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非遗”保护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是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热门话题,作为文化工作者自然不会忘记“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群众文化活动,同时也不会忽视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一十分紧迫的新课题。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群众文化工作不可缺少的内容
  群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活动得以产生、充实和发展的根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反映那个民族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的一面镜子。作为千百年来世代传承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大部分内容与群众文化活动密不可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原生环境,具有适宜的土壤等客观条件。然而,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波及城乡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依存的农耕文化语境被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所创造的新的文化语境所代替,当村村通广播、城市数码电视成为现实,我们既为城乡文化设施的改善而高兴,又为承继了千百年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日益势微、日趋边缘化而忧虑。尤其是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多为老年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年迈体弱,一旦这些身怀绝技、绝艺的老人离世,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随之消逝、人亡艺绝,成为永久不能再生的过去……而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损失是无法用任何形式的补偿所替代的。保护和抢救珍贵、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事业。
  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活跃开展为保护散布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契机。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注入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的内容,需要构建和谐文化等先进文化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互助的文化理念。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根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群众文化工作并不是对立的、矛盾的,群众文化活动既要体现当前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和谐、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又要保护、保留传统文化的活态遗存、活态文化。需要汲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丰富营养、精华部分。
  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成为群众文化工作不竭的发展源泉和动力
  作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约定俗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价值取向,富含民族的发展历史,所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研究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方面的特殊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承载了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保留了各民族原生态的、原始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大量的文化事象,包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形式、文化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是人类智慧的体现。这些民族文化的元素塑造并延续了本民族共同的、血脉相连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成为承载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成为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如传统民间故事、传统音乐舞蹈、传统二人转、传统皮影戏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价值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显得越来越重要、珍贵,它将成为当前群众文化工作不竭的源泉和永久的动力。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作法不仅会破坏这些宝贵的遗产,而且会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枯竭的直接后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申报、轻保护” 等种种不恰当做法,必须引起警惕,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避免造成新的恶果。
  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极大促进群众文化工作和特色文化建设
  当现代化传播渠道、信息来源的日益趋同、地域概念在逐渐模糊,百姓娱乐生活过份依赖现代化和高科技的广播、电视的今天,建设地域特色文化问题引起了各级文化部门的关注和重视。而来源于民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内容恰恰是独具特性、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了千百年来的时空转换,与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区别是它的活态传承特点,经过传承人一代又一代言传身教、口授心传,其中融注了传承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个性化的审美情趣,由此形成的大量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决定了它的文化独特性。而一个又一个独特性的集合凝聚成了特色文化。彰显了本地文化的独特之处,促进了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如一些地方开展的“一乡一品”活动等都是典型的例证。
  把反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群众文化活动当中,在大众的活动中继承和发展,是抢救濒危项目,避免“重申报、轻保护”弊端的最有效的措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铁岭朝鲜族农乐面具舞的保护单位, 我馆不仅认真做了项目的挖掘整理申报工作,而且在保护工作中, 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当作“祖宗”供起来, 而是着重在当前组织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实践当中传承下来。我们不仅在群众中建立项目的保护基地, 还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培养传承人队伍, 真正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活跃起来, 使传统文化具有了极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传统朝鲜族农乐舞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面具舞原来的表演只是“小场”表演的一段情节表现的,而且参加人数不多。经过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化的铁岭朝鲜族农乐面具舞是用几十人的群舞形式来表现的,并以面具舞蹈为核心,伴有女青年舞蹈作陪衬,稻谷、玉米、黄豆、辣椒、白菜等大型道具烘托。多种样式的面具加上朝鲜族传统舞蹈鹤舞、象帽舞、手鼓舞、长鼓舞相结合,随着长鼓和圆鼓、以及大小锣古朴沉着的节奏中,头带各种面具的男女演员在人群当中跳出,运用跳步、鹤步等舞姿和技巧,以其跳、哄、逗、喊、踏地、顿足、拍手、旋转等渲染气氛;最后,男女演员浑然一体欢快地起舞,象征预示着大地丰收的景象,此刻,头戴象帽的几位男演员闪亮登场,在轻快的音乐和节奏中悠悠自在地转起象帽上五彩亮丽的飘带,展现的是一幅五谷丰登、人欢马跃、群情激昂的热烈场面, 使朝鲜族农乐面具舞蹈表演起来热烈、火爆,具有强烈的广场艺术效果。
  总之,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积极推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两者相得益彰,迈上一个新的高度。
  
  作者简介:金英珠,铁岭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宋杨,铁岭市群众艺术馆,馆员。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活动 群众 保护 “非遗”保护工作与群众文化活动 致力于非遗保护工作 非遗文化日活动报道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