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军世界能源心脏】 心脏跳动医学视频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作为油气界“老大”,中石油在全球29个国家执行着81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年油气作业能力达到7000多万吨。4,-年下半年,在中国一半以上石油来源地的中东地区,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中石油即先后成功竞得该地区的3个世界级项目,成就惹人眼红。
  
  2009年称得上中国能源业的海外战略扩张年。去年全年中国能源行业发生了21起并购事件,涉及金额66.01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了24.8%。而在今年,仅6月份中石化收购总部设在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普通股一项,总价即达72.44亿美元。
  研究显示,2009年上半年,在全球跨境并购规模同比下降35%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的海外收购总额却同比增加了40%。这其中,石油、天然气行业占所有收购行业的比例,从2008年的25%飞升至上半年的50%以上。据国内某门户网站统计,前6个月中国企业宣布的海外并购交易额有147亿美元。
  下半年以来,伴随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中国能源巨头海外投资、并购势头并未放缓。假如说上半年的高峰发生在6月份,那么下半年的高峰就在8月份。其中,中石油和美国能源巨头埃克森美孚在该月签署的为期20年的长期供气协议,作价金额高达412.9亿美元,成为全年最大价值的一笔能源订单。
  
  三大巨头比拼海外扩张
  
  在今年的能源业扩张狂潮中,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由于实力雄厚、背景强大,成了当仁不让的操盘主角。
  中石化今年除收购Addax股份、赢得头彩外,还由于收购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获得其近46%的股份,成为第一家成功挤进俄罗斯石油开采禁地的中国公司。在上半年,中石化从俄商卢克石油公司购得了300万吨石油,与巴西签署了每年1000万吨的“贷款换石油”协议,还将自己在加拿大油砂项目中的股权增持至50%。临近岁尾,中石化海外签单和跨国并购传闻密集出现。11月5日,中石化集团与埃克森美孚签署协议,从后者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液化天然气项目中每年获得200万吨液化天然气(LNG)作为青岛接收站的气源。11月底,随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外访的中石化集团旗下公司,又与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就共同开发储量丰富的奥格兰油田的第42区块达成初步意向。中方将注资10~11亿美元,换持合资公司40%的股份。此外,中石化还正考虑与得克萨斯太平洋集团联手,共同竞购已破产的美国石化巨头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由于频繁出击,中石化2009年海外“权益油”产量将轻松突破1000万吨大关,而2004年,这一数字还仅为20.5万吨。截至目前,中石化海外项目已达47个,分布在18个国家。
  “小兄弟”中海油在2006年1月大额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某区块石油开采权益后,一直按兵未动。今年一改保守做法,也显得异常活跃。在与中石化联合以13亿美元收购安哥拉某区块20%的权益受阻后,中海油又欲与中石油合力谋取西班牙雷普索尔价值175亿美元的阿根廷资产,还对老根据地尼日利亚23个原油区块虎视眈眈。不过,由于势单力薄,竞争激烈,能否成行尚难预料。墨西哥湾是一个突破,在这里,中海油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手中购买了部分勘探开采权,成为进入美国的第一家中国石油公司,成功洗刷了2005年兵败优尼科之辱。除此之外,5月份,中海油还与英国天然气集团(BG)签署了数量庞大的LNC远期购买合作协议。
  和1993年即出海、财大气粗的中石油比起来,中石化、中海油今年的海外扩张业绩不免相形见绌。在中国一半以上石油来源地的中东地区,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中石油即先后成功竞得该地区的3个世界级项目,成就惹人眼红:6月4日,和伊朗政府签署协议,接管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在南帕斯这块世界上已知最大天然气田的股权,成为第11期项目的开发者;6月30日,与英国石油公司(BP)联合拍得了伊拉克最大油田、蕴藏170亿桶石油的鲁迈拉油田的服务合同,中石油占合资公司37%的股份;8月初,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备忘录,又获得世界第一大油田、原油总储量约为420亿桶的南阿扎德甘油田的开发权。中石油承诺在该油田开发中承担90%的费用,并寻求获得其70%的权益。加之去年11月份由中石油下属合资公司中国绿洲石油公司所获得的伊拉克中南部艾哈代布油田开发与服务合同,中石油已大举侵入堪称世界能源心脏的中东板块,改变了此前只能从此地进口原油、却无法参与上游勘探开采的被动局面。
  在海外扩张过程中,中石油今年的筹资能力和签单速度快得令人惊异。在中亚,它联合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公司将曼格什套石油天然气公司的全部股权收入囊中;在非洲,它以4.99亿加元收购了加拿大油气公司Verenex Energy在利比亚的石油资产。值得一提的是,中石油还将触角大胆伸向了经济发达区域的炼化和销售环节,在6月份一举吞下了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股份和日本石油大阪炼厂49%的股权。中石油为前一收购花费10.2亿美元,并准备将其全部收购。天然气方面,除发出的埃克森美孚高额订单外,中石油还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达成系列供气协议,此外,通过“贷款换石油”协议,中石油还获得了巴西两个油田区块的勘探权,以及俄罗斯、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安哥拉等国的长期供油合同。迄今,中石油在全球29个国家执行着81个油气投资合作项目,年油气作业能力达到7000多万吨,其油气界“老大”地位进一步坐实。
  除国有三大巨头外,中化集团的表现也十分惹眼。10月Ⅱ2日,中化集团完成了5.321亿英镑收购Emerald的交割,使其分别拥有了叙利亚第26区块、秘鲁第163区块和哥伦比亚9个区块的50%~100%的权益,初步形成了中东和南美两个战略区域。近日,中化集团又在与英国另一家上市石油公司Gulfsands谈判收购事宜,出价4亿英镑。
  煤炭领域,兖州煤业斥资33.3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菲利克斯资源公司100%股份一事最值一提,在3次递交申请,并接受一系列附加条件后,堪培拉最终于10月23日放行。菲利克斯2008财年原煤产量930万吨,煤炭资源总量20亿吨。
  
