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青岛: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波澜壮阔的画卷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一幅油画引出“历史记忆”   今年是国人瞩目的“辛亥革命100周年”,今年也是众多史学家、作家、艺术家翘首以盼“辛亥文化年”。作为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知名画家的林建业先生,酝酿已久的一幅大型历史写真油画《辛亥之光一孙中山来青岛?1912.9.28》,也已正式问世了。如果说,历史是一片汪洋大海的话,那么艺术一定是一条船,一条能够盛载着时代的狂风巨浪的船,一条永远追求着光明的船……
  无视时代风云,无视历史演进,无视生活艰辛,是不会产生艺术家的。林院长和他的助手宋晓峰、张志烈就是这样,在一年多以前,就开始构思这样的历史画卷了。林院长说:“绘画的材料我都早早找好了。这是一块在人家仓库里放了好多年的麻布,用它来表现历史题材的画作,非常有味道。”
  我说:“是要画辛亥革命吗?”他说是。我说那你最好还是画孙中山先生来青岛,因为这是一段不可多得的、能够使青岛闪闪发光的历史。他表示赞同。
  整整一个夏天,他和他的助手们都在汗流浃背地潜心作画。事先,他要我做他的史学顾问,我是乐于接受的,并且给他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其实,在我看来,艺术仅仅是依靠着史学家给提供一些资料是不够的,艺术需要有灵魂,那就是创造。艺术需要通过创造性的历练来升华自己,同时需要感染时代。
  于是,我们看到了眼前这幅孙中山来青岛的历史瞬间:孙中山先生在卸任临时大总统之后,以考察全国铁路为名,于1912年9月28日乘火车来到了青岛。当时青岛为德国租借地,孙中山在这里住了3天,会见了各界人士、学生,还有德国胶澳总督麦尔瓦德克。
  就一幅油画来说,我们已经看到了中山先生当年那叱咤风云、虚怀若谷的伟人形象;看到了封建阴云被一声霹雳击碎之后,所呈现出的“辛亥之光”;还看到了中山先生与欢迎人群相见之后的那种欣慰之情。这一切,都是那个时代所赋予的凝重色彩。画家用他那富有纪念性的笔触、写实的情感,均一一将其展现了出来。应该说,这幅画很耐读。
  因为这是青岛第一幅以油画的形式描绘伟人孙中山先生莅临青岛的作品。也是第一幅描述辛亥革命与德国殖民地互相“撞击”的历史画卷。
  德国总督为何畏惧孙中山
  早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的几个月,清廷即向德国借了300多万德国马克,而以山东全境的所有土地做为抵押,仅这一项,使得山东,尤其是青岛大众极为愤慨!于是,同盟会首先率领产业界、商界和社会知名人士向山东巡抚孙宝琦和德国胶澳总督发难。一是指责孙宝琦政府不得借外债充军饷,杀戮国人。二是斥责德国胶澳总督麦尔瓦德克,反对德国列强趁大清王朝国力衰微之际,妄图攫取整个山东全境作为殖民地。
  那真是一个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混乱年代。由于经过了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清朝这座封建大厦,的确已经面临着即将倾覆的危险。所以,当辛亥革命成功之后,1912年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做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时候,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即凡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在清政府头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新政府一概不予以承认。
  这下,可吓坏了众多外国殖民者。其实,当时中山先生的矛头所向之一,就是在青的德国殖民者。起先,在青的同盟会人士一直想请孙中山先生来青岛,解决青岛问题。可是德国胶澳当局一直表示因与清廷有约,对于新政府,他们应该保持中立,所以根本就不欢迎中山先生。结果中山先生称:
  “我本来不准备去青岛,既然德国侵略者不喜欢我去,我就非去不可。”当时,中山先生说这话的时候,还真没有时间成行。
  俗话说,山不转人转。仅仅不到半年的时间,眼前的世界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孙中山卸任了,清廷也退位了。德国要夺取山东全境的梦想,也即将化为泡影了!恰恰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节点上,孙中山来到了青岛,德国胶澳当局便立即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总督麦尔瓦德克不仅会见了孙中山先生,而且还陪同他一起游览了中国海上第一名山――崂山。据说,德国人在孙中山身上,一点好处也没有捞着,竟然被孙中山先生的非凡气度和博大襟怀所折服。
  辛亥革命时的青岛
