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看淡结果【看淡排名,注重质量】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所谓名刊,指获过多次奖励,能吸引高质量稿源,在某一学科领域声望、口碑具佳的刊物;所谓大刊,指历史悠久、载文量高、涉及面广的刊物。每一个学科几乎都有这样的刊物,如果按某某评价标准,也是排名前列的刊物。《图书情报工作》在图情界无疑属于这样的刊物,在几代编辑人员的精心浇灌下和广大读者的关心下,已成长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图书情报专业核心刊物。2008年听说它要改版为半月刊,作为外单位编委之一,我曾悄悄提醒过编辑部负责同志,注意影响因子下降的可能,因为从计量的角度而言,引用率和载文量的提升并不一定是同步的。分母的扩大并不有利于刊物的“排行”,这往往也是“大刊”吃亏的原因。但我得到的回答只是淡淡的一句“我们并不看重那个东西”。
  改版后的《图书情报工作》在载文量增加一倍多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出现我担心的那种情况,而且继续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在业界和学界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图书情报界的各种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研究成果不断地、及时地反映在刊物上,特色更加鲜明。我想,它的成功可能出于刊物在如下方面的努力:
  第一,善于发现、刊发那些代表本学科领域最好的科研成果。我每接到刊,往往暂停手上事,先匆匆翻阅一下,总能发现一些及时反映学科前沿的文章,或虽非热点,却角度新颖、选题别致的论文。例如,我很关心图书情报的理论和方法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方面的贡献,当看到刊载如何利用引文发现美国政治精英对华研究的信息源的论文时很受启发;类似的文章还有如基于弱信号分析的企业风险识别,等等。我相信,其他读者也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从某一期刊物找到所需的研究成果时,他会抱着同样的期待翻阅下一期乃至以后各期。这就是读者和编辑的交流――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砥砺思想、激活创新方面,编辑和读者具有同样的眼光和需求;而对于编辑来说,要求则更高,仅仅坐等来稿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时时刻刻关注学术动态,发现学术人才,没有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没有参加学术会议,没有与学者的密切交流,不去关注和跟踪科研项目的进展,是很难做好这一工作的。
  第二,注重特色和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特色是刊物的生命。我认为《图书情报工作》的特色有两点,一是栏目特色,二是注重与实际的联系。图情类刊物已有不少,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大同小异,没有鲜明的风格和准确的定位很容易混淆自己的读者群。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其他同类刊物进行分析,需要了解读者的需求及市场的变化,找出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图书情报工作》的“专题研究”是一个老品牌,已经对其他刊物产生了引领的作用,但它没有固守这一优势,而是通过改版,使得图书馆学和情报学这两个二级学科有了更明确的读者群,形成了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理论、知识基础和研究方法,并通过设立新的、特点更鲜明的专栏(如“竞争情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知识组织”等),将“细分化市场”的思想引入了刊物竞争,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理论联系实际是该刊一贯的风格,作为植根于图书馆工作实践的刊物,《图书情报工作》如同它的朴实的刊名一样保持着这一特色,如“工作研究”,改版后刊发的文章更贴近图情应用领域,贴近业务一线,贴近企业,这一点还可以从作者分布和地区分布的情况看出来。
  第三,最重要、也是作者近期最为感慨的一点,就是办刊思想。这种“思想”不可能照搬别的刊物,而是源自一个(或一群)有想法、有主见的人,源自创“旗舰”的决心和激情,源自对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的结果和理性的设计。在现行的评价体制下,要刊物不追求转载率、文摘量、引用率是很困难的,毕竟这关系到刊物的生命。为此,有的刊物编辑不得不“跑动”,甚至出现了“做”数据的趋势。“看淡”影响因子需要自信和勇气,更需要跳出这个“怪圈”,看穿“影响力”和“排座次”这个表面的东西,认识到定量指标不等于客观评价,始终一贯地将重心放在向读者推荐好文章上,依照办刊本身的规律去做好选题策划、组稿、审稿、规范化等工作。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刊物的思想实际上就是主编的意识,是他超脱个人考虑的对事业的钟情、学科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准确的定位和精心的规划,当然,也是他的个人风格、使命感和价值观的体现。
  根据我对其他学科名刊的了解,以下做法也值得《图书情报工作》在追求精益求精方面参考:①摈弃单位刊物的内向性,强化开放政策,扩大外稿比例是高质量文章的重要保证;②主编先选稿对突出刊物特色和风格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虽然“三审制”和“双盲法”可以保证论文的质量,但留给主编(或常务副主编)终审时的选择余地就很小了;③高水平刊物来自整体高素质的编辑人才,而这个集体是各个个体及其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④创造活动不仅在于作者,也在于编辑,在于他们选稿的眼光和改稿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是第二作者,能否培养他们的发现和研究能力是保证刊物质量最重要的前提。
  
  [作者简介]沈固朝,男,1953年生,教授,博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5部。

相关热词搜索:看淡 注重 排名 看淡排名 注重质量 空气质量排名 轮胎质量排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