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汽车炸弹惊魂】 汽车爆炸制作方法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幸运”的纽约      黄昏,是时报广场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车如流水人如潮,不同肤色的人们在这片缤纷天地中尽情感受纽约的时尚与繁华。   对于46岁的维恩•拉提甘――这位在纽约干了十几年的“片儿警”而言,这样的景致早已习以为常了。5月1日傍晚,他照例骑上警用摩托车,在百老汇大街上巡视。快到明斯考夫剧场时,一个摆摊的小贩喊住了他。拉提甘顺着小贩的手看到路边停着一辆汽车,立时气不打一处来:有人竟敢在禁停区违章停车,阻碍交通!
  小贩对是否影响交通并不敏感,让他感到蹊跷的是:这辆车的驾驶座上空空如也,车钥匙却插在点火锁里,而且车尾处还冒出一股白烟!正当拉提甘准备仔细查看时,汽车的后备箱突然“嘶嘶”地响了起来,还散发出浓浓的火药味。周围的路人都慌了手脚,四处逃窜。拉提甘也马上意识到:“这绝不是一辆随便停放的车和烟灰缸(冒烟)这么简单。”
  透过汽车玻璃,拉提甘隐约看到了液化气罐和汽油桶,顿时惊出一身冷汗。他尽力镇定下来,掏出对讲机叫同事帮忙疏散人群,随即请求警局派消防队员和拆弹专家前来支援。此时,百老汇大部分剧院中的演出都正到高潮处,当中断演出的广播响起时,观众们根本不知道剧院外正上演惊险的一幕。一小时后,大批警察用金属围栏封锁了时报广场附近区域,清空了数栋住宅和商业大楼。
  第二天,拉提甘和那个机警的小贩都成了纽约的英雄,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纽约市长邀请他们共进晚餐……这一切,只因那辆“违章”的日产SUV车里由汽油桶、液化气罐、计时器、烟花和化肥组成的爆炸装置爆炸“未遂”,倘若爆炸“成功”,将在熙熙攘攘的时报广场制造出一个巨大火球,人员伤亡不可避免。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在新闻发布会上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很幸运。”
  纽约的确很幸运,因为针对纽约的“未遂”爆炸已经不止一次。就在去年9.11事件八周年之际,三名阿富汗裔美国人就曾预谋在纽约地铁内制造爆炸。幸亏情报部门提前发现线索,才让纽约逃过一劫。而这一次,已经启动了的爆炸装置居然因故障而终止,就只能感谢袭击者的作案水平太“业余”了。
  
  “业余”袭击背后的隐忧
  
  涉嫌此案的巴基斯坦裔美国公民费萨尔•沙赫扎德“制造”的未遂爆炸案确实很不“专业”。
  首先是他所用的“原材料”十分简陋――液化气罐是家庭聚餐时做烧烤用的,烟花是孩子们的玩具,定时装置竟然是廉价的闹钟。其次,他的“专业基础”很差――他自作聪明地刮去了汽车仪表板上的识别码,以防警察顺藤摸瓜找到自己,却不知道发动机上一样有车辆识别码;他用数十公斤化肥充当爆炸物,却不知道这些不含硝酸铵的化肥根本不会爆炸。最后就是现场留下了太多的痕迹――不仅指纹、头发等关键证据样样俱全,甚至自己住所的大门钥匙也一并留在了车里。一位警察嘲讽地说:“除了钱包,他留下了所有东西”。一时间,“业余恐怖分子”、“菜鸟”等饱含戏谑色彩的称呼不胫而走,给这个恐怖威胁事件陡增了几分哭笑不得的意味,以至于当巴基斯坦塔利班宣称对这一事件负责时,人们甚至不太相信。
  然而,随着巴基斯坦塔利班组织的两段录像相继发布,以及大量细节的曝光,质疑声渐渐弱了下去,忧虑的声音渐渐高涨――如果这起事件确是巴基斯坦塔利班一手策划,那么,这将是巴基斯坦塔利班首次在南亚之外的地区发动袭击,这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巴基斯坦政府,都意味着更大的反恐压力。
  另一方面,这次袭击虽然“业余”,却清晰地提醒人们,反恐形势可能比想象的更加严峻。首先,随着美国的安保不断升级,拥有美国国籍的人自然比外国人更容易找到作案机会,恐怖活动的本土化也许会成为趋势。再者,如果回顾一下今年以来的恐怖事件,就会发现恐怖袭击越来越推崇“不求规模最大,但求效果最好”:莫斯科地铁爆炸案是以普通民众聚集的公共交通工具为目标,也门的自杀式爆炸袭击则直指一国之代表――大使,而在美国这样一个汽车十分普及的国家,汽车爆炸也很能让人们感到切身的恐惧。
  
