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间 辛亥革命时期报业的崛起及其精神引领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摘要]基于对辛亥革命前后20年间全国创办报纸的统计和办报活动的调查分析,以表格形式展现报纸创办的基本信息。并对当时报纸的编辑技术、经费与广告、发行模式等进行介绍,阐述报纸宣传对政府的影响以及对民众精神的引领,总结辛亥时期报业的兴盛与重要作用。
  [关键词]辛亥革命 报纸媒体 舆论宣传
  [分类号]G219.29
  
  报纸在中国诞生已有一个多世纪,按照新闻事业宏观的历史发展历程,中国一些研究视角把近现代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1895―1927)中1895年至1911年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报刊政论时代,也是中国近代报业崛起的高潮时期,在业内已经形成共识。在辛亥革命整整一个世纪到来之际,笔者基于对1895至1915年之间全国创办报纸的统计和办报活动的调查,以表格形式展现部分报纸的情况,分析报纸的技术特征及历史局限,阐述辛亥时期报业生态的崛起以及对民众精神的引领作用,总结辛亥时期报业的兴盛与重要作用。
  
  1 辛亥革命时期报纸生态考察
  
  1.1 辛亥革命前后办报高潮崛起之成因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办报活动如火如荼,导致办报出现高潮的原因很多:①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进行文化输出和思想控制,导致中国知识分子因接受西学而觉醒,出于争取民主自由宣传维新主张的政治需要,国人的办报活动日趋活跃;②《马关条约》签订后,空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救亡运动的高涨,1896年创办的《时务报》成为全国维新报刊的蓝本,加之光绪帝发布上谕,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报刊,对书籍实行免税,使“报禁”、“言禁”开放,国人有了新闻出版自由,为办报高潮带来了契机;③维新变法后,资产阶级斗争格局迅速分化为以康梁为代表的改良派和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两派均以报刊作为传播自由思想的重镇,都大力创办报刊宣传自己的主张,批驳对方的观点。诸多原因导致国人办报活动呈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蓬勃态势。
  
  1.2 辛亥时期办报掀起高潮之标志
  从1901年开始,办报活动进入一个活跃期并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所办报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数量骤增。除了创办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外,还出现了专业性、商业性、文娱性、消闲性报纸和白话报纸。办报地区迅速扩大,由腹地转向边远地区,由国内转到国外。与其他国家报纸相比,大多属于政治家办报,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呈现出报纸宣传社会革命的中国特色。据统计,截至1911年,全国出版中文报刊达1753种,仅在上海就有460种,报纸占了多数。表1中记录的是从1896-1915年间国内创办的中文报纸,择要收录78种。对于宗教报纸、政府官报及其它自然科学报纸,因篇幅所限,收录甚少。关于杂志、白话报刊、海外中文报刊另有专文论述。表中的信息略显单薄,但愿能为读者提供直观整体的视觉与了解。
  
  
  1.3 民国初年袁世凯制造的“癸丑报灾”
  辛亥革命后,1912年是一个让人眼花缭乱的年份,帝制推倒,共和告成。报刊界经过短暂的繁荣,1913年袁世凯制造的“癸丑报灾”降临。革命派报刊开始连遭厄运,报馆接连被查封或捣毁,主持人陆续被逮捕或暗杀,先后制造了众所周知的上海《苏报》案、湖北《大江报》案、开封《民立报》案、湖北《震旦民报》案等多起重大报案。此外,1912年6月27日,汉口《自由日报》遭查封,社长陈醒黄被捕遇害;8月1日绍兴《越铎日报》因批评政府“种种失常”及不法行为,遭当地军政府捣毁报社,17人被殴,其中葛星驰伤重而死;9月24日原《洞庭波》、《民声报》总编辑宁调元遭黎元洪杀害;汉口《民国日报》遭查封,编辑周览、杨端六、曾毅等被捕。在袁世凯执政民国4年时间内,全国竞有71家报馆被封,49家受传讯,9家被捣毁,24位报人被杀,60余人被捕入狱。全国500家报刊只剩下139家,新闻出版遭受重大打击。袁世凯之流对报业报人的摧残和迫害,不仅具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而且比法西斯更有过之而无不及。
  
