等开放存取运作模式的认同和期望。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又一个创新运动,开放存取秉承了互联网“自主、自律”的运作规则,由非政府的民间组织或协会发起,此后取得科技界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并在其发展中不断完善运作机制和规则,延伸出有偿存放无偿获取等多元化成本模式。“开放存取运作模式意愿”是测量被访者对开放存取组织管理体制、组织管理规则、开放存取成本等的偏好与意愿的指标。
  
  3、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科研人员开放存取意愿比较分析
  
  3.1 网络资源使用率
  学术研究中使用网上资源已成为主要趋势。DCl和DC2没有对网络资源总的使用状况做调查,DC3的调查中有过半的被访者学术资料来自网络。其中,75%以上、50%-75%、25%-50%、不足25%所使用学术资料中有自网络的被访者分别占16.7%、36.6%、32.8%和14.0%。在网络资源使用中,了解学术动态、扩大学术成果交流范围的比例最高,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具有相通性,分别占样本的60%、84%和89%。在开放存放方面,自然科学领域的比例大大高于社会科学领域,DC1和DC2分别为45%、65%,而社会科学仅占19%。不过社会科学领域的被访者对网上资源的获取意愿强烈,开放获取的比例近81%。
  3.2 知识共享认同度
  3次调查分别设计问卷,虽然提问不同,但都可以归纳为对知识共享的认同。调查显示,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被访者对知识共享表示出很高的认同,分别占样本的60%、85%和90%,DC2中68%的被访者还明确赞同建立学科仓储。由于社会科学在某种程度上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某种情况下作者会匿名发表观点,因此DC3进一步询问了在知识共享中的署名问题。调查显示,支持实名注册非实名发布的比例最高,有49.21%的被访者支持这个模式;有31.86%的被访者表示支持实名注册实名发布;17.67%的被访者表示支持非实名注册及发布;另有1.26%的被访者作了其他选择。
  3.3 开放存取参与及意愿
  DC1不仅调查了已有的开放存取经历,同时也询问了被访者关于开放存取的意愿,但是其对开放存取经历的调查仅限于开放存取期刊;DC2没有询问被访者对开放存取的意愿,但是其开放存取经历不仅包括开放存取期刊,也包括运用网络平台发布科研成果的所有经历;DC3没有调查被访者的开放存取经历,而是询问了开放存取意愿,并进一步细分为发表和转载。调查显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科研人员都有强烈的开放存取意愿,分别占样本的61%、76%和77%/67%。但遗憾的是有开放存取经历的不足9%。
  3.4 开放存取栽体使用意向
  开放存取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无疑以网络为依托。但是调查显示,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社会科学领域被访者都更倾向于印刷出版物,分别占DC2和DC3样本的77%和83%。选择电子出版物的比例分别为14%和17%。DC1没有询问被访者在电子出版物和印刷出版物之间更偏好哪个,而是直接询问是否赞同电子出版物。调查显示,赞成电子出版物的比例DCl最高,但也只有25%的被访者赞同电子出版物。在存放载体的选择上,只有5.6%的被访者选择了OM,大部分被访者更愿意自存储。在非OAJ的存放形式中,自然科学领域被访者的偏好依次为非OA网络期刊、机构网主页和个人主页。DC1的调查更进一步把自存储细分为预印本和后印本,而后印本自存储的偏好高于预印本;而社会科学领域被访者的偏好依次为学术网、个人主页和机构网。
  3.5 开放存取运作意愿
  迄今普遍认同的《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BOAI)、《关于开放存取出版的百斯达原则》和首次明确地把人文科学领域纳入开放存取范围的《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知识开放存取柏林宣言》,都对开放存取的成本、著作权、学术规范以及运作主体做了阐述,即开放存取是由免费存取、享有永久的著作权、严肃学术规范以及政府支持下的学术机构团体为运作主体这些元素构成。
  调查显示,在运作成本上,自然科学领域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有较大分歧。自然科学领域的被访者尽管也主张免费发表,但是80%的被访者接受付费发表这样一个由来已久的出版模式,而社会科学领域的被访者100%主张免费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相反,在开放获取方面,60%DC1、80%DC2自然科学领域的被访者主张无偿获取,而社会科学领域只有11%的被访者认同无偿获取。
  在运作主体方面,自然科学领域主张出版机构作为运作主体的比例最高,为100%DC、168%DC2;而在社会科学领域这个比例最低,只有近11%的被访者这样认为。对于市场化运作,两大领域绝大多数被访者不赞同,只有13%DC1、18%DC2的被访者赞成市场化。绝大部分社会科学领域被访者,即67.2%的被访者主张由专业机构和学术团体来运作开放存取,而这个运作模式在自然科学领域没有得到广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学科知识库和机构知识库的呼声在两个领域都很强烈,分别有68%DCl和53%DC2的自然科学领域被访者赞成建立学科知识库或机构知识库,62%的社会科学领域被访者赞成建立社会科学综合网络。而DC2的调查显示,85.7%的自然科学领域被访者还希望把科学研究成果纳入公共产品范围以免费存取。
  在开放存取中,最令被访者忧心忡忡的是其学术规范。88%的自然科学被访者对著作权保护有着更为强烈的担忧,而对研究成果被剽窃、抄袭的担心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几乎难分伯仲,分别占49%和46%。相比之下,对作品质量的担忧远低于以上两项。但是仍有超过20%的被访者担心自存放作品的质量,且自然科学领域(29%)比社会科学领域(20%)更强烈。
  
