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反目的背后] 郭德纲师徒反目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合作,从来就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尤其是当朋友变成竞争对手时。   VISA与银联就是这样一对特殊的关系。   按照业界的说法,VISA是中国银行卡支付行业的教父,也是中国银联的老师和合作伙伴。但是,2010年5月,VISA的一纸函书把双方关系之变公之于众,此函通告其全球会员单位,VISA4字头识别码的双币卡在海外不能走银联通道。
  此事引起轩然大波,也让消费者第一次认识到信用卡支付清算通道的重要性。
  中国银联随即作出反击,声称持卡人有选择境外支付通道的权利。
  这对师徒,在合作近10年的时候,第一次出现如此公开的对抗。
  
  双币卡惹祸
  王先生因为工作关系常常出差海外,和很多中国人一样,他持有的卡恰巧是4字头识别码的双币卡。他大概可以称得上V―Fans的名号,他中意的VISA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电子支付网络,其业务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VISA,站在成立不到10年的中国银联面前,显然是巨无霸。
  就在这看上去似乎不是同一个等量级的竞争者中,竞争正在展开。其焦点是承载带有VISA、银联双品牌的双币银行卡上。
  这种银行卡,是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后,与VISA合作发行的。持卡人既可以在国内通过银联进行消费,也可以在海外享受VISA等国际品牌的全球服务。
  VISA北京首席代表赵卉对《中国周刊》记者说,没有VISA封堵银联海外通道这回事。VISA已将4字开头的识别码在国际标准组织ISO进行了注册,因此,如果持卡人选择了以4字开头的双币卡,即意味着选择了其交易将通过VISA的支付网络进行处理。
  赵卉特别强调,银联成立之前VISA就有这样的规则,并不是针对银联,更不是封杀。不过,在银联前高层李峰(化名)看来,“VISA走遍天下无敌手,就在中国碰到这么一个银联,两者必然在双币卡的海外市场上展开争夺。”
  VISA表示,“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为止,双方仍无法达成一致。我们将继续不断地推进与银联的建设性对话。”
  银联内部人士表示,“前段本来都达成一致了,但VISA的反复导致谈判再度倒退。这事看来要摆到台面上解决了。”
  事实上,人民币的海外交易在VISA整个业务构成中还只是微量。即使有利益之争, VISA值得制造这么大的动静对付弱小的银联吗?
  华尔街日报认为,VISA和银联谈判的真正目的,在于借海外支付通道之争,进入更大的市场――中国境内的人民币支付市场。
  据报道,此前的3月份,针对中国将国外公司排斥在支付处理市场之外的行为,美国贸易官员曾与VISA、运通和万事达三家美国信用卡组织进行过讨论,商量是否采取行动。
  
  曾经的合作
  这是由来已久的心病。
  “我们1985年就来到中国,但是不能说进入,只是到达而已。” VISA中国内部人士向《中国周刊》记者强调。
  VISA早在1993年就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并于1996年5月在上海设立了另一个代表处。2004年11月,维萨信息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
  实际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VISA就和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合作,并协助中国政府推动中国支付卡产业的发展。199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与VISA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共同开发“中国金融IC卡规范”。在规范制定过程中,VISA将《国际金融IC卡规范》介绍给中国的银行,制定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符合中国国情的规范。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的“中国金卡工程”也有VISA参与的影子。
  知情人士对《中国周刊》记者回忆,VISA一直看好中国市场的潜力,希望能够进入。但后来因为政策不开放,进不来,就探讨与银联入股合资。但后来也没被批准,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合作形式。
  “应该说,银联是学习了VISA的。”银联前高层李峰坦言。2002年中国银联成立时,据说“其规则、标准都是由VISA的英文翻译过来的”。甚至,VISA派一名高层业务骨干提供长达两年的现场指导,还有多名美国专家来中国指导银联的网络建设。无疑,这是银联和VISA最无芥蒂的日子。
  李峰记得那时双方友好互访频繁。VISA邀请银联的技术人员到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参观培训,时任银联总裁万建华曾率队访问了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福斯特市的VISA总部,受到时任VISA总裁和CEO 韦玛刚的款待。
  VISA曾先后为银联系统提供了几十种不同的培训,涉及包括风险管理、收单受理和奥运经验等,其中应银联要求进行最多的是关于收单受理的培训。
  而引起最近争论的导火索――银联、VISA双币卡,正是双方合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物。国际信用卡市场上,通常一张卡只打上一个品牌,但这张卡有两个。
  “实际上,中国人拿的是VISA卡,用的是VISA标准。但一般人都说是银联卡,就是因为国内只走银联通道。”长期从事信用卡业务的张先生说,“这样就成了VISA搭台,银联唱戏。也可以说,VISA做了很多事情,得好处的是银联。但VISA也接受这个现实,因为VISA当时把银联当成在中国发展的代理机构,希望依托银联先拓展自身品牌,甚至把银联看成是子公司性质的运作。”
  