  重绘中国能源布局图
  
  对今年中国能源公司的海外扩张,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予以鼓励。发改委在其2月份制定的《2009年至2011年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多方位支持能源国际合作。除对重大境外能源投资项目予以贷款贴息、优惠贷款和提高财政注资比例等政策支持外,还提出要研究从外汇储备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海外能源勘探开发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石油企业获取海外资源。
  发改委的政策转向反映出中国油气资源短缺的窘态。1993年,我国成为成品油净进口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2 年又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去年,在全球石油需求出现自1983年以来首次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石油净进口量依然增加9.5%,由2007年的18348万吨增加到20067万吨。对外石油依存度继2007年首次突破50%之后,2008年继续攀升至52%,而在加入世贸组织前的2001年,这一数字还只有21.5%。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评估,2010年和2020g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07亿吨和5.63亿吨。国际能源署(IEA)则预测2010年中国进口石油依存度为61%。与石油相比,天然气贸易量虽不大,但却一直处于逆差,1990~2005年累计净进口额达139亿美元。
  不仅如此,中国能源进口渠道过于单一,能源安全隐患不小。2008年,由中东地区进口的原油占进口总量的50.1%。非洲占30.2%,其中来自沙特、安哥拉、伊朗三国的原油比例高达48.9%。天然气更是依赖少数几国,液化天然气竟有80%以上进口自澳大利亚!
  此次全世界蔓延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7月份以来国际油价的一路暴跌及低位徘徊,无疑为中国重绘世界能源版图、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08年,国有三大巨头不约而同地确立起建立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并在海外油气业务中提出了“以获取掌控资源为主要目标,加快国际油气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
  由于“不差钱”,又出手阔绰,经过一年多来的“开疆辟土”,中国能源短缺局面大为缓解。与此同时,海外能源供应分布图也开始悄然发生改变,更趋均衡的非洲、俄罗斯中亚、拉美、中东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蔚然成型。
  整体看来,中东油气重心地位进一步稳固,不过,供应渠道更显多元化,伊朗和伊拉克,作为中国公司进取的新热土,其重要性将大幅提升。非洲和拉美在2009年吸引中国投资上热度不减,双边油气合作继续增长。相较而言,拉美能源合作集中在委内瑞拉、巴西、厄瓜多尔、阿根廷、秘鲁五国,而非洲则由安哥拉、苏丹领头,遍地生花,拓展空间更大。由南太平洋三国和东盟十国构成的亚太区域,由于内部油气竞争紧张,地位则持续边缘化。不过,对澳大利亚、印尼两国的油气资源,中国依然兴致不减。
  在五大油气区中,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地位上升异常迅速。由于债台高筑、投资不足,莫斯科放松了此前对中国投资的严格限制。结果今年除中石化成功实现并购外,注册于香港的一家中俄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也出资收购了俄罗斯松塔儿石油天然气公司51%的股权,从而取得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两块储量达6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田的勘探开采权。中方还通过高达25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获得俄方3亿吨量的长期供油合同。10月普京总理访华时,两国又草签了有关向中国每年出口约700亿立方米天然气的协议。在中亚,哈萨克斯坦依然是中国的首要合作伙伴,不过,透过上合组织,中国与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之间的合作也在陆续铺开。
  在能源巨头们频频出外“抄底”的同时,中国油气大通道建设也毫不落后。4月,在历经14年马拉松式的拉锯谈判后,北起斯克沃罗季诺、南至大庆的中俄原油管道正式破土动工,管道设计年输油1500万吨。6月,中缅双方就原油、天然气管道项目达成初步共识,并签署了天然气资源购销协议。7月,中哈原油管道二期主体管线焊接完工,再加上12月就要投入运营的年输华气量300亿立方米的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国东北、西南、西北三条陆上油气进口线路大抵落定,由此大大缓解了中国由海上运输所产生的“马六甲困局”。
  
