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互联互通与朝鲜半岛和平】 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有所谓“安全困境”说。它是指一国为防范被侵害而增大实力的努力,必然会引发敌对方对于权力的过度追求,进而加剧原本的安全担忧。不难发现,朝鲜半岛危局正是该说的典型案例。
  
  东南亚破解“安全困境”的经验
  
  其实,“安全困境”并不仅仅体现于东北亚。50年前的东南亚也曾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对抗的地区。东盟成立之初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防止区域内“共产主义势力”的扩张。随着冷战结束,特别是东亚生产网络的日渐成熟,东盟的重点转向了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目前,东盟已成为牵引东亚合作的轴心力量。从相当意义上讲,东南亚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冲突与对抗的缓解,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的一体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区域合作的深化,又与该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的互联互通密不可分。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具体实施,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可以预见的是,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国家间高度依赖必将有助于该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通过互联互通加强区域合作,进而扩大区域内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显然是东南亚破解“安全困境”的重要途径。而这也为如何缓解东北亚的紧张局势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实际上,一旦我们跳出地缘政治的传统思维就可看出,朝鲜半岛局势之所以不稳甚至恶化,东北亚松散的经济关联恐怕难逃干系。目前,东南亚与东北亚在区域合作方面的差异就如同两个地区早春时迥异的气候,前者是融融日丽,后者则是乍暖还寒。作为经济上互补性强、世界经济中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近十年来的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占整个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却始终徘徊在20%的水平上。中、日、俄、韩等区域内大国对于区域内贸易的依赖程度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国家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中日韩三国的外贸增长主要是依托东亚区域生产网络实现的,而俄罗斯能源贸易的重心依旧是欧洲和独联体。对区域内贸易依赖最深的蒙古国,对该区域内贸易的贡献率却是微乎其微。朝鲜则在东北亚合作中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东北亚合作的瓶颈
  
  毋庸置疑,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长期滞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过,该地区的贸易通道不畅显然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对于地区合作的发展同样适用。在东北亚,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成为制约该地区合作的瓶颈。具体来看,中、俄参与东北亚合作的都是其国内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虽然富有资源,但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远东的铁路、公路等运输能力低,港口吞吐量小。中国东北三省曾是重工业基地,其改革进程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国小民穷的蒙古国和朝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是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
  改善基础设施、加强互联互通,已成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中之重。在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东北亚合作曾在苏联解体后出现了短暂的黄金期。1992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倡导图们江次区域开发,提出用20年时间,筹资300亿美元,在中朝俄三国毗邻的三角洲地区兴建一个多国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为落实该项计划,东北亚有关各国随即做出积极回应。1995年12月,中、俄、朝、韩、蒙五国在联合国总部正式签署《关于建立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区及东北亚环境谅解备忘录》,中俄朝三国签署了《关于建立图们江地区开发协调委员会的协定》。两个协定和一个备忘录的正式签署标志着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图们江地区的开发一度趋冷甚至搁浅,于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通道建设也随之告一段落。
  
  中国和俄罗斯的作用很重要
  
  近年来,东北亚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主要是由中俄两国的双边合作推动的。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分别是中俄两国国内相对落后的地区,同时也是两国参与东北亚合作的前沿地带。因此,两国着眼于依托东北亚合作来带动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并在近年来做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尝试。2007年8月,俄罗斯政府批准了《俄罗斯远东与外贝加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2013年联邦专项规划》(简称《专项规划》)。该规划旨在通过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并大力发展新的基础设施,更好地实现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促进远东人口的稳定增长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专项规划》正式付诸实施,远东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在此之后,中国政府于2009年相继批准《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这两个文件给东北地区的发展奠定了最根本的政策基础,即以长吉图开发开放为先导,立足图们江,面向东北亚。
  为了协调实施《东北振兴规划》和《专项规划》,中俄两国政府于2009年9月制定了《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简称《合作纲要》),这标志着中俄两国地区性合作进入新的实质性操作阶段。根据《合作纲要》,中俄两国将在八个领域开展合作,其中包括口岸及边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以及运输合作等。
  综上可见,就基础设施建设而言,东北亚区域合作经历了两个阶段并尝试了两种模式。一个是由国际组织发起、由所有相关国参与的次区域开发计划。其特点是覆盖面广、声势浩大。但事实证明,它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个是目前由中俄两国以带动国内地区发展为目的而推动的区域合作。鉴于东北亚复杂的地缘政治特点,由区域内大国的双边合作来整合地区合作无疑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从国家实力上讲,中俄两国具备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所需的资金投入能力。其次,对于中俄两国的持续发展而言,改变中国东北三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落后状况已是迫在眉睫,而这些地区的开发又不得不依赖于区域合作,因此,中俄两国具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再次,从达成共识的难度来看,两国取得一致所需的协商成本要远远低于多国谈判。最后,就中俄合作的地区外溢效应而言,区域内大国闻基础实施网络的完善,有助于蒙古国和朝鲜等小国的积极参与,进而扩大整个地区的互联互通。
  
  平衡政府对地缘政治因素的偏重
  
  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缘政治观念影响政府决策的环境是由经济利益决定的。当该地区的经济利益非常弱或不明确时,地缘政治因素就会占据主导,而由此形成的路径依赖,就会使该地区的形势向着不利于经济合作的方向发展。实际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区域经济合作对于增强国家间的相互依赖、进而促进地区稳定与和平的重要作用。对于东北亚来说,最为迫切的恐怕是加强该地区国家间的互联互通,特别是通过中俄的切实合作改善该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并逐步将蒙古国、朝鲜纳入合作的框架。实际上,只有当东北亚国家利益的实现与区域内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密切相关时,经济利益在各国政府决策中的权数才会相应增加,进而平衡政府对地缘政治因素的偏重。因此,从长远来看,通过互联互通增强区域经济关联的努力,必将对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同时也要看到,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个耗资巨大、周期性长的工程,它对于区域合作水平的提升显然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无论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深化、还是朝鲜半岛永久和平的实现,仍然是任重道远。

相关热词搜索:朝鲜半岛 东北亚 互联 东北亚互联互通与朝鲜半岛和平 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安全 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局势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