  师徒变对手
  2002年3月,银联刚刚成立之时,央视采访了银联和VISA,问了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们今后会是竞争对手吗?”
  VISA方面笑着表示,当然不是,我们是国际高速公路,银联是国内高速公路。
  银联的相关人士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称,双方合作以服务用户为目的。
  当时的中国银行卡支付市场,尚不成形,不论是刚成立的银联,还是有丰富经验的VISA,最大的挑战,不是竞争,而在于如何培育这个市场。
  2002年,VISA中国区总裁熊安平对外界表示,VISA在中国面临最大的挑战来自普通大众的消费观念。
  不过,变化发生得比想象中快。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中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卡组织,银联在内部一家独大的态势下超常发展。同时,中国持卡人走出国门人数越来越多,海外公司也愿意与银联合作,张先生对《中国周刊》记者说,“作为国外的收单行,有钱赚,而且普遍认为中国成长性强,这样,银联意识到不仅要在国内做起来,还要开拓海外市场。”
  在银联的路线图上,国内高速公路必须与国际高速公路实现对接。但这样的话,就必然要延伸到VISA的地盘。
  交锋便不可避免地到来了。
  银联前高层李峰回忆,最早,双方带有“对抗性”的谈判,从2003年就有了迹象。
  那年,一位西装革履的访客见到了银联当时的总裁万建华。他代表VISA而来。客气的对白之后,他表明来意,“如果你们的业务发展到香港,我们就不能合作了,就是直接的竞争关系了。”
  李峰透露,谈判虽然客气地收场,“但明显感觉到带着威胁的意思”。
  与此同时,2003年到2004年,银联对自己的定位和模式进行思考,权衡后,确定了国际化路线。“银联开始大转变,并不止是将银联业务定位为简单的、将卡联系在一起的支付业务”。对于银联来说,还有一种收入应来自于品牌费,“你银行挂我的标识要给我钱才行,这是收入的大头,于是银联开始品牌建设。” 张先生向《中国周刊》记者介绍说。
  “品牌费,开始都不收,或者变相地减免,比如银行发行银联的单币标准卡,如果不带VISA标志,那银联就给补贴,相当于免了品牌费。”
  银联的种种动作让VISA意识到“银联很能琢磨事情”。
  中国银联的语调也开始强硬起来:我们为客户服务,客户需要我们就做。
  此时,双方都意识到,过去的学生和老师,已经不经意间变成了对手。
  
