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白话文_《永乐大典》本《泰和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介绍2004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马蓉等学者点校的《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一部《泰和志》,将其归属于安徽省方志,共辑出两条佚文。经过对两条佚文的分析和研究,这部《泰和志》实际包括两部《泰和志》,一部是今安徽省太和县的县志,一部是今江西省泰和县的县志。《永乐大典》本《泰和志》补充说明安徽省历史上太和县志的编修情况,体现其价值所在。
  [关键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方志辑佚》 佚文辨析 两部《泰和志》 价值
  [分类号]G256
  
  虽然《永乐大典》现仅存残卷八百多卷,但它仍然是辑佚古籍的重要资料来源。20世纪80年代,马蓉等学者利用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永乐大典》和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中华书局影印本所未收录的、海外收藏的十多卷《永乐大典》残卷,对《永乐大典》收录的方志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辑佚,并将辑佚成果收录在《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一书中,该书是按1987年中国的行政区划来编排志书内容、确定志书地区归属的。马蓉等学者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一部《泰和志》,并将其归入安徽省方志中,共辑出两条佚文。笔者对这两条佚文进行了研究,对两条佚文的归属产生了疑问,认为这两条佚文不应该属于同一部志书。《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泰和志》应该是两部志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地区。
  
  1 两个“泰和”县
  
  根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泰和县”,一个在今天的安徽省境内,即今安徽省太和县,一个在今天江西省中西部,属吉安市,即今江西省泰和县。根据现存志书的记载,可以了解到两个“泰和县”的建置沿革情况。
  民国《太和县志》对安徽省“泰和县”的建置沿革情况做了综述:“至宋开宝六年,析汝阴县北万寿等五乡置县,以唐乡万寿为名,建县治于百尺镇西北,属颍州。宣和间改日泰和,泰和之名始著。移县治于沙河北。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元至元初省人颍州,大德八年复置,移今县治,日太和。地制遂乃大定,属颍州,后隶汝宁府。明则隶凤阳府。清初仍之,雍正二年总督查弼纳议请属直隶毫州。十三年巡抚王舷复议,请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废颍州府,为安徽省太和县,三年兼属淮泗道”。安徽省“泰和”县之名始于宋宣和年间,至元代大德八年改称“太和”,此后一直沿用。“太和”元代先属颍州,后隶汝宁府,明代则隶风阳府,清初仍之,雍正二年则始隶于毫州,雍正十三年改属颍州府。安徽省的“泰和”县,宋宣和年间至元代大德八年称为“泰和”,元大德八年后一直称为“太和”。现在仍称为“太和县”,即今安徽省太和县。
  在光绪《江西通志》中也有关于江西省“泰和县”建置沿革的记载:“泰和县,汉为庐陵县地,属豫章郡。后汉末置西昌县,属庐陵郡。吴置东昌,在县西六十里。晋以后因之。陈省西昌县,隋开皇九年复置,十一年改日泰和,省东昌入焉。泰和者以地产嘉禾为和气之所生也。唐武德五年置南平州,领太和、永新、广兴、东昌四县。八年州废,省三县入太和,仍属吉州。宋因之。元贞元年升太和为州,属吉安路。洪武二年正月改为泰和县,属吉安府”。江西省的泰和县建于汉朝,初称西昌县,时属庐陵郡。隋开皇九年更名为安丰县,开皇十一年又更名为泰和县,属吉州。隋大业三年改属庐陵郡。唐武德八年改称太和县,仍属吉州。元时升县为州,属吉安路。明复降州为县,洪武二年正月改称泰和县,属吉安府。江西省的泰和县在隋开皇十一年到唐武德八年、明洪武二年正月以后这两段时间内都被称为“泰和”,而在唐武德八年到明洪武二年正月间则被称为“太和”。现在称为“泰和县”,即今江西省泰和县。
  
