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水资源的困局】 中亚各国水资源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苏联时期的不合理开发留下矛盾和隐患。   与其说中亚地区缺乏水资源,倒不如说中亚国家间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缺少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      水是人类生活的重要资源,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中亚五国位于欧亚大陆中部,其东部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的丰沛雪水,使中亚形成了以阿姆河和锡尔河为主干的两河流域,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亚文明。随着苏联时期耗水型农业在中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长,中亚开始出现局部和短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使原本并不突出的水资源问题日益激化,各国之间在水量分配、水电开发、生态保护等问题上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导致中亚国家陷入了“水资源困局”。
  
  中亚属轻度缺水地区
  
  中亚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淡水资源总蕴藏量在1万亿立方米以上,但大部分淡水都以高山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的形式存在,可用的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地下水和回收水。较大的河流有阿姆河、锡尔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和塔里木河等,大部分发源于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水源。阿姆河和锡尔河是中亚最主要的两条河流,两条大河孕育了河中地区的辉煌历史。这两条大河是中亚南部最主要的水源保障,最终都流入成海,河水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和上游山区冬春降雨补给。中亚北部主要有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伊犁河是亚洲中部的一条内陆河,又是流经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国际河流,水资源相当丰富,也是巴尔喀什湖最主要的水源,对于该湖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好转具有重大价值。中亚的东北部有楚河、塔拉斯河、塔里木河、伊塞克湖等。目前,中亚地区每年人均耗水量为2800立方米,远低于7342立方米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3000立方米的缺水上限,总体上属于轻度缺水地区。
  
  水资源分布不均是矛盾根源
  
  水量不足是客观现实,但导致中亚国家间争水的根源在于水资源分布的不合理。中亚地区可用的地表水分布极不均衡,主要水源位于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境内:处于上游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拥有的地表水资源超过整个中亚地区的2/3。以塔吉克斯坦为例,其境内集中了中亚地区55.49%的水流量以及60%以上的冰川,因此也被称为“中亚水塔”。从国土面积上看,塔吉克斯坦居世界第85位,但从水资源蕴藏总量上看,塔吉克斯坦居世界第八位,在独联体国家中仅次于俄罗斯居第二位。如果按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计算,塔吉克斯坦位居世界榜首。
  处于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地表水资源的总和仅占中亚地表水资源总和的1/3。在哈萨克斯坦,河流年均供水量仅为两万立方米,在独联体国家中排倒数第二位。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水资源分布也不均匀,中部和南部灌溉区的水资源尤为紧缺。在盛产石油的士库曼斯坦,向来有“水比油贵”的说法,该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17立方米。乌兹别克斯坦为702立方米。这两国的人均水资源量都远远低于联合国水资源危机的临界线――人均年占有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的标准,属于严重缺水国家。苏联时期的不合理开发留下
  
  矛盾和隐患
  
  苏联虽然国土辽阔,但大部分处于寒冷的高纬度地区。而中亚地区则有充足的阳光和丰沛的水资源,正好是棉花、稻谷的最佳产区。早在沙俄时期,就梦想着在中亚地区开垦荒地、扩大水浇地种植棉花,以解决棉花依赖进口的问题。为了开发新垦区种植棉花、稻谷、蔬菜等,苏联决定加强对锡尔河的利用。1937年,苏联兴建了全长220公里的大费加拉运河,用来浇灌棉花田。1954年,利用阿姆河水源的卡拉库姆调水工程正式开工,工程目标是将阿姆河和锡尔河天然水道改道,引人士库曼东部和乌兹别克中部,以扩大水浇地面积。特别是修建了卡拉库姆列宁运河,该运河把阿姆河的水从上游截出,经过土库曼首府阿什哈巴德向西延伸,总长达1400公里。
  两条新运河建成后,在上世纪60年代,成千上万的移民来到阿姆河、锡尔河及新运河流域,开垦和灌溉了660万公顷的水田和棉田,使该流域成为新的粮棉生产基地。调水工程建成后,该地区棉花丰收,水稻高产,农业出现连年跃进局面,农作物年产量比调水工程兴建之前提高四倍。至1980年,苏联棉花年产量达99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0%,其中95%产于该地区。当时,全苏联40%的稻谷,25%的蔬菜、瓜果(包括32%的葡萄)也产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丰收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人口也迅速增长,由上世纪20年代的700万人猛增到3600多万人。
  然而,农业生产的丰收并没有持续多久,而生态环境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成海是一个内陆湖泊,当锡尔河、阿姆河的入湖水量急剧下降的时候,咸海的水位也急剧下降。据实际观测,1971年至1975年,锡尔河、阿姆河入湖水量分别为每年53亿立方米和212亿立方米,而1976年至1980年,分别下降为每年10亿立方米和110亿立方米。1981年至1990年,锡尔河、阿姆河的人湖水量总计仅为每年70亿立方米。当1987年水浇地发展到730万公顷时,阿姆河和锡尔河已基本上不能再为咸海输水,咸海水面下降15米,水域面积从6.6万平方公里缩小到3.7万平方公里,海岸线后退150公里。现在,成海水面面积缩小了90%,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带来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生态灾难。
  
  比水更缺的是合作的态度
  
  灌溉农业导致的中下游水资源匮乏在苏联解体后迅速上升为国家间的纷争。在苏联时期,中亚五国之间已经建成了一个统一的能源网络:位于水源上游的吉尔吉斯和塔吉克油气资源匮乏,但它们可以从乌兹别克、哈萨克和俄罗斯得到用于发电、取暖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供应,因而其境内水利设施的主要职能是蓄水,供下游的乌兹别克、土库曼和哈萨克灌溉大量耕地。但是苏联解体后,上游国家获得的补偿性能源供应大大减少,或者价格明显上涨,无法享受当年的“内部价”,致使塔、吉两国热电厂无法正常运转,居民的日常用电以及冬季取暖得不到保障。2008年的寒冬曾导致塔吉克斯坦大面积停电,甚至新生婴儿在医院被冻死。这迫使上游国家开始将水库的功能进行调整,将主要用于蓄水改为更多地用于发电,特别是在用电需求急剧增加的冬季,但发电排水导致下游被淹。而到了夏季,由于上游国家需要储存冬季发电用水,导致灌溉用水大量减少,使下游的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苏联时期的统一调度网络在中亚已经基本瘫痪,2009年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都宣布退出中亚统一电力网络,特别是作为调度中心的乌兹别克斯坦的退出,使中亚国家间的“换电”模式走向瓦解。这种做法更坚定了塔、吉两国独立发展水电的决心。塔吉克斯坦坚决修建罗贾水电站,在无法获得外部资金的情况下,政府号召全民捐款,每个家庭至少要购买700多美元的股份。两个国家都提出了“水电兴国”的发展思路,追求绝对的能源独立性。
  为破解水资源困境,中亚国家也曾经进行过一些努力。早在1992年中亚五国就成立了跨国水资源合作委员会,但经过近20年的复杂谈判也没能解决上下游水资源分配问题,各国仍然强调自身的利益,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事实上,与其说中亚地区缺乏水资源。倒不如说中亚国家间缺少统一的协调机制,缺少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中亚地区的水资源困局难以通过外部力量来解决,最终还是要中亚国家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抛开政治分歧,充分照顾到彼此的利益关切,这样,才能真正彻底地破解难题。

相关热词搜索:中亚 困局 水资源 中亚水资源的困局 西亚水资源 中亚水资源现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