  “政治决定经济”?
  
  近年来,国际上油气等一次性能源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短缺国家视其为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富余国家则纷纷将其用作外交武器,致使能源渐次脱离经贸层面,政治色彩越来越浓。此外,大多数油气储量丰富的国家,一方面政治上倾向于威权主义。另一方面又转手由越来越多的国有公司主导经营着上游产业。诸种因素纠结在一起,导致能源外交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在今年的海外扩张浪潮中,不仅是能源巨头们在四面出击,寻找猎物,中国外交实际上也始终在冲锋陷阵,有时它如影随形,保驾护航,有时它又在引领着企业前行的方向。
  在这方面,澳大利亚提供了一个典型例证。受“力拓案”、“热比娅窜澳”等冲击,两国关系在年中陡然生冷,由于堪培拉对华企业审查收严,数起投资被拒之门外或拖延不决。而在10月份李克强副总理访澳前后,堪培拉却一口气放行了包括兖州煤业在内的中国对澳4家企业并购案!
  同样出于能源利益考虑,权力更集中于政治强人之手的中亚、拉美、非洲部分油气盛产国比意气用事的澳大利亚更重视与对象国的政治关系和“面子工程”。这时,单纯的经济、技术往往难以奏效,高层交往反而可以另辟捷径。
  为有效公关,确保能源供应,中国高层今年分工布局:2月份胡锦涛主席赴中东、非洲,习近平副主席往拉美,3月份李长春去缅甸,6月份李克强飞中亚,10月份到南太三国,11月份贾庆林和周永康又分别访问了拉美三国和苏丹。每次出访,国有能源巨头皆一同随行,并相机签下协议或订单。此外,上海合作组织峰会、20国集团峰会、东盟系列峰会、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场合也成为今年中国拓展能源外交的重要舞台。
  “贷款换石油”是今年中国能源外交的另一杰作。在6份互换协议中,中国将手中的460亿美元或转成股权,或变成了长期稳定的石油供应。此举既化解了美元贬值风险,又为中国企业开拓了广阔市场和巨大的合作空间,它使中国能源巨头们可以绕过各国设置的投资障碍直接获得油气权益。
  中国国有能源巨头们与政治结合本就紧密,此轮海外扩张,更是充分发挥了这种先天优势,在全球能源政治化的潮流中如鱼得水。这也部分解释了中石油何以能频繁快速签下大单。
  不过,对企业来说,过于依赖外交或与政治走得太近,也不免会伤及自身。能源行业很容易沦为政治之附庸,如不能切实区分经济与政治,不仅很容易成为外部政治势力攻击的目标,而且一旦权益受损,将陷入漫长的政治博弈之中,很难合法追讨。这恐怕也是中国能源巨头们下一步应该思考的问题。
  
  为有效公关,确保能源供应,中国高层今年分工布局:2月份胡锦涛主席赴中东、非洲,习近平副主席往拉美,3月份李长春去缅甸,6月份李克强飞中亚,10月份到南太三国,11月份贾庆林和周永康又分别访问了拉美三国和苏丹,每次出访,国有能源巨头皆一同随行,并相机签下协议或订单。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进军 心脏 中国进军世界能源心脏 中国家电进军世界 中国能源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