  2 两条佚文应分属两部志书
  
  大典本《泰和志》收录的第一条佚文是自然地理方面的资料,即“东岩,在凤阳府泰和县潮山。昔有隐者居之”。这条佚文中明确指出“东岩”在凤阳府泰和县境内,根据上文所作的分析,明代泰和县隶属于凤阳府,凤阳府又是今天安徽省境内的辖区,所以“东岩”这条佚文应该是今安徽省太和县县志的内容。
  大典本《泰和志》收录的另一条佚文是人物方面的资料,即“庐度,字彦章,始兴人。有道术。少随张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淮水不得过。自誓:‘若得免死,从今不复杀生’。须臾,见檐流来,接之得过。后隐居庐陵西昌三顾山,鸟兽随之。夜有鹿触其壁,度曰:‘汝坏我壁’。鹿应声去。屋前有池养鱼,皆名呼之,次第取食。逆知死年月,竟以寿终”。
  考之文献记载,这条佚文中提到的“庐陵”、“西昌”、“三顾山”都与今江西省的泰和县有关,而且在现存《江西通志》、《吉安府志》、《明一统志》中都有关于庐度隐居于“庐陵西昌三顾山”的记载。根据《江西通志》的记载,江西省的“泰和”县建于汉朝,初建时称西昌县,时属庐陵郡,这与佚文中所言“庐陵西昌”是相一致的。“三顾山”在今江西的泰和县境内,这一问题在文献记载中有佐证。嘉靖《江西通志》载:“三顾山,在泰和县南五十里,三峰宛如笔架屹然,宋庐度元嘉中隐此。夜有鹿触其壁,度日:‘汝坏我壁’,鹿应声去”。万历《吉安府志》载:“三顾山,在(泰和)县南五十里,三峰秀特类笔架,又类三人相顾。晋庐度隐此。宋萧清节尝筑读书台。有洗马池,世传唐郭子仪遗迹。又有龙潭、南岩、三窍泉诸胜”。康熙《江西通志》载:“三顾山,在泰和县南五十里。宋元嘉中庐度隐此”。《明一统志》载:“三顾山,在泰和县南五十里,正当县治,三峰宛如笔架,屹然相顾,山下有龙祠祷雨多应。相传庐度隐此,上有护国寺”。这些记载不仅证明了“三顾山”在今江西省的泰和县境内,而且还说明了“庐度”曾隐居于此山的情况。另外,在万历《吉安府志》中也保存了与大典本《泰和志》佚文相类似的记载,即:“庐度,字彦章,始兴人。幼志修道。晋元嘉时尝从张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至淮水不得渡。自誓:‘若得免死,从今不复杀生’。须臾见两盾流来,接之得渡。遂隐居西昌三顾山,出入鸟兽常随。屋前有池,池有鱼,皆名呼之,次第来取食。逆知死岁月,竟如期卒”。光绪《江西通志》亦载有相似内容:“庐度,字彦章,始兴人,有道术。少随张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阻淮水不得渡。心誓曰:‘若得免死,从今不复杀生’。须臾,见两檐流来,接之得渡。遂隐居庐陵西昌三顾山,鸟兽随之。夜有鹿触其壁,度曰:‘汝坏我壁’。鹿应声去。屋前有池养鱼,皆名呼之,次第来取食乃去。逆知死年月,与亲友别。永明末以寿终”。而检阅现存凤阳府志以及今安徽省的太和县县志,并未找到与佚文相似的内容,也未见有关“庐度”的记载。
  因此,根据上文所作的分析,《永乐大典方志辑佚》辑出的“庐度”这条佚文应该是今江西省泰和县县志的内容,而不是今安徽省太和县县志的内容。据此,《永乐大典》实际上收录了两部《泰和志》,一部是今安徽省太和县县志,现辑出一条佚文,即“东岩”;一部是 今江西省泰和县县志,也辑出一条佚文,即“庐度”。《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的编者没有加以区别,而将两部《泰和志》的佚文合在一起,辑在今安徽省太和县县志下,这样处理是不合适的。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的编者重在辑佚,其原则是将同一书名的内容辑在一起,对佚文内容并未作进一步的考证和分析,即如其所言“《大典》徵引书名,殊不一致,究为一书或他书,已难寻考,今辑佚时悉遵《大典》所录书名,一般不强为合并”,而《永乐大典》在收录方志时,对志书的编纂时间、编修者或所属地区未做详细说明,因此就出现了《永乐大典方志辑佚》的编者将两部同名志书的内容辑在一起的情况。
  