  4、结 论
  
  4.1 社会科学领域开放存取实践落后于自然科学领域。但这是两大领域的共同心愿
  与人类文明史相比,互联网的历史极其短暂。但是,追寻互联网的发展,科学研究领域却是除国防军事之外率先应用互联网的领域,亦是互联网的始作俑者。科学界,尤其是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人类知识的创立者,始终站立在互联网发展的潮头。网络已经成为学术资料获取的主要途径、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学术界,要求开放存取的热情日趋高涨。但是资料分析的结果也表明,有过开放存取经历的被访者不足样本的10%,社会科学领域的被访者甚至没有这样的经历,社会科学开放存取实践更是落后于自然科学领域。这种差异可能来自自然科学领域强硬的无 国界性质,而社会科学始终带有深深的意识形态烙印,它的国际连接纽带远比自然科学脆弱。但是尽管如此,社会科学领域绝大多数被访者也同样高度认同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以及建立知识共享平台正在成为科研人员的共同心愿,从而为在科学领域――包括社会科学领域和自然科学领域――推进开放存取奠定了基础。
  4.2 开放存取将引发互联网环境下科研成果传播、交流模式的革命性变革
  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应用使人类知识在传播空间的广度和传播时间的速度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冲击着知识传播习以为常的秩序。传统的知识传播把关者――印刷出版物的审稿制度正在被网络传播的自律原则所替代。这种自律原则无论在《布达佩斯计划》还是在《百斯达原则》、《柏林宣言》中都表述得非常清晰明了。但是,这终究是一场颠覆传统秩序的革命,是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传播传统的巨大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开放存取中著作权保护、作品质量、引文注释的规范性和存取成本面临的巨大挑战。开放存取的获取者担忧,没有了审稿人,作品和知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还有没有保证?开放存取的存放者担忧,作品被引用和对知识理解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引文注释的规范性还能不能贯彻?知识发现的署名权和著作权还能不能得到保障?这种担忧在自然科学领域比社会科学领域更甚。而在存取成本上,两个不同领域的被访者则存在不同见解。自然科学领域的大部分被访者能够接受付费发表免费获取的模式,而社会科学领域的被访者几乎只认同免费发表出版,却少有被访者认同免费获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被访者的这些不同见解受制于这两大领域传统的知识传播、成果发表和资料获取的模式。无疑,开放存取的既有模式与社会科学领域的碰撞会比自然科学领域更激烈。
  4.3 拟把由财政资助的科学研究成果纳入公共产品范畴以推进开放存取
  知识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非消耗性和无限的重复使用性。除了愚昧时代,先人们已经认识到知识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以至为工业革命摇旗呐喊的培根喊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但是,迄今为止人类留存和传递知识和信息的方式,由于受着速率的限制,无论在时间的久远还是地域的宽广上,都无法使知识的这个特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在那些时代,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对它的占有上。就是说,知识是私有的。因特网的技术架构打破了知识传播和存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由此也改变了知识占有形式,知识可以借助网络成为公共资源,提供给全人类享用。由互联网技术架构引起的对知识的传统观念的变革一直以来也受到国际组织的关心和关注。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保护数字遗产宪章》提议:“要确保数字资料,尤其是公有的数字资料,始终都能被公众所使用而不应受到不合理的限制”。
  按照对“公共产品”的定义和理解,由公共财政投入开展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成本应该纳入公共财政范围,其成本或者计为科学研究投入的经费,或者建立政府财政直接支持或学术团体运作的开放存取平台,以此破解开放存取遭遇的成本和知识私有观念的瓶颈。事实上,社会科学研究除了经费来自公共财政外,在其研究过程中由于大量使用公共数据也已经融入了大量公共产品的元素。但是由于任何学术研究都是智力创造活动,因此,正如所有关于开放存取的宣言和行动计划所宣称的,即使是作为公共产品,科研成果必须保留作者署名、作品的完整和被引用的规范性的权利。

相关热词搜索:存取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数字资源开放存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科研人员应用意愿比较 开放存取 开放资源推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