  1.4 辛亥时期报纸活动的特点
  当时的报纸品种繁多,高低不等,良莠不齐,但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记录了历史的光明面与黑暗面。①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改良派与革命派都有自己的报纸领地,报纸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②革命派成了办报的主角,同盟会成立后,报纸在海内外大批涌现,不仅数量多而且舆论上也占到了主导地位。③白话报纸征服了广大读者,办报活动遍布海内外,报纸宣传受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和普遍接受。④地域上报纸相对集中在南方,一些文化交通发达、受西学影响较多的城市成为办报的中心。⑤多数报纸此伏彼起,寿命短,发行量少,旋办旋停。一般说来,出版时间长的报纸影响大,但也不尽然,有的报纸时间虽长但影响不大,有的报纸时间虽短但在当时的影响却很大。如被称为“竖三民”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存世时间不长,但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2 辛亥革命时期报纸的技术特征
  
  2.1 报纸编辑技术特色
  辛亥时期的报纸主编、主笔均为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传统文化与西方知识相结合,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其编辑技能呈现了编辑工作的时代特色。①他们根据报纸宗旨内容来定位,注意捕捉最重要、最具价值的信息提供给读者;②注意报纸的整体规模设计和报头设计,设计特别的要数《警钟日报》和《中国女报》等,图文并茂,招引眼球,附属信息一应俱全;③注意充分利用报纸版面空间,包括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版面的编排手段,追求稿件布局结构合理,做到既有商业性又生动活泼;④能合理配置作者投稿、主笔人稿、约稿、征文、走访调查材料等,主编承担“守门人”的责任,努力创造庄谐结合、褒贬结合、图文结合等报纸特色。发文体现“题好一半文”的“厚题薄文”思想,追求标题群体效应;⑤一些报纸首次开设了“读者信箱”栏目,为民众参与民主政治提供重要渠道和平台;⑥许多报纸经常以“重大消息”、“特大新闻”、“特别报道”等发号外,并注意建设访事员(通讯员)队伍。大多报纸都极尽全力展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
  
  2.2 报纸经费来源与广告
  报纸的创办经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渠道,性质不同报纸的办报经费来源也不一样。①官办报纸多是国家财政或地方当局拨款。如《安徽官报》是由清政府出资;《胡北官报》由善后局支付,属于垫支性质,从以后的订费中扣还。②民办报纸无固定经济来源,大多出自私人捐款、合股集资和自费办报。如香港《中国日报》是由广东新会的李柏独立出资维持多年;《国闻报》是由严复、王修植、夏曾佑等人集资创办。③还有一些报纸由商家赞助。如《徽州日报》是在上海、杭州、南京、苏州和当地徽商人股和捐助下筹办。 ④有的则靠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及报社印刷厂承印其它报刊的收入支持办报。如《大通日报》经济来源纯靠经营。报社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就是广告。民国时期报纸广告篇幅不比当今少,那时所登广告最多的就是香烟、药品、剧场、戏院、商场等,这些都是报纸的广告大户,如《神州日报》的三大版,常常是新闻文字和广告各占一半版面。
  
  2.3 报纸销售发行模式
  官报的发行是一种政府行为,以行政渠道从上至下按期分发派销。多数民办报刊只能通过“报刊发行处”、“派报业”和零售叫卖等途径自办发行。1900年后,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控制在京各报的发行权。报房是专制的帮会机构,他们经常以停送报纸或拖延报费要挟报社,而报社又必须仰仗报房发行,不敢得罪他们。1904年上海出版的《警钟日报》,在北京、杭州、汉口、长沙等19个城市设立了代售处。1905年,河南出现了名为“派报业”的报纸经销行业,由张崇轩、刘汉卿等人在开封共同组成“统一派报社”,这时的派报社有20多家,报贩报童达150余人。1908年汉口的《公论新报》、《汉报》、《鄂报》、《汉口中西报》联合成立总发行所,统管4报的发行事宜。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玻璃厂联合开办了一个报纸发行处,雇人送报,这是我国第一个报刊发行处。通过报贩层层批发零售,有的直接递送订户,有的沿街叫卖,打破了原来报房发行的垄断。在上海创刊的《趣报》,还采取抽奖方式,每天抽出27名,抽奖第一天发行数即由720份增至1220份,一个月后超过万份,使报纸发行量大幅增加。
  
  2.4 报业的革新与竞争
  在践行办报过程中,西方报刊理论的渗透促使国内报人的传播理念发生变化。他们积极主张宣传西学,追求文化思想的多元化。主张打破“文言”话语言述方式,积极推行以白话办报的大众化媒介手段,使新式报纸经营管理机制逐步确立。报道体裁日益增多,具备了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评论形式逐渐丰富,有“社论”、“时论”、“时评”、“编者按”等。报纸版式得到改变,由竖排进化为横排;连史纸、毛太纸换成新闻纸;单面印刷变成两面印刷;活字铅印技术也得到采用。在出版形式上,摆脱了传统的手工业模式,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报纸质量。报纸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了“报纸”、“杂志”同体的时代,进而提高了与杂志之间的竞争力。如《申报》创刊后,在经营上采取销售的营销策略,以低廉的价格打败了《上海新报》,为了提高竞争力,《申报》对报纸业务作了诸多改革,完善了自己的风格。
  