  VISA的进攻与失望
  即使与银联成为对手,VISA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因为按照VISA的预测,“中国将按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于2006年底正式开放市场。”
  2006年,在VISA的预判中,很可能是大规模进军中国的真正开始。
  于是,2005年6月10日,VISA宣布,对亚太区发展策略进行调整,确立两大重心,一是日本,另外就是经济急速发展的中国大陆。
  这时,一个空降兵出现在中国市场。张楷淳被调至中国大陆。他被任命为执行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张楷淳之前在日本任总经理时,做出过突出贡献。
  “VISA派遣他驻守中国大陆发展最为快速的经济中心――上海,充分证明VISA对中国市场的承诺和决心。”VISA当时如此表述。
  同年,VISA表示将在未来五年提高对中国市场的投资额。据报道,2005年,VISA在中国投入的广告费用是2亿元。
  2006年,VISA没能等来传说中的中国市场开放的信息。
  但2008年,VISA又迎来了进军中国的机遇。当年2月,VISA宣布在美国上市。8月,上市之后的VISA召开第一次全球董事会,会议地点选在了北京。
  同时,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全球合作伙伴,VISA借此在中国大陆给多家自动柜员机贴上了自己的标志,把VISA标志从高档的外事场所延伸到了一般超市,为开发中国市场做进一步铺垫。
  “VISA上市,使它从一个非盈利性组织到上市公司,它的转变是必然的,对利润的要求更加苛刻。”业内人士对《中国周刊》记者如此说,“这让他们对银行所要的利润更多,对银联海外分食其利润的容忍度更小,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期待更加急迫。”
  VISA和银联的关系,因此有了新的定位,从之前的国际组织和公司的关系,变成单纯的公司和公司之间的关系。
  这也就不难理解VISA在2009年9月发出的通告,要求双币卡在海外消费,收单机构必须走VISA通道。今年5月,VISA再次重申此通告,使VISA与银联之争进入白热化。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此举是在信用卡公司对中国市场感到灰心时出台的举措。
  也有人借此批判中国不讲诚信,未能兑现当初入世的承诺。但业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人士对《中国周刊》记者说,其实当初协议比较笼统,并未对信用卡业务做明确约定。所以各方有着不同的解读,中方认为没有承诺,外方则认为失约。
  
  谁比谁正义
  世界杯期间,中国银联发出了这样的建议,“赴南非观赛的广大持卡人带上银联卡,不仅能在当地的ATM机上方便地提取现金,在商户刷卡时走银联通道还能节省1%-2%的货币转换费。”明白人都能看出来,这显然是在与其他信用卡品牌作比较。
  而在世界杯赛场上,电视转播中的VISA标志不断冲击着观众的视神经。
  较量,在各个场合延续。
  只是普通大众害怕“神仙打架,伤及无辜”。有人在网上算了一笔费用,在境外买同样价格的货物,用VISA的通道比较贵,因为要交1%到2%的货币转换费。但是VISA方面表示,“这笔费用只向发卡行收费,而不对持卡人收费。”但业内人士称,归根结底,这笔转换费最后还被转嫁到了持卡人身上。
  但也有一种说法,VISA可以提供相对便宜的汇率,并不一定比银联通道贵。北京大学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朝晖就认同此种说法。
  银联前高层李峰对此次双方的“反目”有些无奈,他理解VISA想进入中国市场的焦虑,毕竟前期进行了大量的投入。“但能否进入中国市场,银联说了也不算啊。”而且,他反问,“你说美国开放,那中国这么多银行,为什么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银行才能在美国开分行?”
  “不过,开放终究是趋势。”李朝晖对《中国周刊》记者表示,长远看,市场总要开放,只是现在中国还有困难,要一步步来。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认同这种观点,他说,“在国内,连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基金都允许各类投资者参与了,为何一个清算服务组织就那么敏感,不让别人进来?”所以,他认为开放是早晚的事。
  银联也感受到了开放前夜的压力。长期从事信用卡业务的张先生说,“银联知道市场要开放,所以要抓紧练内功,拼命借当下的政策力量赶快把自己做大,而且从国际市场上看,目前银联是全球唯一有可能成长为一个新的国际化卡组织的品牌,所以中国要抓住这个机会。这也正是VISA等组织最担心的地方。所以正好与银联相反,银联是拼命快些长大,VISA则是想办法尽可能遏制,以免后患。”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主任曹红辉表达了他对此事的解读,“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行政垄断优势的银联不得不面临垄断寡头的强大压力。但这两者谁拥有更多的正义和公正呢? 在我看来,很难说得清楚。”
  (实习记者姚颖楠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目的 师徒 师徒反目的背后 郭德纲师徒反目 郭德纲师徒反目原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