  3 《永乐大典》本《泰和志》的价值
  
  方志的编修由来已久,一直受到历代各朝政府和地方官吏、贤达的重视。中国历史上曾编纂了大量的地方志,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少方志已经亡佚,有的甚至在现存文献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永乐大典》因其收录的方志时间较早,且原志基本上都已亡佚,可以补充说明现存文献记载中关于方志编修源流的有关情况。
  安徽省太和县县志的编修有着悠久的历史,民国《太和县志》中即载有太和县志编修的有关情况。“曹逊之序”称:“太和始创志事者刘公玢,继之者陈公大纶,至成公兆豫乃刊有成书”。“凡例”则载:“太和之名称著于宋,其为县自秦郡县天下始,历代相承,地里之分合,名称之变易,先后不一。明以前纪载阙略,其裒为一编者创始于刘令?,时在万历甲戌,继修于清顺治间陈令大纶,其稿皆不可得见,乾隆辛未成令兆豫始刊有成书,同治己巳安徽通志局行取志稿王令寅清采辑,惜无存册,光绪庚寅吴君大来有存徵录稿十一卷,工未竣病殁,自成志后越今一百七十四年,仅获吴录,事迹既多湮没,义例亦难据依”。由此可见,虽然安徽省太和县县志的编修历史悠久,但明代以前太和县志的编修情况已无从考徵,著录于现存文献的最早的一部安徽太和县志是明代万历甲戌年(万历二年,1574年)刘玢编修的县志。此后,清代顺治年间的县令陈大纶虽修有志稿,但不可得见;乾隆辛未年(乾隆十六年,1751年)县令成兆豫修成县志,并刊有成书;同治己巳年(同治八年,1869年)县令王寅清采辑成书,但无存册;光绪庚寅(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大来修《存徵录稿》十一卷,但工未竣。直到民国十四年(1925年)才又修成一部《太和县志》。
  由于缺乏足够的线索,目前《永乐大典》本安徽《泰和志》的具体编修时间尚无法确定。但因其修于明永乐六年前,早于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安徽太和县县志即万历二年刘蚧编修的志书,它的存在是对民国《太和县志》所言“明以前纪载阙略”的补充,说明了在明代初年以前确实曾经编修过太和县志,而这部太和县志早已亡佚,到民国编修县志时既不知道相关的内容、也无法考徵这方面的情况了,只能以“明以前纪载阙略”来概言之。从这一角度来说,大典本安徽《泰和志》的存在补充说明了安徽省历史上太和县志的编修情况,为全面了解太和县志编修源流提供了新的线索。这是《永乐大典》本安徽《泰和志》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根据《永乐大典方志辑佚》辑出的《泰和志》的两条佚文,《永乐大典》实际上收录了两部《泰和志》,一部是今安徽省太和县的县志,一部是今江西省泰和县的县志。《永乐大典》本安徽《泰和志》的存在为进一步了解安徽省太和县县志的编修情况提供了新线索,其价值应予重视。
  
  参考文献:
  [1]马蓉,陈抗点校,永乐大典方志辑佚,北京:中华书局,2004,
  [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341,
  [3]丁炳?,吴承志修纂,民国太和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本,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4]刘绎,李联?,等纂辑,光绪江西通志,刻本,1868(清光绪七年),

相关热词搜索:泰和 永乐 大典 《永乐大典》本《泰和志》研究 永乐大典本泰和志研究 永乐大典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