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甘蔗刑等:孔府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在孔府的武库里,有根“甘蔗”分外显眼而耐人寻味。这是一根经精细加工上漆而成的实木棍子,是孔府的“家法”。府内有谁违了家规,就用这“甜”棍治之。   甘蔗棍放置在孔府前部的二进院内,也是孔府的大堂。公堂两侧陈列着正一品爵位使用的公案桌、仪仗等。历代衍圣公就在这里处理府内较大公务,包括对孔氏族人申布家法族规等。这也正应了堂之正中上方悬挂的清顺治之年御赐大匾“统摄宗姓”四个大字。
  北面靠墙的那些红底金字牌子,是封爵和特权的象征,俗称“十八块云牌銮架”。历代衍圣公持着这些牌子进京,可以畅行无阻。右侧的刑具架子上,就是这个颜色棕黑,形如甘蔗的“甘蔗棍”。
  甘蔗棍是实施家规的一种刑具,粗看很像根甘蔗,拿在手中细细端详,方知是一根作成甘蔗状的木偶。据说,对违规家人实施家法的时候,被罚人不能喊痛,要喊“好甜,好甜”,才能得以饶恕。
  孔府的甘蔗棍打在屁股上虽然痛,但却是为了加深对错误和不良行为的认识,改正自己的缺点,促进人的自我完善和提高,所以,被罚时痛在身上,甜在心中。
  寻思过去,将体罚的刑具饰以人皆喜爱的甘蔗,确是用心良苦而又蕴理深远。这视甜思苦的预警与受苦思甜的后示,深刻地从这一根简单的棍子上揭示出了孔府家教的哲理逻辑。
  虽然说这是一个孔府传说中
  个故事,但是却能给人们很深刻的启示。从众多的刑具看出,孔府的家法森严,而这根“甘蔗棍”却别具特色。这恐怕是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没有的刑具吧!同时这也是孔圣人的圣明之处!
  
  《论语》:仁孝篇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释义]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讲的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对而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释义]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道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释义]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评析]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增长文化知识。

相关热词搜索:孔府 甘蔗 孔府甘蔗刑等 实拍圣地曲阜六孔府 孔府甘蔗刑等 香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