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本哈根到坎昆,希望仍在:哥本哈根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这一年里,气候谈判希望仍在的证据,不仅表现在非政府组织在失去了“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之后仍然活跃在国际舞台、各国政府代表在各种场合都大谈继续谈判的必要,而且表现在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微妙的政治变化上。
  
  从寒冷的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到温暖的墨西哥旅游城市坎昆,时隔一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的“年终总结大会”再度召开。这一年里,整个世界都未走出哥本哈根会议失败的阴影,因而对坎昆会议不再抱有很高期望,对日本和加拿大的倒退表现更是冷眼以对。
  然而,多种迹象显示,坎昆会议拒绝两手空空,对其最终成果可谨慎乐观。
  
  哥本哈根后遗症
  
  全球气候会议已进入第16年,一届哥本哈根大会,何以对世人信心打击如此沉重?究其原因,之前列它的期望实在太高。
  高期望是因为,首先,《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2012年底就将到期,各国代表在2007年的巴厘气候会议上确定,要在哥本哈根达成一个新协议,以便《京都议定书》可以延续,这等于自我设定了一个最后期限;其次,联合国政府间气候专家小组在当年出台一个报告,确认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这对环保主义者是个鼓励;第三,大量非政府组织借上述两个条件,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游行示威不断,宣称哥本哈根会议是“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加之媒体大量关注,东道主四方邀客,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变成了气候峰会,为数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亲赴现场,更让民众翘首企盼一个新的拯救地球的协定产生,哥本哈根市也一如既往地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和一个里程碑式的高尚条约一起名垂青史。
  不幸的是,各国政府及其人民并没有为此期望做好准备。维护国家利益、着眼经济发展仍是代表们谈判时坚持的底线,互相指责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游戏。最后,哥本哈根会议以一纸勉强的协议草革收场,一些国家勉强称之为“成果”。
  接下来的2010年,大自然似乎在提醒人们注意气候变化的影响。本年度除了常有的飓风,还有罕见的巴基斯坦洪灾、俄罗斯森林大火、欧洲反常的寒冬等。科学家告诉人们,这些极端气候都和人类活动有关。一个广被引述的结论是,世界气象组织称2010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3个年份之一,前9个月全球2,1万人死于和气候变化相关的灾难,为2009年全年的两倍多,其中仅俄罗斯夏季热浪就造成近1.5万人死亡。
  但是,此时的人们,对人类能否超越一国一己之利,达成一个新的有约束力的协议,则完全没有了信心。在波恩和天津举行的为坎昆会议做准备的程序性会议上,各国代表的任务,似乎都是努力弥补哥本哈根给人们带来的失望。至于坎昆会议,其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重新建立互相信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秘书长菲格蕾丝女士说,坎昆会议任务之一,就是“让希望存活下来”。为此,联合国和墨西哥官员劝说一些国家领导人不要来坎昆或高度评价会议进展,以免重蹈哥本哈根覆辙。对坎昆会议期望之低,可见一斑。少数富国的退步
  期望低一点其实是正确的,因为过去一年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日富国和穷国之间,并没有因哥本哈根会议失败而作大的妥协或退让。实际上,一些富国在原有的立场上还有所退步。
  目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只有一个1997年达成的《京都议定书》还算得上有约束力。这个议定书2005年生效,2012年第一阶段到期。而在这几年中,议定书执行得并不好。一方面,美国以中国印度等国不受约束为由,没有加入议定书;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认为,那些富国在资金援助和技术转让方面,显然没有达到议定书所要求的那样。在过去连续几年的谈判中,富国和穷国在减排问题上要讲“历史责任”还是应着眼未来、应对问题上究竟需要多少资金及如何援助等问题上纠缠不休,似乎有些看不到尽头。互不信任和紧张气氛随着坎昆会议举行而日益加重。
  就在坎昆会议进行到一半时,有两件事可以看成是一年来不信任和紧张情绪的凸显。第一是关于日本要“终结”《京都议定书》的报道;第二是短期内传出有关“墨西哥秘密文本”的流言。
  其实,日本在今年早些时候就已经提出,由于美国没有参加《京都议定书》,而议定书对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没有规定具体减排目标,总体来说覆盖面太窄(只覆盖了占27%的全球排放量的国家),所以它不愿继续执行议定书的第二阶段。其他一些“伞形国家”如加拿大、俄罗斯也持这一观点。自然,这是富国的某种倒退,但要说日本终结议定书,则说得过重。议定书本就有期限,它所催生的国际碳市场,不会因一国退出而失效。另外,为表示对国际减排事业的支持,日本也适时公布了自己的快速启动资金援助计划。
  而所谓墨西哥秘密文本,是说墨西哥政府可能会向主要国家提议,要用哥本哈根协议精神取代《京都议定书》o此论一出,官方纷纷否认。但产生此一流言的原因,大概也是发展中国家非常担心富国沿用在丹麦的做法,先在大国之间统一口径,再强迫小国穷国接受。为了平息流言,坎昆会议紧急散发了平衡各方意见的主席文本,文本虽未提全球范围内自上而下的减排目标,但也未摒弃一个“逐渐提高并根据科学依据做出减排目标”的概念,为明年在l南非德班有可能达成的各国减排目标预留了空间,所以,并不存在故意偏袒美国的说法。
  