  移民国家里的穆斯林移民
  
  费萨尔•沙赫扎德今年30岁,来自巴基斯坦一个高官家庭,1998年来到美国求学,读完MBA后在一家公司任财务分析师,后来通过结婚获得了美国绿卡。就在日子过得顺风顺水时,沙赫扎德选择了辞职。他告诉自己的房产经纪人,说回巴基斯坦照顾父母。然而五个月后,当他回到美国时已经摇身一变,竟成了这起爆炸未遂案的嫌疑犯。
  一个有知识、有阅历的年轻白领,怎么会突然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直到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人们才赫然发现,沙赫扎德在美国生活了十年,却没人能对这个年轻的穆斯林进行圆满的解读。沙赫扎德的邻居只记得他在家里会穿及踝的传统长袍,但出门工作一定会穿衬衫打领带。他的老师则只能笼统地评价他的性格“比较内向”、“有些忧郁”。惟一记得沙赫扎德有激进言论的是那位房产经纪人,他回忆说沙赫扎德对小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十分不满,常常公开谴责。
  自9.11事件之后,美国的穆斯林,特别是来自中东国家的穆斯林,就感受到了来自周围异样的目光。如果你是一个穆斯林,“不幸”又长得胡子拉碴、没受过高等教育,那么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可就难了。2003年伊战打响后的一项民调显示,超过44%的美国人承认,只要提到伊斯兰教,他们就会与“暴力”联想到一起。一名来自巴勒斯坦的家具店老板向记者抱怨生意越来越难做,他说:“美国人都听信媒体,对我们有歧视!”而在美国和伊朗为核问题闹僵之后,有些来自伊朗的留学生甚至不敢告诉别人自己的国籍。但有意思的是,美国人在对穆斯林提高警惕的同时,“伊斯兰热”也逐渐升温,《古兰经》甚至一度成为畅销书。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和其他族裔一样,穆斯林也在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9.11事件五周年时,美国国土安全部和统计局做了一项调查,发现穆斯林移民人数一路高歌猛进,仅2005年一年就有近9.6万名穆斯林国家公民拿到绿卡,是20年中最多的,其中,非洲和南亚的穆斯林移民增长最快,来自中东地区的穆斯林人数则在减少。
  沙赫扎德有没有遭受美国社会的歧视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移民国家,既是文化多元的代名词,也意味着种种社会矛盾盘根错节,解决之道需慎之又慎,绝没有多快好省的“捷径”。就在沙赫扎德将装载炸药的汽车驶入时报广场时,不远处纽约市政厅门口,数千名抗议示威者刚刚散去。5月1日这一天,近10万人走上街头,在全美70多个主要城市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以抗议4月23日亚利桑那州签署通过的一项旨在严厉打击非法移民的法律。
  这项被称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严厉的移民法”规定,亚利桑那州警察只要对移民身份产生怀疑,就可以拦截任何人,并搜查证件。一石激起千层浪,抗议之声甚至惊动了身为“移二代”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奥巴马严厉批评了这项法案,还呼吁国会尽快对移民法进行彻底改革。
  
  未遂爆炸案的后续效应
  
  5月3日,警方锁定了沙赫扎德,随即将他列入“禁飞名单”,然而他竟然坐上飞机,差点逃离美国。纽约民众表达了十二分的不满。纽约市长连忙表示一定要彻查沙赫扎德是如何登上飞机的。不过还不等政府部门动手,事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媒体挖了出来。
  案发后,沙赫扎德似乎并没准备逃跑,直到5月3日他出门买东西时发觉有人跟踪,才变得惶惶如丧家之犬,匆忙逃至机场。他在去机场途中通过电话订到了飞往迪拜的机票、到达机场后用现金付款、登机,整个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阻碍。直到飞机开始滑行,海关官员才在乘客名单中发现了他的名字,在起飞前最后一秒紧急叫停航班。
  这件事暴露出的安保漏洞,让美国人对安保问题的关注再一次升级。美国东海岸的机场已经全部提高了警戒级别,谨防汽车炸弹袭击。同时,纽约警方也加快了在曼哈顿修建高技术监控网络的进程,包括安装大量的监控摄像头、汽车牌照读取设备以及化学物质监控仪等。
  5月4日,休斯敦一家州际机场的工人在搬运行李时,一件小行李不慎落地,发生爆炸,引发一阵不小的恐慌。经过仔细检查,才澄清这并非恐怖袭击事件。看来,5月1日的汽车未遂爆炸又触到了美国人敏感的神经,人们又开始变得有些草木皆兵了。

相关热词搜索:纽约 惊魂 炸弹 纽约汽车炸弹惊魂 孤岛惊魂4炸弹拆除 孤岛惊魂4拆除炸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