  辛亥革命前后的青岛,由于这里是德国的租借地,清政府鞭长莫及,所以这里自然就成了山东同盟会会员、革命志士秘密出没的避风港和军事重镇,也是整个山东民主革命的摇篮和策源地。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革命的风暴是迅猛的、异常的,有时还是很危险的,甚至有许多革命志士,也为此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如果说一百年前的青岛有什么特色的话,我们可以说,它除了山明水秀,遍地洋楼之外,更多了一层浓重的、来自于欧洲的、德国殖民地的“铁血统治”色彩。此外,清廷的封建势力与外国列强的相互勾结,也使得青岛人枷锁重重,敢怒而不敢言。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竟然在这片明媚的小小海岛上,演绎得那么淋漓尽致。
  震旦公学
  现在,青岛老市区的主要干路――胶州路,当年就曾经是许许多多仁人志士云集的地方。1908年,由老同盟会员陈干和刘冠三创办的震旦公学,就坐落在这里。
  震旦公学表面上是一所学校,而实际上,它是山东革命党人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机关和场所。学校聘请的老师,差不多都是革命党人,像商震、王鸣双、陶成章、韩蔚斋、吕秀文、钟孝先、李次元、高彭年、曹国华、刘鸿文和牟省三等人;所招收的学生,也一定是进步青年。
  学校教学期间,经常向学生宣讲“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反帝反封建思想。除学文化课外,还增加了军事课程及军事训练。有时,还组织社会各界及学生参加示威游行,抗议清政府割地赔款、出卖山东矿权、路权等等。
  由于震旦公学发起的“山东保矿会”声势越来越大,揭露了德国妄图攫取整个山东的罪恶阴谋,德国胶澳当局便与清兵一起,于1908年年底,将震旦公学彻底查封。虽说震旦公学只存在了一年左右,但民主革命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革命党人后来广布于即墨、高密、青州和诸城等地区。
  胶莱公学
  在青岛,与震旦公学具有同样影响的,还有同盟会创办的胶莱公学。胶莱公学是1907年秋,由酆文翰、魏殿光等革命党人在胶济铁路进出青岛的综合性大站――蓝村站附近创办的。
  胶莱公学一时成为青岛连接即墨的“革命中转站”。比起震旦公学来,胶莱公学就小一些了,校舍设在一座古庙中,但其因为在市郊结合部,便于隐蔽,又由于交通十分方便,青岛和周边地区的革命党人,便选定这里作为储藏枪支弹药的密点。革命党人李日秋、栾钟尧等多次从这里向青岛、即墨、高密和诸城,巧妙地转移军械和弹药,有效地支援了革命。
  剪辫子
  孙中山先生来青岛期间,曾经专程来到坐落于朝城路2号的德华大学,向这里的学子们宣讲革命道理和求学 精神。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之后,德华大学的学生们是山东第一批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纷纷自动剪掉辫子的。
  仅这一举动,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就是不可想象的。其原因也要归功于陈干、刘冠三、徐镜心他们的革命思想传播。德华大学本身又是中德合办的一所大学,所以学生们有理由率先接受新思想。
  居膜源客栈
  坐落于河南路附近的居顺源客栈,也是青岛早期革命党人经常活动的密点之一。有一爱国商人,名叫郑师道,是早期倾向于同盟会的革命党人。1912年,他曾联络青岛商会会长隋石卿及商会同仁,并将驻青的各同乡会也组织起来,热烈庆祝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本来,德国胶澳当局就已经感觉到清政府的日暮途穷,德国又借钱给清廷,准备换取整个山东。可是,在这期间,突然又冒出了一个革命政府,就打乱了德国与清廷的关系,所以德国胶澳总督下令,以与清政府仍保有“外交关系”为名,逮捕了郑师道,查封了居顺源客栈,一时名闻岛城。
  五矿风潮
  辛亥革命期间,陈干在青岛组织的反对德国侵占山东“五矿”产权和胶济铁路权的斗争,就被称之为“五矿风潮”。这里所说的“五矿”,是指:卯山矿、潍县矿、诸城矿、沂水矿和沂州矿。这是由陈干率领的革命党人,反对清政府将山东的矿产、路权拱手送给德国列强的一场震惊山东乃至全国的斗争。
  即墨十英烈
  1911年,武昌首义之后,有一即墨人,名叫孙毓坦。当他看到商家纷然挂出白旗之后,便对商会会长苏如篪说:“昨夜听到县衙附近爆竹声声,知道即墨已经光复了。这是革命党人起事,县官投降了!”商会会长自然答应。
  此人又转到县考试院中一看,原来起义的司令部就设在这里。于是,他见到了老熟人周敦恂和宋兆麟等。简单说,大家共同推举孙某为即墨县民政长。一时间,乡绅都在贺喜。
  说来也巧,不几天,德兵来了,住在县南的基督教堂里,称看看这里有没有违反“清德条约”的事情。孙某回答,没有!德兵要查革命党人的枪支,孙某与其论理了两个时辰,拒不让查。不几时,清兵来了,追杀革命党人,孙某因而率部退至城外。结果清兵一到,烧杀抢掠。即将革命党人黄昌海、于正仁、张吉祥、王立德、刘清和、周茂乾、齐浦台、张得胜、孙大和一无名氏残害,悬首于城门口。
  结果,没几个月,清帝退位,即墨县乃厚葬烈士,史称“即墨十英烈”。

相关热词搜索:波澜壮阔 青岛 一幅 辛亥青岛: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