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的硬伤】中国航空官网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全球第二大汽车商――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说,中国汽车企业会造车,却不会卖车。   这个虎视眈眈的老外一言道破了中国汽车人深藏心底的硬伤。   
  我们不会卖车
  
  今年6月,长期从事汽车行业领导工作,曾任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局长的张小虞先生在深圳说,汽车企业不仅要会造车而且还要会卖车!他说,国内的汽车集团要与国际巨头联合,必须建立自己的、有竞争力的销售服务体系,这才是合作的关键环节。过去,我们更关注的是价格和税率,而忽略了对销售服务体系的研究。
  去年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大型国际研讨会上,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面对加入WTO的挑战,中国的汽车企业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学会怎样卖车!从开发到销售,这“两头”受到的冲击比中间(指生产环节)大,特别是营销上,如何满足客户的需求,如何把车卖出去,我们还没有学会!
  如果不是出自行业领导与企业权威之口,谁也不会相信,造了半个世纪的汽车,中国汽车企业竟然不会卖车!
  
  汽车库存的“黑洞”
  
  近半个世纪,中国的汽车是按计划生产出来,再按计划分配出去的,而不是卖出去的。
  提起当年的汽车流通,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的张小虞说,当时有一句话,要像控制计划生育一样控制汽车的生产和销售。现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的张兴业更是不堪回首,当时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竟然无权批准多生产几辆汽车。
  不用卖车,自然也就不会卖车,甚至也不考虑卖车。以国内当时最大的两个轿车项目为例,一汽―大众、神龙都是投资过百亿、产量超15万辆的大工程,生产格局、工艺装备、模具卡具、零部件供应等考虑得周密细致,惟独很少考虑这么多的汽车怎么卖出去。到去年,捷达轿车、富康轿车分别销售9万多辆和5万多辆,只有产能的2/3弱和1/3。去年,张小虞就曾说过,面临加入WTO,整车和零部件的能力都是可以量化表述的,但是,汽车销售体系将面临着质的压力――企业缺乏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不会卖汽车。拿国家建设的大型轿车项目来说,几十上百亿元的投资,居然没有销售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总以为销售的局面会自然形成,不是企业的事情,而是人家的事情。
  不单单是捷达与富康,中国几乎所有汽车厂的生产能力都有放空,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截至目前,全行业到底有多大的生产能力放空,按当时国家机械工业局副局长张小虞在去年的一次研讨会上的说法,汽车行业已经具有320万辆的生产能力,其中轿车140万辆。但是,在2000年,全行业产销量都刚刚超过200万辆,其中轿车仅为60万辆。如此算来,汽车行业近40%的生产能力,其中轿车近60%的生产能力放空。即便如此,还不算相当数量的库存积压。
  
  饥渴的市场
  
  有一种说法,仅就汽车而言,中国每年只有200万辆左右的市场,全球排名第8,与十几亿人口、与迅速起飞的经济大国的地位并不相称;但是,如果以机动车而论,全国每年产销1000万辆以上的摩托车、300万辆以上的农用车,再加上200万辆以上的汽车,那么中国则是与北美、欧洲相当的市场规模。可惜,这种说法依然远离现实。
  中国的汽车市场究竟有多大?现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吕福源,在担任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时曾说,每一个摩托车车主,晚上都有一个汽车梦,可见我们的市场有多大!当时,全国摩托车保有量约为3000万辆,现在至少翻了一番。
  何止现有的摩托车主是汽车的潜在用户,那农用车主呢?在许多大中城市,由于各种限制,也由于我们的企业不会卖车,市民们只能“望车兴叹”。
  企业不会卖车还直接造成别的一些恶果:一方面,在国产车市场上,产品质次价高、服务态度恶劣、市场无序竞争。制造商达不到经济规模,经销商心猿意马、无心恋战,消费者对国产车失去信心;另一方面,国外公司虎视眈眈、大兵压境。现有合资企业利用先手之利,大兴销售网络的建设,为关税降低后的竞争夯实基础,如大众、奥迪、本田、通用等;而没有机会合资的则加紧进军中国市场的准备,其中又以高档车最为明显,如奔驰、宝马、沃尔沃等。
  
  渠道大裂变
  
  有人将我国汽车营销的状况概括为:首先,渠道不通,不仅总体布局紊乱,而且渠道阵营庞杂;其次,层次混乱,供货层次与层次之间,同层次经销商之间,在批发和零售关系上纵横交错;第三,渠道功能单一甚至虚置。
  而国外有眼光的企业则在不断寻求流通渠道的改进,形成更有力地促使销售数量急剧增长的商品流通途径。在日本,他们接受了现代美国人的观念,如一体化的垂直市场营销系统(VMS)和特许权。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一般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战后,丰田靠特许经营权和固定价格政策,控制了自己的独立分销系统,即赋予每个经销商在本地区内销售丰田车的独占权。后来,丰田开始开发新车型时,又重新组织了分销系统,每家经销商仍只销售一个制造厂家产品线中的某一两类产品,如皇冠经销商、花冠经销商等。
  通、通、通!近几年,中国汽车行业营销模式的变革也在悄然进行之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专营店、特许经销商、授权销售服务中心等,其中以上汽销(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的转型、广州本田的全新服务理念最具代表性,当然还有自发的营销变革,如五菱汽车厦门特约服务站等。□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汽车业 硬伤 中国汽车业的硬伤 中国汽车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汽车业的失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