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加速“东进”步伐] 魔鬼的步伐谁唱的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增进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提升印度在亚太地区的制衡作用,加快推进其大国战略;   减缓中国-东盟关系对其构成的"地缘与心理"压力;   摆脱次大陆内部事务的牵制与困扰。
  近年来,印度"东进"的势头一直吸引着周边国家的注意力,因为印度这个块头巨大的地区大国,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地区局势造成影响。4月6日,印度、缅甸、泰国三国外交部长在仰光达成共识,同意修建一条从印度莫雷经缅甸蒲甘至泰国湄索的公路(两年内建成),并开辟一条从印港口经缅甸土瓦深水港到泰国北碧的海上运输线。这是印度经年"向东看"政策的又一具体进展。
  
  印度自1990年代初即开始推行"向东看"政策,加强与东南亚、东亚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安全上的合作关系。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其"东进"步伐更是明显加快,印度频繁与所有东盟及东亚国家进行高层互访,与此同时,一系列次区域合作组织和合作计划也应运而生。
  
  稳定
  
  印独立以来,其东北地区一直存在着民族分裂活动,联邦政府的主要解决之道就是分邦建制,目前该地区分布着七个邦。分邦虽然纾缓了东北民族之间的冲突问题,但却未能铲除民族分裂活动存在的土壤--贫穷与落后。由于分邦建制时并未充分考虑新邦本身能否通过挖掘自身资源而获得生存与发展,结果邦越建越多,东北经济却依然没有起色,经济落后以及地处僻远致使印东北地区民族分裂活动无法消弭。
  但由于当地地理条件和文化习俗与周边邻国更为相似,因此东北各邦政府不断向中央施压,要求加强边贸建设,以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稳定。2000年5月下旬,东北七邦首席部长曾共同呼吁新德里重开滇缅公路,加强与中国以及东南亚的跨国贸易。在当地政府的一再吁求之下以及出于地区稳定之需要,印度与邻国之间的一系列区域合作组织应运而生:印孟斯缅泰经济合作组织(1997年,也称"环孟加拉湾经济合作组织")、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组织(1999年8月)、印泰缅柬老越"恒河-湄公河合作组织"(2000年11月)。2000年7月,由印主持召开的第三次环孟加拉湾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决定成立六国自由贸易区,并加紧落实拟议中的将印度与泰、缅、孟三国连接起来的泛亚公路计划。
  此外,出于对东北地区内部安全问题的考虑,印联邦政府尤其重视改善与缅甸的关系。印缅边界长达1600公里,印与缅接壤的四个邦中有三个长期为分离主义武装所困扰,武装分子屡屡越界摆脱印政府军追剿,并得到缅境内反叛武装的庇护。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印开始调整对缅政策,与缅甸军政权合作。近年来,缅军政权也主动配合印军,联手打击印反政府武装,并加强边境管理。作为回报,印不断给予缅所急需的国际支持和经济援助:1997年印向缅提供了1000万美元低息贷款,1998年提供了2500万美元贷款,2001年则提供了2500万美元的贷款。2001年底,由印援建的缅西160公里的公路通车。
  
  制衡
  
  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加速了"东进"步伐,并努力在东南亚乃至亚太地区塑造其"亚洲制衡器"形象。
  1990年代后期以来,大国竞相扩大在东南亚影响的态势,进一步培植了东南亚国家固有的"利用大国相互制衡"的心态,印度适时跟进,正符合这些国家的切身利益。印尼有人指出:"从权力政治角度看,亚洲最大的两个国家(印、中)的进入,连同美、日、俄,将有助于在东亚和亚太地区创建一个地区力量平衡,以作为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力量平衡的一部分。"这可谓代表了东南亚国家的普遍想法。进入新千年后,这种趋向在东南亚国家更加明显,2000年的东盟第四届非正式首脑峰会上,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表示,印可能成为"东盟+4"或"东盟+印度"模式的合作伙伴;新加坡总统纳丹认为,印还未发挥应有潜力,希望印扮演区域平衡者的角色;当时的印尼总统瓦希德也提出了在亚太地区建立"印尼-印度-中国"三角战略关系的构想。东盟国家的这种态势,为印"东进"政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减压
  
  印度一直认为,"印度的安全利益超越次大陆"、"印度的安全考虑参数已明显超越南亚地理定义的范围,......印度关注的安全环境以及潜在的安全考虑包括从海湾到马六甲海峡的印度西边、南边和东边地区,西北边的中亚、东北亚的中国和东南亚"(印外长辛格语);"从阿拉伯海北部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语)。印对我密切与东盟国家关系,尤其是与缅甸关系一直抱有很强戒心,担心我借机进入印度洋。为此,除加强与东盟其他国家关系外,印着重经营与缅甸关系。
  此外,印还加强与越南的国防合作(2000年),在南海与新加坡、韩国、日本进行联合军事演习(2000年),与日本进行安全对话(2001年),建立"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三军司令部"(2001年),应允美国为其航行于马六甲海上的船只"保驾护航"(2002年),这些均有扩大印度制衡作用、遏制我在印度洋地区影响之意。
  
  脱困
  
  印巴分治50多年也是印巴对峙与冲突的50多年。作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一直难以摆脱次大陆内部事务的牵制与困扰。冷战后期以来,东亚的"龙腾虎跃"、中国的崛起,使得印度更加担心自己有可能因长期困于印巴对抗而逐渐被边缘化。1990年代开始,印为摆脱这种困境,积极实施"东向外交"。
  一是摆脱巴基斯坦的羁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成立虽已有17年,但由于印巴关系的羁绊,进展缓慢,区总贸易量2000年只占各国对外贸易总量的3.7%。印政府对南盟兴趣渐趋冷淡。人民党执政以来,印度除大力在南亚地区营建巴经济"隔离带"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积极推动地区外区域合作上。1997年的"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组织"以及前述三个区域合作组织的成立均有将巴排除在外的意图。
  二是摆脱次大陆经济发展上的局限。由于南亚整个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再加上印巴不和,区域内经济合作不畅,发展潜力有限,因此,印"东进"东盟乃至亚太,是其必然选择,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成功对印也是一个巨大诱惑(甚至连1997年的金融风暴也未影响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上对印的感召力)。随着"东进"外交政策的推进,印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从1993~1994财政年度的25亿美元增加到1997~1998财年的60亿美元,占印对外贸易总量的比例也由5%提高到8%。随着东盟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全面复苏,印于一年多以前更提出了印度-东盟年贸易额突破100亿美元的新目标。
  当然,印度"东向外交"战略仍面临着一些掣肘,如印巴冲突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迫使印无法全力实施其地区承诺。另外,与其他大国相比,印经济援助财力有限,靠经援、经贸关系发挥影响余地很小。以印越年贸易额为例,1999年只有1.5亿美元,而美越每年双边贸易都高达8亿美元,中越双边贸易甚至达到30亿美元左右。但尽管如此,印度的"东进"战略仍值得我们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东进 印度 步伐 印度加速“东进”步伐 印度加速东进步伐 东进加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