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的“成功学”标本 唐朝魏征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幽默笑话 点击:

  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都被视为一种理想而经典的君臣关系――臣子竭诚进谏,皇帝虚心接纳。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当事双方小心翼翼制造出来的假象。“十思疏”包含着魏征的血泪和辛酸,堪称是魏征“成功学”的一个标本。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语言感觉”和“问题意识”皆为一流:魏征从朝堂的政治生活和宫廷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了最有可能和最高统治者迎面相逢的十种形态,进而提出了应对之策,即“十思”。这是一篇不朽的文献,似乎为大唐盛世的到来吹响了号角。但如果将这篇文献放在特定的历史空间来思考,我们却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概言之,“十思疏”包含着魏征的血泪和辛酸,堪称是魏征“成功学”的一个标本。
  
  数次跳槽都没找到靠山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隋末唐初,魏征亲身感受到了离乱之苦,所以他说“自古丧乱未有如隋世者”。“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对此,魏征算是有了深切体会。后来里尔克总结道:“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挺住、挺住、再挺住,是魏征的生活信条。在这一信念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换了五次主人:先投举兵反隋的武阳郡丞元宝藏;后服侍瓦岗寨首领李密;后随李密降唐效力于李渊;不久因被俘开始效命于另一个义军首领窦建德;窦兵败后,魏征开始作为主要谋士奔走于李建成的鞍前马后,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上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在这一系列的跳槽过程中,魏征经常遇到外界巨大的压力,冷嘲热讽、挖苦打击,好在魏征总是以自己的机智从容化解。魏征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的时候,眼见李世民一天天坐大,曾多次建议李建成先行下手,除掉李世民以消后患。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率先发起斩首行动的居然是李世民。
  辛苦了几十年,连个稳定的靠山都没有找到,每一次押宝都押错了地方,这就是魏征在遇见李世民之前所有的政治履历。家庭出身就不用说了,这样的政治履历让魏征对自己的政治立场也无法说得清楚。可以这样说,在唐太宗的基本团队之中,像魏征这样几易其主,数跳其槽的人并不多见。我们无法想象魏征将如何面对世人、面对唐太宗。
  
  以进为退赢得生机
  李世民干净利落地干掉李建成之后,所有的人都认为魏征这次真的玩完了。果然,李世民刚坐稳位子,马上就把魏征喊来痛骂:“你个垃圾,当年为何明目张胆离间我兄弟情感?”朝堂之上,一片寂静,静得可以听见彼此的心跳。可以想见,当时的场景多么恐怖――秋后算账的时间到了,魏征似乎已万劫不复!
  作为站错了队的魏征此时有三种选择:一是跪地求饶,悔不当初,向李世民忏悔,骂自己当初瞎了狗眼,跟错了人,以求得李世民的宽恕;二是检举揭发,积极举报别人的罪恶,以求戴罪立功;三是死硬到底,永不忏悔。很明显,前两种选择可能是生路,第三种选择可能是死路。
  大家都在等待魏征的态度。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魏征丝毫没给李世民面子,而是针尖对麦芒,死硬到底。只听他声若洪钟、语带轻蔑、不卑不亢、慷慨自若地说道:“当日皇太子若听从我的劝告,哪会遭逢今日之祸?”看来他要负隅顽抗到底,天堂有路他不走,地狱无路他偏行!看来魏征这孙子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面对死不悔改的魏征,李世民眼中的杀气一点点褪去,李世民的脸上浮现出一种温和的神采。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最后,唐太宗居然“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
  
  两个优质男人的过招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戏剧化的场景,魏征之所以能够躲过一劫,难道真的是因为“王器其直”,或者是“太宗素器之”?事情也许并不这么简单。
  要探究其中的奥妙,我们必须重回当时特定的历史场景。
  “玄武门之变”,当时大家看到的李世民,只是一个杀兄害弟的刽子手,一个逼父退位的不肖子,一个踏着兄弟鲜血走上皇位的残忍罪犯。因此,被后世奉为皇帝楷模的李世民当初却背负原罪――无论李世民阵营的人们愿不愿意承认。也因此,被后世奉为皇帝楷模的李世民潜意识中一定在等待一个人,这个人能洗刷他的原罪,解脱他的枷锁,让他在新的起点重新出发!
  望眼欲穿,这个人终于出现了,这个人就是魏征!
  为什么是魏征?因为魏征带来了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就是他的那句话:“当日皇太子若听从我的劝告,哪会遭逢今日之祸?”这句话的魅力何在?它的魅力在于,通过一个来自敌人阵营重要成员的口揭示了一个事实――李建成、李元吉咎由自取!李建成他们同样也在磨刀霍霍,同样也在紧锣密鼓,只是下手太慢,仅此而已。既然这样,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就是正义战胜了邪恶。
  因此,魏征的一句话,说出了一个事实,而正是这个事实,证明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必要性,证明了“玄武门之变”的合法性。
  因此,魏征必须活!魏征将以自己的存活,给李世民一个公道。对于世人来说,魏征就是一个反面教材,他将天然地证明李建成的卑鄙、下流、邪恶,李世民的伟大、光荣、正确。因此,魏征的回答看似狂傲、扯淡,却是当时情景之下他的唯一活路。
  很明显,这是唐朝初年,两个智商超群的优质男人在过招,“对方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一个眼神瞟过,一句话语说出,就达到了皆大欢喜的境界。语言是一门艺术,魏征的遭遇不正说明了这句话是真理吗?
  
  “纵横之术”赢得巨大成功
  虽然魏征靠“纵横之说”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是如果不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他的人头仍然随时会被那帮虎视眈眈的前政敌们给砍掉当夜壶用。
  魏征先声夺人,以其精到的词义辨析,给李世民下了一个大套――从今天开始,我将正式启动“纵横”程序――尽情进谏。因此,我的脑袋随时有可能搬家,你如果杀我呢,就是让我成为“忠臣”;你如果不杀我呢,就是让我成为“良臣”。让我成“良臣”,咱们双赢;让我成“忠臣”,咱们双输。魏征这一定位很可怕,他将自己置于了道德高地之上,从而让唐太宗处于了守势。杀兄夺权的李世民如果还想笑着走进历史,只能老老实实地接受魏征的“进谏”。
  这就是《谏太宗十思疏》出世的背景。
  在李世民的朝堂之上,魏征以其纵横术开始了纵横驰骋。他把整个朝廷变成了自己唱独脚戏的地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成功的“持不同政见者”的形象。而《谏太宗十思疏》则是这一切的证明。
  “直谏”成了魏征生存的武器,成了邀宠的法宝,以致李世民有一天就情不自禁地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魏征终于以其“纵横之术”赢得了巨大的成功。
  (来源:《解开历史的谜局:历史老师也困惑》)

相关热词搜索:标本 成功学 魏征 魏征的“成功学”标本 魏征的成功学标本是什么 魏征成功学的标本是怎样的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