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难 [从“劫难”到“挟持”]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中国对“文化”有各种解释。“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载:“物相杂,故曰文。”《尚书?舜典》疏曰“经纬天地曰文”,《论语?雍也》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庄子?逍遥游》:“化而为鸟,其名曰鹏”。《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的“植立之兽”(《思问录?外篇》)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人道”,这便是文化。
  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涵盖面非常广泛。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英国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原始文化》)简单地说,文化就是关于人类的知识。文化人固然就是懂得人类知识的人。
  “文化”,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崇高而神秘的。“你是文化人”,听到老百姓这样的称赞,文化人心里不免有点飘飘然。
  然而,在官人和有钱人那里,“文化”的命运常常是不同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这是封建士大夫把“文化”作为敲门砖,然而,一旦“文化”威胁到统治阶级利益就遭殃了。秦皇父子为保家天下传万世,“焚书坑儒”,严刑峻法。宋永嘉之乱,诸胡侵入中原,“天下崩离”,“户不盈百”,中原文化遭受沉重打击。明太祖朱元璋因出身“布衣”,嫉妒儒生士大夫,迭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藏孝孺文者,罪至死。”(《明史?方孝孺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获得新生,尊重知识、尊重文化成为社会时尚,文化人更是国家主人,普通人也有机会成为文化人。即便这样,文化也是频遭困厄。反右时期,多少文化人被带上“右派”帽子,投入监狱。文化革命更是“文化”的“劫难”,“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文化人被带上“臭老九”的帽子,致“文化”于死地而后快。
  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真正被从“革命”中解放出来,获得“正名”。教育振兴,文人获得新生。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在吃香的同时也有点“变味”,不少人把对文化的崇拜变成对金钱的崇拜和对权力的崇拜跳板。更有人挟持“文化”作为升官发财的敲门砖。曾几何时,不少官员突然对文化“顶礼膜拜”,不惜使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弄个硕士帽、博士帽带上,然后向党和人民“开价”。
  更有甚者,那些“资本玩家”也大打文化的主意。君不见,现在“文化”不是被尊重,而是非常时髦:“文化产业”,“文化创意”成为投资商向政府要投资的美丽借口。真正可怕的是,有些所谓“文化产品”其实是贻误人民的精神鸦片。以游戏产业为例,有些获得大笔财富的游戏生产商正是以儿童失学、轻生等为代价的。还有些自称大腕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动辄投资天文数字的金钱拍摄电影电视剧,然后再挟持传媒炒作,煽动善良的人们。
  “文化”真的被挟持了?

相关热词搜索:挟持 劫难 从“劫难”到“挟持” 从劫难到挟持文化的困境 劫难逃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