  3 辛亥时期报纸对民众精神之引领
  
  3.1 报纸作为打击对方的武器
  改良派一直把办报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后,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发行量达到1.7万份,一时成为革命斗争的号角,迅速占据了进步舆沦的中心领导地位。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惊惧于思想界权威地位的动摇和丧失,企图驳倒同盟会提出的革命纲领,阻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认识到,对于改良派的进攻必须予以有力回击,才能进一步推动革命的发展。于是,双方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展开了对垒10余年之久的大论战,均以报刊作为舆论阵地和打击对方的有力武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和改良派的喉舌《新民丛报》是双方论战的主要阵地,最终革命派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3.2 报纸舆论对政府的影响
  此时,大量政论报纸的涌现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惧。从1901年起报纸新闻活动越来越频繁,报业与政府、社会、个人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而报业与清政府的矛盾尤为突出。《苏报》案的发生让清政府颇费周折且颜面扫地,因而政府深知对报纸加以限制的必要,于是加大了控制与打击的力度。当时,曾对慈禧太后和清政府进行舆论监督影响重大的10家报纸是:《时务报》、《警钟日报》、《苏报》、《大公报》、《京话日报》、《湘报》、《申报》、《汉口日报》、《中国女报》、《女学报》。1906年9月29日《京话日报》被以“妄议朝政,容留匪人”等罪名遭封禁。彭翼仲被捕受审,流放新疆。许多民办报纸,一面宣传清朝与帝国主义勾结共同宰治中国的劣迹,一面又声讨清朝推行的野蛮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政策,对清政府造成了监督的压力和颠覆的威胁。“清亡于革命舆论”的说法,尽管很片面,但却足以说明报纸的巨大作用。“对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没开几枪几炮就改朝换代了”!足见当时报纸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民报》所号召的“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的功能。
  
  3.3 报纸宣传对精神的引领
  为了提高民众的觉悟,唤起民众注意国事,报纸也运用了不同的方式。如革命派公布了孙中山《与辩驳之纲领》,列出了双方在12个问题上的根本分歧,革命派和保皇派的20多种报刊全部投入了论战,培养了民众辩论的理性与洞察力,使西方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提供“读者信箱”重要平台,通过信箱复信中对问题从全局的角度考虑,扮演了引导民众参与政治的全新角色。开展民意测验或社会调查较大规模的活动,鼓励民众参与政治讨论。通过报纸的引导,民众的自我意识不断被唤醒,由漠视国事到积极参与讨论政治,民众注重利用报纸来关注革命动态、发表意见、通报消息,接受革命思想。在报纸宣传舆论的启发和向导中,社会民众的文化观念与思想觉悟日益得到提高,参与变革的言论和行动不断涌现。武昌起义的成功,应该说革命报纸在“启发民智”、“向导国民”方面产生了剧烈而深远的影响,充分说明报纸对社会民众精神的引领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3.4 辛亥时期报纸活动的主要局限
  当我们对辛亥时期报纸活动历史进行多向度探索时,不难发现仍存在着深刻的弱点和局限。①报刊宣传“浸润”和“煽动”的方法,以及“监督政府”、“向导国民”等主张,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社会制度。②在“舆论之母”论的提出上,其办报思想打着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③有些报纸活动编造假新闻,并将“暗杀”手段纳入了启蒙的视野,认为种族政权的更替最后用暗杀的手段来实现。④没有把外国帝国主义当作革命的对象,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⑤过分强调报刊作为政治斗争“利器”的特质,削弱了报纸媒体独特的新闻组合形式和文化负载等其他功能。
  
  参考文献:
  [1]百度知道,简单概括19世纪末期中国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201]―02―18],http://zhidao,baidu,corn/question/64180909, html
  [2]张敏。略论辛亥时期的上海报刊市场,史林,2003(2):57―65,
  [3]丁守和,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1―5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白润生,百年沉冤中国新闻界人物被难录

相关热词搜索:辛亥革命 报业 崛起 辛亥革命时期报业的崛起及其精神引领 辛亥革命之大国崛起 辛亥革命与中华崛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