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共赢】 适应性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2010年底,一位老前辈慨言,地区合作(无论是亚太合作还是东亚合作)要继往开来,需要新思想、新理论、新模式、新战略、新知识,更需要壮大队伍、运用网络、用好平台。这份事业,不一定红红火火,但一定要可持续发展。
  前辈登高一呼,晚辈理应响应、落实。
  2011年初,本人感谢《世界知识》再赐宝地,续开专栏,普邀同仁,共论东亚。
  中国塑造东亚新秩序的实践,需要足够有效的智力支撑。实践越发展,理论与政策创新压力越大。从长期参加东亚系列领导人会议的温家宝总理,到相关部委、企业和有关组织的一线执行人员,都迫切需要研究界提供“大、深、远”与“专、精、细”并能迅速转化为战略和政策的研究成果。
  需求内容主要包括历史经验、理论思想、战略创新、动态研判、政策建议、绩效评估、专业知识和案例分析等。而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改革开放后全面参与国际社会的实践毕竟相对短暂,国际战略问题研究规模化与专业化程度不高,总体滞后于实践发展。
  但是,总的来看,中国对东亚的认识更趋主动迫切,相关的智力投入和产出正在迅速跟进。
  早期作为天下中心的中国,视东亚为外围藩属。近现代被奴役的中国在内外交困中被迫改变东亚观。二战结束以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的东亚观受两极格局影响倾向,以敌我友划线,相对封闭僵化。
  改革开放尤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更趋积极、主动、客观、平等地感受东亚,理解东亚,新的东亚观逐步成型。
  近年来,随着东亚合作的快速进展和相关投入的增加,我国的研究力量和成果也呈奋起直追之势。社科院、政府及民间智库、高校等日益形成东亚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内外交流颇为活跃,二轨合作凸显,研究梯队俨然成型。
  研究方法也有兼收并蓄古今贯通之势,广泛应用新老地区主义、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等理论工具。研究内容涉及地区经济合作、力量平衡、格局演变、权力转移、秩序构建、战略设计、政策效应、观念塑造等。研究成果涉及政策文件、研究报告,书刊评论等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国与东亚秩序变迁的关系,亘古亘今、亦旧亦新。东亚世界的演变呈现出日益复杂的趋势。面对复杂,理解复杂,处理复杂,顺应复杂,是“中国与东亚秩序”的题中之意。对待复杂,需要辨证施治。
  首先,我们提倡“变通”。变通,在思想上就是不偏执于一端,而是要考虑事物之间的总体性关系;在实践中则是坚持原则,又要善于“权变”,灵活把握事物的发展态势,保持事物发展的和谐状态,在“变易”中求得“常存”。“变则通、通则久”既是客观规律,又是实践之道。此之谓“一阴一阳谓之道”。
  其次,我们提倡“适应”。东亚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这个系统由大量的适应性行动者组成。适应性行动者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会学习,能够积累经验,通过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整和改进自己,改进生存和发展策略,从而促使系统的共同进化。适应性行动者所处环境的主要部分都是由其他适应性行动者组成的,相互产生适应性压力,既相互支持和合作,又相互制约和竞争,在合作与竞争中相互适应。此之谓“一阖一辟谓之变”。
  第三,我们提倡共赢。在东亚这个复杂的系统中,适应性行动者互动形成的效应,具有非线性、多样性、不确定性、新奇性、持续性、复杂性、演进性等特征,这就使得“适应”具有循环往复的恒久性。各适应性行动者通过相互适应、学习、进化,能够达到一种都能接受的共同目标,即一种相对和谐的亦此亦彼的同一状态,就是“适应性共赢”。为此,适应性行动者必须在差异、矛盾、冲突、竞争中相互适应,寻求达成共识、合作、发展、共存。
  在变通中实现适应性共赢,反映在东亚秩序中,就是更为持久稳定的和平,更大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更平等有效的地区合作。此之谓“往来不穷谓之通”

相关热词搜索:适应性 共赢 适应性共赢 适应性名词解释 工作适应性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