  一些希望
  
  尽管重建互信很难,但让希望继续存活,也有足够支撑。这一年里,气候谈判希望仍在的证据,不仅表现在非政府组织在失去了“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次机会”之后仍然活跃在国际舞台、各国政府代表在各种场合都大谈继续谈判的必要,而且表现在有实实在在的行动和微妙的政治变化上。
  实实在在的行动主要指一些国家在国内努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在国际气候争论中,美国“锁定”了中国,而一些国家也常把中美相提并论。不过,且不论在人均排放和历史责任方面中国站在有利地位,在实际行动方面,中国这几年的努力也受到很多国际肯定,比如中国承诺自愿减排,实行降低能耗、鼓励绿色产业等政策。虽说在效率和措施上还不完善,但决心和行动则一目了然。相比之下,美国政府因“10年内减排17%”的目标在参议院受阻,除了为清洁能源安排900亿美---元并为生物能源项目减税外,没有大的作为,这固然和美国环保基础有关,但美国政界的保守势力、大公司以及气候怀疑论的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中国之外,欧盟在减排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援助(尤其是在“快速启动”资金援助小国)方面,做得不错。这些“不管国际谈判如何,国内开始积极行动”的态度,是让国际社会仍抱希望的一个基础。
  另外,这一年来,国际气候谈判领域还有一个微妙的变化,那就是各国之间虽然立场变化不大,但是从这一年的准备会议,一直到坎昆会议,大家基本上都做到毫不含糊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但又不轻易指责他人,尤其是很少指名道姓地进行激烈攻击。
  这一点可能是吸取了哥本哈根会议的教训。在哥本哈根,或许各国都有急于达成协议的压力,所以都急于指责对方,言辞激烈,充满了斗争性,这让新闻界感到很兴奋,但无助于同际谈判中达成妥协所必需的气氛:在过去一年里,尽管还有“暗战”,也有拉美国家和美国之间的争吵,但大国之间让记者们津津乐道的唇枪舌剑几乎没有。
  在坎昆,针对发展中国家“减排透明度”问题,中同印度巴西南非“基础四圉”提出双轨制方案,即对接受国际援助的部分实行发达国家的MRv(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标准,而对自主行动则适用IcA(国际磋商与分析)。相比于拒绝核查,这是一种了不起的妥协,同样,针对发达国家是甭接受《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欧盟方面表示,期望日本等国能够回心转意,而之后日本代表团的态度也有所软化,并提出希望中美加入强制减排框架。
  正是这些因素,让坎昆会议不会比哥本哈根会议更失败。在这个墨西哥小城,各方秉持过去一年里的谨慎态度,尽量把一些程序性和容易解决的问题(比如援助资金的运作和管理模式,有关森林保护的项目等)先解决,让坎昆会议有些“成果”,剩下的问题,则留到明年的南非德班继续磋商。
  这也许是目前所能期望的最好结果。因为准都知道,气候问题关乎各国切身利益和全球未来,指望各同在一两年内就完美解决几乎不可能。所以,全球人民只好看着各国政府、商界、非政府组织和媒体时,每年几次,穿梭于各个风景美丽的城市,一边进行演戏般的谈判,一边趁机旅游。唯一的希望就是,大家在花了这么多钱,因开会增加这么多排放之后,能拿出个像样的协议。

相关热词搜索:哥本哈根 希望 到坎昆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 希望仍在 从哥本哈根到坎昆 如何正确看待哥本哈根谈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